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的死,在咱们华夏历史上那一直都是个谜团啊!
为啥这么说?
因为啊,赵匡胤死了以后,接位的不是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而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
当然,这时候的赵匡义因为赵匡胤当了皇帝,已经避讳,改叫赵炅喽。】
······
嬴政听到这消息,眼神瞬间变得冷飕飕的,如同寒冰般盯着直播画面,口中冷冽地说道:“这莫非又是有胡亥赵高这样的奸贼?”
大殿中的群臣见状,一个个都噤若寒蝉,不敢轻易开口说话,生怕触怒了嬴政。
······
刘邦听到这里,轻轻放下手中的酒杯,神情变得严肃起来,缓缓开口道:“不知这赵匡胤时期的局势如何,居然让后人有这样的猜测?”
萧何在一旁缓缓道:“国赖长君,若是赵匡胤之子没有成年,为了避免柴荣之事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也是有可能传位给弟弟的。”
······
李世民的脸色阴晴不定,目光深邃地凝视着远方,心中暗自思索:“当年为了这个皇位,我与大哥争得你死我活,最后闹得兵戎相见,这赵匡胤会传位给弟弟?”
随后,李世民转向魏征,缓缓开口道:“魏卿,你如何看此事啊!”
魏征微微沉吟,然后开口道:“天子之位已定,且赵匡胤已经平定了南方,自然不需要传位宗室,恐怕有内情。”
······
青鸟爆出的这个大料,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宋朝君臣中引起了轩然大波,着实让所有人都震惊了。
朝堂上的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而凝重,所有人都将目光聚焦在朝堂前面的赵匡胤和赵炅兄弟二人身上,连大气都不敢出,生怕一个不慎惹祸上身。
赵炅此时的心情则是如同过山车一般,既激动又害怕。
激动的是,直播上的内容暗示着日后自己有机会登基为帝,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和机遇;
害怕的是,直播上再爆出一些不利的言论,可能会让自己陷入困境,甚至危及到自己的安全和未来。
赵匡胤则是冷冷地扫视着大殿,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和决断。他心中虽然震惊于青鸟所爆的大料,但作为一国之君,他必须保持冷静和果断。
在不动声色之间,他悄悄命人带禁卫包围了整个皇宫,这一举动既是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变故,也是为了稳定局势,确保皇宫的安全和稳定。
······
【赵匡胤的死,在史书里的记录,老是被 “离奇去世”“暴卒” 这类字眼围着。
后来更是冒出了 “烛影斧声” 这样的猜测和推断。
据说在开宝九年,也就是公元 976 年十月十九日夜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
当时已经生病的赵匡胤下令召晋王赵炅进宫喝酒商量事儿,也有另外的记载说是召赵德芳进宫商量后事,可被赵炅知道后,最后赵德芳没被召进宫。
旁边的人啥也听不见。有人远远瞧见烛光下赵炅时而离开座位,好像有退让躲避的样子。
喝完酒的时候,大概是第二天三更天,殿外的大雪堆了好几寸厚,只听见赵匡胤拿柱斧戳着地,还大声对赵炅说:“好为之”(也有记载说 “好做,好做”) ,随后脱了衣服睡觉,呼噜声跟打雷似的。
到四更的时候,赵匡胤被发现死在万岁殿里,接着赵炅就继位了。
对这事儿后世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光义谋害太祖篡位;
还有一种说法是太后杜氏去世前跟太祖、赵普立下了 “金匮之盟”,定好了太祖去世后由他弟弟赵炅继位,所以当时只是赵匡胤跟赵炅嘱咐后事,不是赵炅干了篡逆的事儿。
首先咱来讲讲,赵炅继位的过程。
对于赵匡胤是不是把皇位传给了赵炅,后人一直争议很大。
认为赵炅继位是赵匡胤支持的,主要依据是,宰相赵普一直反对赵炅继位,主张立赵匡胤的儿子,973 年八月赵普被罢相,同年九月立太祖三弟光义为 “晋王”。
而且亲王加上京尹一直是五代以来皇储的标准配置,也就是说早在开宝六年,赵炅就已经是 “开封尹加晋王”,完全符合当时皇储的身份,并且大权在握,参与各种朝廷事务。
反过来,赵匡胤的两个成年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只是挂个名的节度使和防御使,不光没实权,而且从来没参与过国家政务。
认为赵炅谋反的主要依据是,赵匡胤病重,宋皇后派亲信王继恩召第四子赵德芳进宫,好安排后事。
赵炅早就惦记着皇位,把王继恩收买成心腹。他知道赵匡胤病重,就跟亲信程德玄在晋王府通宵等着消息。
这个记载就挺玄乎的,赵炅在等啥,等赵匡胤的死讯吗?
青鸟看到这儿就觉得奇怪,赵炅咋知道这天晚上赵匡胤会死!
王继恩接到诏令后没去召太祖的第四子赵德芳,而是直接去通知赵炅。
赵炅马上进宫,进宫后也不等通报就直接进了太祖的寝殿。
王继恩回宫,宋皇后就问:“德芳来了吗?”
王继恩却说:“晋王来了。”
宋皇后看到赵炅来了,大吃一惊。
知道事情有变,而且已经没法挽回,只能用对皇帝的称呼 “官家” 来称呼赵炅,哀求说:“我们母子的命,都托付给官家了。”
赵炅回答:“一起保住富贵,别担心!”
其次咱再来讲讲,赵炅继位后一直宣扬的 “金匮之盟”。
赵匡胤死后,皇位由他弟弟赵炅继承,正史记载是依照太后 “金匮遗诏” 的命令行事。
“金匮” 这事儿第一次在朝廷里正式公开是在赵炅即位的第六年,也就是公元 981 年九月。
这次是赵普献上的,被赵炅发现并公开的 “金匮之约” 正是 “独传约” 。
据记载,有一回赵匡胤去看望生母杜太后(也有说法是赵炅一起去的),杜太后问赵匡胤:“你知道为啥你能夺得天下吗?”
赵匡胤回答:“是祖宗保佑我啊!”
杜太后摇头说:“那是因为后周的皇帝年纪小,主少国疑,你才能黄袍加身。所以以后传位,应该先传给你弟弟光义,这样咱大宋的江山才能永远稳固。”
赵匡胤磕头说:“一定按照母亲说的办。”
于是,杜太后让赵普起草盟约,藏在金匮里 。
北宋时期的私史对金匮之盟有很多 “三传约” 的记录,就是 “太宗传给(赵)廷美,而廷美再传给(赵)德昭” 。
也就是说,赵匡胤的母亲担心赵氏的江山像柴氏的后周那样,小皇帝即位,导致大权旁落,所以定下了金匮之约。
“独传约” 是赵匡胤单向传给赵匡义,“三传约” 则是赵匡义传给另一个弟弟赵廷美,再由赵廷美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
希望能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这样赵家的江山就能一直由成年君主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