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春夏,筑州省上下乱来乱去,新生大佬们几经换马,还是混乱不堪,几月前还在受祝“比较健康”的那位省革wei主任,变成了群众歌谣:“弯月亮某驼背,一年几个革weihui,各行各业大倒退。”引起ZY注意,从省到区、社、层层补台,把大批领导干部补进班子。英书记得到解放担任了区革wei主任。峰沟公she革wei主任是原任宁书记担任。区中心校建革wei、公she小学建Gm领导小组。
峰沟公she小学谁来担任Gm领导小组组长?原来的校长回原校闹Gm去了。其他公she的学校组长都是原领导出来担任。峰沟小学的班子,公she革wei和教师提名艾书担任组长,报区革wei批准。艾书当仁不让,也不推辞,主持起了全校以及全社的学校工作。
按照最高指示“教育要Gm,学制要缩短”,此时学制普遍定为:小学五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小学到高中比原缩短3年。有条件的小学可以办“带帽初中”。
艾书开始考虑:这峰沟公she文化不翻身,公办学校没有本地人,我一辈子调不出去。
此时《人民日报》发表了福建省莆田县两位公办教师,一位姓候、一位姓王的建议信:“建议国家把小学放给大队来办。”初中才由国家办,这样做,给国家节约大量经费来搞建设。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两位老师遭到全国几百万教师的口诛笔伐,把“候、王”贬称“猴亡”。艾书一方面参加进“笔伐”行业,一方面下定决心、千方百计争取办带帽初中,对“保饭碗”有益处。一箭双雕,又可使这个公she的文化翻身。
学校几位老师都支持艾书的意见。
艾书把创办初中的打算向公she革wei汇报,革wei中当地人、公she原任宁书记、宁副社长、国秘书,异口同声,大力支持,要他们办的事他们办。
艾书马不停蹄赶到区中心校,向原老校长、现任革wei闵主任汇报。
闵主任说:“想法很好,我支持,但我不能单独决定。”“走,我们一道去向区委宗书记汇报,他是分管教育的。”
在宗书记卧室兼办公室里,闵校长把艾书介绍给宗书记,同时转达了艾书想办初中的想法。宗书记说:“小伙子,你就叫艾书,听人家说过你,没想到你这么小。”
“不小了,都21了,”艾书解释性回答。
“莺中好多初中生比你大。所以你还是小。”宗书记笑答。随即接着说:“峰沟,我在公she工作四年多。峰沟小学,我去才办的,从一个年级发展到五个年级三个班,但学生流动大,六年毕业时才有8个人,3人考进莺咀中学,总算这个公she有中学生了,但进校就遇whdgm,宣布各自回校闹Gm,结果整整一个公she,自然没有一个初中以上学生。不过,要办初中,谈何容易!生源不足、没有教室、缺乏教师,这几个条件都不具备。”
艾书急了。他以前就听说这宗书记很有能力,办事果断。宗书记先是在县委统战部工作,1962年加强基层,被派下乡,先是调任树前区委副书记,文件下了,准备到任。当时树前区不通公路,他坐汽车到莺咀区下车后准备走路到树前区。正在街上邮电局休息,莺咀区委办公室来人在街上寻找到他,说刚接县委电话:他不去树前区了。县委改任他为峰沟公she党委书记,文件随后到。宗书记到峰沟工作四年多,群众口碑好。“四清”运动中,被调任区所在地莺咀这个万人大公she任书记。whdgm被夺了权,随后又恢复,整顿班子被提任区革wei副主任,又是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副组长,所以大家也一直称他宗书记。他如果不表态,我这个初中班就办不成。艾书心想:“死缠活缠,今天非缠着宗书记表态不可。”
“宗书记,现在不是讲办事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吗?生源我们组织;校舍,我们改造和维修不要区里拨款,我们自己动手干;只是教师到时需要区里增派,就是现在的4个教师,我们也有办法。”艾书竹筒倒豆子,一口气谈了办法,表了决心。
宗书记转问:“闵校长,你的看法呢?”
闵校长说:“我倾向支持。这个偏僻边远的公she能办起初中,是破天荒办了一件大事。难度倒是很大。”
“好吧,我看在你们的这个决心上。第一,这个初中班学生保证达到30人以上;第二,自己解决校舍。达到这两条,我和闵校长来核对开班。”宗书记表态。
艾书听到领导表态,高兴极了:“感谢领导支持,看我们的行动,接受领导检验!”
艾书路过大姐家,请大姐带点零花钱回家给父母。
“白露”过后,已无什么大暴雨,但这年,天气不正常,暴热,汗流浃背,似有大雨,艾书防下水河大雨成灾,选择走白岩翻越古道山到峰沟。一路上他一直思考办初中班要破解的三大难题、特别是生源和校舍两大棘手难题。反复思考,权衡利弊,得到一个大胆的方案,如果这个方案得到公she通过并大力支持,这个初中班就指日可待了。艾书对古道山这条路已走过了几次。这次走了半天,太阳落坡,感觉路途周围有些陌生。他一惊:是不是走错路了?以前向着日落方向走就是对的,怎么今天不对了?是不是像人们说的踩着迷魂草了?凭着年轻人不怕鬼神的勇气还是往前走。走着走着,遇见了一位略比自己年长的青年,艾书似曾相识。年轻人认得艾书。走近,那年轻人突然喊:“艾老师,要到哪里去?”“我要回峰沟学校。”艾书回答。那青年说:“那你走错路了,你现在走的是往青山区小峰沟的路”艾书如梦如醒:“哦!”那青年接着说:“你记不到我了?你给我理过发。你给我理发的那天,还有过干部在那里哩。”艾书想起来了:“差不多没有给人家理呢。”“我家是龙口的,转回头跟我走。”青年人说。
一路上,年轻人说:“这几十里方圆的古道山,不熟悉路不要乱走,现在是荒山杂林还好些,1958年以前出过不少的事。”他带艾书到家要留宿,艾书心里有事,坚持要走。留吃饭,艾书也觉没有时间,看见锅里煮有洋芋便拣了几个,边走边吃。年轻人急忙向邻居家借了支电筒,送艾书到峰沟学校时,已是晚上10点过钟。艾书担心,对于打算口头表达不清,连夜写成了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