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最为知名的,大概就是“红夷大炮”了吧?
这是明末时期,在宁远之战中一战成名的袁崇焕曾使用过的火器:他在痛击后金军的过程中,还使用了两种赫赫有名的火器,一种便是红夷大炮,另一种则是“万人敌”炸弹。】
【我们先来仔细看看——
红夷大炮是在明朝中后期传入华夏的,其原型是欧洲在1600年前后制造的舰用长炮,最突出的优点是射程,对重型火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环节。
根据资料记载考证——总体依据当时西方同类型炮数据,在宁远之战中袁崇焕所用的这一批红夷大炮,有效射程为500米以上,最大射程不到1.5公里。后来,红夷大炮又不断改进,使有效射程达到1500米,最大射程到2.5公里。其中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00-130毫米,重量在1吨以上。在当时的华夏,已经可以毫无动摇地被称为战争利器了。】
最先出现在水幕上的是一张红夷大炮的图片,还不等他们仔细研究,图片便被移到了一角,然后是临军对阵、满是硝烟箭雨的战场。
在自己人的消极防御和后金的长驱直入下,袁崇焕坚强地获取了宁远城的大捷。
一开始,袁崇焕心志坚定,面对后金的诱降毫不动摇,断然拒绝后更是命家人罗立等向城北后金军大营,施放西洋大炮,“遂一炮歼虏数百”。后金军不敢留此驻营,将大营移到城西。
总体上明军是以城护炮,以炮卫城。到了后面的激战,袁崇焕更是身先士卒,指挥若定。
他身旁的士兵们熟练地操作着红夷大炮,每一次发射都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炮弹呼啸而出,在后金军队中炸开,掀起一片血雾与尘土。然而,后金军中也不乏勇猛之士,他们不顾伤亡,一波又一波地冲向宁远城。
在城危之时,袁崇焕命官兵用芦花、棉被装裹火药,号“万人敌”;又以“缚柴烧油,并搀火药,用铁绳系下烧之”;并选50名健丁缒下,用棉花火药等物烧杀挖城墙的后金兵勇士,当时的形容,即是“火星所及,无不糜烂”。
这一天,后金军攻城,自清晨至深夜,尸积城下,几乎陷城。
随着“万人敌”炸弹黑白画稿的出现和视频中的清晰画面,玉不识也讲到了这个“万人敌”。
【而“万人敌”炸弹的杀伤力也不相上下。它是一种大型爆炸燃烧式武器,重约80斤,据《天工开物》的记载,“万人敌”出现时间应当在天启末至崇祯初。而为了安全搬运,造型一般为木框内装泥壳炸弹,可以算是早期的烧夷弹。另有棉被内卷稻草火药亦名“万人敌”。
可以说,这种火器总体便是用泥制成的、周围留有小孔的空心圆球,然后在晾晒干后进行装填火药,并掺入有毒物质。每当敌人攻城时,便点燃引信,然后抛到城下,火焰便会四面喷射,并不断旋转,烧灼敌军。叫它为“万人敌”,也是因为它制作简单,取材又方便,又有杀伤功能。
而这些装载棉被内卷稻草火药的燃烧性武器,更是能够在被明军投掷下去后,在沾满了火药的棉被剧烈燃烧之下,开始剧烈爆炸,火焰四处飘散,杀伤力非常强,也无愧于“万人敌”之名!】
观看水幕的人都目不转睛地看着这场血肉纷飞的战争,对这些火器的威力有了更加明确的认知。
水幕上,视频动画还在继续——
在拉锯之下,面对明军的炮火,努尔哈赤率领的后金军队无计可施,无奈之下便改变进攻策略,只得命武讷格率军履冰渡海,进攻明军储存粮料基地觉华岛。
这场战役的结果,明军在主战场即宁远城获胜,而在分战场的觉华岛上失利,但总的说来胜利是主要的,所以明朝称这场胜仗为“宁远大捷”。
朱棣看着这个消息传到京城中那轰动的样子,不是滋味的感觉这一次轮到了他。
——京师士庶,空巷相庆。
什么时候,面对这些异族人,仅仅是一次胜利就这样高兴了?
朱棣现在可是压着他们打,正是气势正盛的时候。
后人……
他每次想到未来,就不可抑制的产生一些不好的预感。
这些情况断不会再明朝鼎盛之期出现,那么水幕上的这个“宁远之战”,又是什么时候呢?
朱棣紧皱眉头,心中满是疑惑与不甘。
看着后金人的装束,他心中有着不好的预感。明朝是自己的父皇反元恢复华夏自己人的天下,可不要告诉他,最后明朝又是败在了异族人的手中。
相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朱元璋的位面。
他看着这个血肉纷飞的胜利,一边为后人高兴,一边又满是对外邦人的不悦。
他辛苦驱逐了蒙元大军,恢复大统,什么时候又轮到这个叫后金的来攻夺了?
但已成既定的历史是无法改变的,他们也只能在自己的位面进行改变。
至少,这场战役的胜利,让红夷大炮和“万人敌”炸弹声名远扬。
玉不识对这段内容也是讲得有些累,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她也只能尽力给出信息量。
明朝到最后的无力回天,是多方因素交织下造成的,只靠先进厉害的火器和军队、众志成城的决心只能带来一时的胜利,而无法挽回整体的倾颓。
崇祯殉国,也算是为明朝的灭亡冲上了一个高度。
这位汉人最后的一个皇帝,给了大明朝最后的体面。
玉不识一边讲着,一边胡乱地想着。想着崇祯吊死煤山,想着宦官王承恩忠义殉国。
【说回明朝的神机营——
明朝的火器种类繁多,神机营战术先进,但在明末时期开始走向没落。明末社会动荡,经济混乱、饥荒遍地、暴乱频发,朝廷更加没有精力和财力顾及武器装备的迭代更新。更有一些武官见明朝大势已去,纷纷携带火器装备投靠了满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