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938年4月底,日军的又向徐州方向增派了兵力。日军南北对进,令第五战区的压力大增,在徐州周围的中国部队军力还是有点单薄。
基于徐州会战的形势,武汉政府给予阎锡山一些补充军费,要求阎锡山将有力作战一个军派出支援徐州战场。
对于这个命令,阎锡山自己考虑了良久,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于是决定召开高级军政会议来研究如何处理。
现在晋绥军的主要部队都在忻口一线布防,娘子关的部队不多,前线部队主官不能贸然离岗,所以自从开战后的晋绥军高层军政会议一般都是在忻口不远处的忻县召开。
阎锡山在军政会议上将武汉政府的军令拿出,询问谁愿意到徐州进行支援,在坐人员都不做声,场面陷入困境,谁都看出现在徐州战场形势不妙,在那的大多是杂牌军,总指挥还是桂系的头领李宗仁,到时候互不熟悉,指挥上也也容易出问题。
同时山西部队向来不习惯出本土作战,中原大战就将此暴露出来。在省内作战表现良好的晋绥军,一出省就容易水土不服。
还有老一辈的军长们通过韩复渠被执行军法,都怕出去一旦战败,被杀鸡儆猴,这次出省作战,指挥作战的人都未必给他们这些晋绥军将领情面,一旦被抓住什么把柄,在这种形势之下,小命都难保。
对于年轻一代而言,所有人的经历相对来说都有所不足,并且现在也没有一个担任军一级职务的人。所以听了阎锡山说的军令要求军一级部队出征,所以大多也认为和自己没有关系。
虽然猜测到阎锡山的意思很有可能是要再新建一个军,但是阎锡山没有明确表示,谁都不敢轻举妄动。
当阎锡山将目光看向李志坚的时候,李志坚也不敢确定阎锡山是不是属意于他,这次是要军一级出征,他现在只是指挥一个新三师,并且担任师长时间还不长,不敢奢望能继续率领一个军,于是也就没有做声。
看见没有人表态,阎锡山也知道这个会应该是决定不了什么事情,况且他自己也没有打定主意怎么做,先需要下来再好好想一想。
将现在的几个军派出一个,那么在山西的力量将将进一步削弱。
从第二次太原会战结束后,已经从山西调走了不少部队,晋绥军内部的35军北调到绥远,在娘子关一线的他省客军基本都撤走,现在山西的力量可以说是被极大的削弱。如果再调一个军出省,剩余的兵力守卫山西就太过紧张了。
但是新建一个军的话,兵员应该从哪里出?这次给新成立的83军配备兵员就已经捉襟见肘,而要马上再成立一个军,兵员更不知道从何处而来。这次军令上时间要求也比较紧促,现在开始招兵根本来不及。
并且即使拉起来一个军,那么都是通过新兵组建的部队战斗力如何来保证,出省作战想要自保,就必须的有一定的战斗力,并且战斗力不强,在武汉中央政府那里也无法交代。
两次太原会战将他本人和晋绥军都捧高,相当于架在了火上,这次不派兵不行,派出的部队打的不好,到时候也不好过关。
他有心建议将十四集团军抽一个军调出山西,但是他知道这样可能会将和中央的关系彻底搞僵,现在至少已经有了一丝温情的和谐。如果关系搞僵之后,在山西再次面临日军进犯的时候,中央有可能像对韩复渠那样,让他独力抵抗,那么到时候山西可就危险了。
他现在是左右为难,难以定夺。不过他最终决定,想尽办法凑出一个新军来,总比将现有的兵力抽的更加单薄,让山西陷于危险之中强。
还让他为难的是带兵军长的人选。
现在晋绥军内有不少老将,除了现在已经担任军长以上职务的孙楚、王靖国等人外,十三太保之中的梁培璜、鲁英麟都是大将之选。
梁培璜现在是19军的副军长,是王靖国的重要助手,阎锡山知道王靖国的主要能力并不在治军上,在19军几乎是甩手掌柜,大多是靠梁培璜来管控19军,所以由梁培璜来独领一军的话,19军的摊子就的重新找人。
而鲁英麟和傅作义走的比较近,迟早是到绥远发展,不能委以重任。
所以只能向年轻一代进行选择,可选择的有李志坚、姜玉贞,这两个人中,李志坚的应变力明显高于姜玉贞,外出作战,要面临的情况复杂多样,非灵活多变的人不可。
想念于此,阎锡山知道这次最好的人选就是李志坚,但是又不敢确定,又将杨爱源和王靖国等人叫到一起进行商议,两人对于由李志坚担任拟新立之军的主官也表示谨慎同意,李志坚在两次会战中的表现,赢得了所有晋绥军高级将领的认同,他最大的短板还是年纪较轻,资历相对不足。
之前傅作义在北上的时候就推荐李志坚,这次心腹爱将杨爱源和王靖国也这样说,阎锡山也就彻底决定,特殊时期不能太过在意资历,一切以军事斗争为重心,由李志坚主持新建一军,并担任主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