不规则的门口院坝有30来个平方,也是操场,典礼在操场上举行。艾书将买书剩的钱,暂作借用,买了两挂鞭炮、一张红纸,一瓶红墨水,两支毛笔、一盒粉笔。家长们不知什么是开学典礼。艾书先裁四分之一张红纸写开学典礼仪程,请会计照本宣科主持。仪程上写着:
第一项:开学典礼开始
第二项:鸣炮
第三项:领导讲话
第四项:老师讲话
第五项:家长代表讲话
第六项:学生代表表态
第七项:典礼结束(学生进教室,家长休息)、
领导也就是老队长讲话,主要讲这个学校办起来不容易,近三年来走了六个老师,希望这次不同以往,要办的红红火火。
老师讲话后。艾书大声念到,要求全体同学“五要”
一、要遵守纪律
二、要听老师的话
三、要“三好”: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
四、要认真听课,完成作业
五、要尊老爱幼,见老人、见干部、见校长、见老师要敬礼
五不准:
一、不准迟到早退
二、不准打架斗殴
三、不准说脏话、流话
四、不准损坏公物
五、不准拿别人东西
对违反纪律者,要打手心要罚站。屡教不改的要开除。那家长讲话,直截了当,就两句话:要听老师的话,老师是上了神台板的,“天地君亲师位”,师就是老师。学生犯错,不打手心,不罚站就不是好老师。
11岁的二年级那个同学发言是围绕老师的“五要、五不准”表态,是老师提前写好,教他读熟,照着念的。
开学典礼不到十分钟结束。杨师爷站在一旁观看。挪了挪又白又长的胡须,不说话,点了点头。
散会后,家长们一路议论:这个娃娃老师和以往的老师不同,做得有礼有节的,就看以后了。
18位学生两个级一个教室,是个复式班。艾书排的课程表除了语文、算术两主课外,还象正规学校样另排了唱歌、图画、体育、劳动等课程。
第一节课,艾书先讲读书的重要性,讲了古代张良三下桥下为老师拣鞋,老师说“孺子可教也”,老师认真教,张良刻苦学,后来成汉朝开国军师的故事。又讲了凿壁偷光,头悬梁、股刺骨的古人勤学故事。最后讲了有人不识字被保长派送信、自己送自己当抓兵的故事。前边的故事,小学生们听不懂听不进去,倒是后一个故事,艾书没有讲出是自己父亲,学生们好像听懂一些,笑了起来。
上课,按照家长们的要求:“四能”。艾书在此基础上,加了能懂课文意思,也就是讲课、做作业。除了早读大家读,中午毛笔字大家写外,其余时间两个年级要错开,此级认字,彼级作业。从早到黑,几乎是艾书的声音,即使是吃饭的时候,艾书透过竹子夹的壁头,与学生是你知我见,也在发声。
杨老,是会计的爷爷,就住在学校后面台阶房屋。他常坐在院坝里听学校动静,不时露出笑容。
学生轮流给艾书送饭。工具是一个双耳系着棕绳的砂锅儿,可装早晚两餐饭汤菜,标准几乎家家一致:半锅儿玉米面做的饭,半锅儿芸豆米和的酸菜汤。有的家认为老师要“文”些,送的少些,有的人家认为虽是老师但年轻,装的多些,吃后够饱。下午腾空后交第二天送饭的学生带回家。第二天上午上学时随便携来。送餐锅儿是老队长家的。
刚送了一个星期,一学生因天雨路滑,不幸跌倒,锅儿打烂,饭汤也没了。这学生哭着进学校,艾书安慰学生:“打倒算了。”这事不能告诉家长,家长要是知道,该生肯定挨一顿打、甚至是暴打。只是中午没饭吃,要挨饿了。
艾书忍着饿坚持上完课,一趟跑了六、七里山路,回到家吃了晚饭,又把那口以前在区中心校读书时提饭汤的双耳沙锅儿翻出来,提到学校继续使用。每家送的饭都在两平大碗到面尖大碗之间,至少是六、七两粮食做的。但没有油荤,艾书吃后总觉饿得快。每星期妈妈让他从家里提一小口袋大约四、五斤洋芋,叫他饿的时候烤吃。
鼓励学生。艾书思忖:口头表扬是必须的,但要有点物质鼓励。小时候老师奖励我的不也是半截或小半截粉笔吗?获得的奖品总是要拿回家向爸妈报喜。于是艾书也用粉笔头奖励学生,纪律奖励、学习奖励都用粉笔头。
奖励效果很好,不是一般是好!但粉笔快用完 了,艾书摸口袋,只有6分钱,1角2分钱一盒粉笔,还差一半!
“粉笔不是石灰做的吗?何不自己制。”艾书想自制。他取来了一些竹子制成粉笔大小的竹筒,取石灰装进竹筒。石灰见水,干后是硬的,不放水是散的。多次试制都不成功。
准备求生产队再借点钱买粉笔。
艾书拾到一块硬纸板,他把它剪成一把扇子,在扇子面上用烧红的铁钎烙了一些与课本上字样大小的孔,想考谁时就用纸板蒙在书面上,叫认孔中露出的字,认错了就是一个“手心”。学生们都怕这一招,不敢再读“白口书”了。艾书本来就缺少音乐细胞,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东方红》、《中国少年先锋队歌》不教行吗?哪怕跑了些调,还是教学生唱会。
体育,第一套《学生广播操》也教学生会做。
教室周围环境卫生,学校附近的路,就用劳动课时带领学生扫的扫,铲的铲,搞的干干净净。
图画工艺课,则教学生画些常见的猪、牛、马、鸡大小牲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