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常见版本主要有通行本和帛书本。具体如下:
通行本: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帛书本: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且畏死,而为奇者,吾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斲也。夫代大匠斲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这两个版本有什么不同之处及后人为什么要修改?
对于《道德经》第七十四章按通行版本还是帛书版本理解,没有绝对的标准,各有其价值和意义,具体分析如下:
通行本角度
传播与接受广泛:通行本经过长期的传承和整理,在历史上被广泛传播和研究,如王弼注本等,很多学者的解读和研究都是基于通行本,形成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解读体系,便于与更多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讨论相衔接。
表达简洁明了:通行本语句相对简洁,更偏重于讲道理,经过了一定的提炼和优化,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理解门槛相对较低,更易于把握其核心思想。
帛书本角度
更接近原始思想:帛书本出土于马王堆汉墓,年代较早,更接近老子的原始思想,其表达更加直接,保留了更多的原始语境和可能更符合老子本意的内容,能为我们提供更贴近原着的解读线索。
逻辑更为完整:如帛书本中有“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这句话,使整个章节的逻辑更具层次感和完整性,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老子在不同假设条件下的观点递进。
原因如下:
语句表述:帛书本开篇是“若民恒且不畏死”,通行本为“民不畏死”,帛书本多了“若”和“恒且”,使表述更具假设和强调持续性的意味。通行本“若使民常畏死”,帛书本是“若民恒且畏死”,“常”与“恒且”在语义侧重上有细微差别,“恒且”更强调一直、持续的状态。
句子结构:帛书本有“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通行本无此句,使帛书本逻辑更完整,多了一层假设递进关系和决心。
字词使用:通行本用“斫”,帛书本用“斲”,二者是异体字,意思相同。
那为什么后人修改呢?
政治因素:统治者或为了让《道德经》的思想更符合自身统治需求,比如削弱老子对苛政的批判色彩,使民众更易于接受被统治,而对文本进行修改。如在“民不畏死”的表述上,去掉“若”和“恒且”,让“民不畏死”更像一种既定事实,似乎民众天生就是反抗的,而不是在特定的压迫下才“不畏死”,一定程度上转移了对统治者的批判。
文化传承:在传抄、整理过程中,不同时代的学者可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当时的文化语境对文本进行了调整。也可能因避讳等文化习惯而修改字词。
误传误解:古代书籍靠人工传抄,难免出现笔误、漏抄、错抄等情况,导致部分内容在流传中发生变化。后人在解读时可能也会因理解不同而进行自以为是的修改。
以下是对一些字词注解:
为奇:做邪恶、诡异之事。
司杀者:行刑者,可理解为天道或司法官员。
“斲”的读音是zhuo。:砍削木头。
这一章的含义为:百姓既然不怕死,那就别用死来恐吓他们。若百姓真的怕死,对于为非作歹之人,抓来杀掉,谁还敢做坏事。但生杀大权应属于自然或天道等“司杀者”,代替“司杀者”去杀人,就像代替高明木匠砍木头,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的。老子认为统治者不应滥施刑罚、草菅人命,而应遵循自然法则,让事物按其自身规律发展。
其隐喻有:
对统治者的警示:以“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隐喻统治者若滥用权力、随意杀人,违背自然和民意,最终会自食恶果,导致自身统治的不稳定甚至灭亡。
对自然法则的强调:“司杀者杀”隐喻生死等自然规律不可随意被人为干预,世间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运行法则,人类应尊重和顺应,而不是妄图以个人意志去改变和操控。
对社会治理的启示:隐喻治理社会要以“无为”为原则,不能靠严刑峻法来压制百姓,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才能真正和谐稳定。若统治者以暴力和恐吓手段治理国家,只会引发更多的反抗和社会动荡。
那咱们也按最接近老子的原稿的帛书版本理解吧。
还有一种解释:
第一句:
(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这么一句话:“*~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广告词乍一听浪漫至极,可细细琢磨,它不过是商家偷换概念、扭曲真正爱情思想的营销话术。
钻石,本质只是一种矿物质,被赋予了“永恒爱情”的虚假关联。它将爱情与一颗石头的购买强行挂钩,仿佛没有钻石,爱情就难以长久。在这句广告词的影响下,许多情侣深陷其中。男生为了所谓的“爱情承诺”,咬牙掏出不菲积蓄购买钻石,哪怕经济压力巨大;女生则因没有收到钻石而怀疑爱情的真挚,好像爱情的价值能用钻石的克拉数衡量。
这句广告词绑架了无数人的爱情价值观,让爱情变得物质化。真正的爱情,应是相互理解、扶持与陪伴,岂是一颗钻石就能定义?它不该成为情侣间的负担,不应让‘怨种情侣’们为之买单。
把良心夹在了胳肢窝,害人不浅啊?
圆规正转,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如果最底层的老百姓下定了决心不畏惧死亡,就算你用各种办法恐吓他也没有用。
就好比过去的卧底间谍!
历史上有许多不惧生死、极具恒心的卧底间谍,咱们先说几个,
张继庚:太平天国时期,他本是大清官宦子弟、举人。南京被太平军攻破后,他改名叶知发混入太平军军营做卧底。期间,他向清军透露诸多重要情报,还策划过刺杀东王杨秀清、鼓动士兵哗变、发动朝阳门军事政变等行动,最后被捕遭五马分尸,死时面不改色,留下绝命诗。
张继庚就义前留下多首绝命诗,部分内容如下:
其一:
“生无媚骨死留芳,
此日从容返帝乡。
铁槛沉沉锁秋色,
残灯闪闪照愁肠。
谁知碧血千年后,
化作杜鹃啼夕阳。”
其二:
“三年吟望楚天遥,
血雨腥风恨未消。
今日辞君从此去,
白云深处路迢迢。”
其三:
“一死由来事不难,
伤心无地着衣冠。
剧怜父母生儿苦,
只恐妻儿见面难。
万卷诗书消块垒,
满腔悲愤付狂澜。
相期来世再相见,
携手同登华岳巅。”
这些绝命诗展现了他视死如归的精神和对家国的忠诚。
袁殊:有着传奇的五重间谍身份。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在汪精卫政府、军统、中统担任特务,还是青帮大佬,而真实身份是中共特科人员。在14年的潜伏生涯中,他为党和民族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还营救了许多抗日人员和我党同志。
金无怠:1922年出生于北京官僚家庭。二战后进入美国驻上海领事馆工作,后到美国驻香港领事馆。朝鲜战争时,他被派往朝鲜前线配合韩国军队审讯中国俘虏,成功赢得美国信任。此后37年潜伏在美国中央情报局高层,为我国提供大量珍贵情报,1985年身份暴露被捕,在狱中自杀。也是一位可亲可敬,默默奉献的人民英雄。
郝克勇(范明):出身军人世家,早期投奔国民党,后在兄长影响下成为共产党员。他在38军教导大队做卧底,感染了不少国民党军人,培养了众多中共党员。他是唯一能和毛泽东单线联系的地下工作者,最终促成38军起义,脱离国民党统治,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少将军衔。
夏文远:被称为“最牛卧底”的抗日英雄。他吃日本人的饭,娶日本女人为妻,潜伏在日军内部。曾用“日军南动而北不动”这八个字,帮助我方消灭两万日军,救出29万人,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都是咱们心中的英雄,更是咱们华夏儿女学习的榜样。
第二句:
( 若民恒且畏死,而为奇者,吾得而杀之,夫孰敢矣。 )
最底层的老百姓都有了不怕死的心,难道你就不感到奇怪吗?你就不想了解一下原因吗?你们老是想着去杀害他们?你们可真狠的下心,下的去手啊?
第三句:
(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
这句话大致意思是:如果最底层的老百姓都有一颗永恒不怕死的心,那么就会永远有制裁和打压他们的人。
这句话强调了一种社会治理的观点,即如果百姓普遍对死亡有敬畏之心,那么就需要有专门的司法或执法机构及人员来维护社会秩序,对违法犯罪等行为进行惩处,以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转。它体现了对于建立和维护社会规则、秩序的一种思考,通过明确的刑罚和执法来规范民众行为,使社会保持稳定。
第四句: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蕴含着深刻的治理智慧。这意味着,哪怕是最底层的老百姓犯了错,也应当由专门的司法部门依照既定的程序和法律进行审理过问。
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价值,切不可随意下结论,更不能肆意处置,否则便是草菅人命。那些掌握着权力的人,若漠视“人命关天”的道理,随意挥舞杀戮的屠刀,看似一时掌控生杀大权,实则是在践踏公平与正义,将社会的稳定根基置于危险之地。
历史的教训历历在目,凡是滥用权力、肆意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最终都引发了严重的后果。当民众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愤怒与反抗便会在无声中积聚。这些随意杀戮的行为,不仅违背了人性的基本准则,也触犯了天理公道。要知道,因果循环,肆意妄为的代价或许会在不经意间降临,遭受加倍的报应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对那些践踏生命尊严者的严厉警示 。
俗话说,因果有轮回,苍天饶过谁?
历史镜鉴:滥用职权者的可悲下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权力如同高悬的双刃剑,正确使用便能造福万民,推动社会进步;一旦被滥用,带来的则是无尽的灾祸与混乱,而滥用职权者最终也往往难以逃脱历史的审判。
杨国忠:权倾一时,身死马嵬
唐朝在经历了开元盛世的辉煌后,逐渐走向衰落,而杨国忠的出现,无疑是加速这一进程的重要因素。杨国忠凭借杨贵妃的得宠,一路平步青云,从一个市井无赖摇身一变成为唐朝的宰相,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
登上高位后的杨国忠,私欲极度膨胀,将手中的权力视为满足个人私利的工具。他独揽朝政,排斥异己,对那些不依附于他的官员肆意打压。朝中大臣稍有忤逆,便会遭到他的诬陷和贬谪,使得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正直之士纷纷远离朝堂,朝堂之上一片乌烟瘴气。
在经济方面,杨国忠为了展现自己的政绩,不顾百姓死活,推行一系列苛政。他横征暴敛,不断增加赋税,使得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同时,他还干预商业活动,垄断市场,导致物价飞涨,经济秩序严重混乱。
军事上,杨国忠更是胡乱指挥。他与安禄山之间矛盾重重,为了打压安禄山,他不断在唐玄宗面前进谗言,挑起事端。最终,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叛乱,这便是历史上着名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势如破竹,很快便逼近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等一行人仓皇出逃。当行至马嵬坡时,士兵哗变,他们认为正是杨国忠的乱政才导致了这场灾难,纷纷要求处死杨国忠。在众怒之下,杨国忠被乱刀砍死,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曾经权倾一时的他,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而他的滥用职权也给唐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唐朝从此由盛转衰,陷入了长期的战乱和动荡之中。
严嵩:贪腐弄权,晚景凄凉
明朝嘉靖年间,严嵩凭借着自己的才学和对皇帝的迎合,逐渐获得了嘉靖帝的宠信,成为内阁首辅,位极人臣。
严嵩掌权后,便开始了他的弄权生涯。他与儿子严世蕃狼狈为奸,大肆收受贿赂,卖官鬻爵。各级官员想要升迁,必须向严嵩父子行贿,使得官场腐败之风盛行。严嵩还利用职权,打压朝中正直的大臣,如弹劾严嵩的杨继盛,被严嵩诬陷下狱,受尽折磨,最终被处死。
严嵩父子不仅在朝堂上一手遮天,还在民间巧取豪夺。他们大量兼并土地,使得无数农民失去生计。同时,他们还插手盐政、矿业等重要经济领域,通过垄断经营,获取巨额财富。在严嵩的统治下,明朝的政治日益腐败,国力逐渐衰弱。
然而,严嵩的恶行最终还是引起了公愤。随着嘉靖帝对严嵩的信任逐渐动摇,御史邹应龙等人纷纷上书弹劾严嵩父子。嘉靖帝终于下令将严世蕃斩首,严嵩革职为民,没收其全部家产。曾经富可敌国的严嵩,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他被迫流落街头,靠乞讨为生,最终在贫病交加中死去,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杨国忠和严嵩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滥用职权者的丑恶嘴脸和可悲下场。他们为了满足个人私欲,无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肆意践踏法律和道德的底线。然而,他们的权势再大,也无法逃脱历史的审判。他们的故事,时刻提醒着后人,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正确行使权力,才能造福于民,否则必将自食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