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冽的寒风裹挟着沙尘,拍打在幽州城斑驳的城墙上,发出阵阵呜咽,仿佛在为这座孤城悲鸣。
城楼上,旌旗猎猎作响,守城的明军将士各个面色凝重,紧握手中刀枪,目光警惕地注视着城外黑压压的一片。
幽州城,中原最后一道防线,如今城内仅剩三万兵力。
连日激战,将士们早已疲惫不堪,盔甲上满是刀砍斧凿的痕迹,血污浸透了衣衫,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
城外,鞑靼大军如潮水般涌来,旌旗蔽日,喊杀声震天动地。
他们挥舞着弯刀,驱赶着战马,一次次猛烈地冲击着城门,仿佛要将这座古老的城池彻底吞噬。
城墙上,箭矢如雨,石块如雹,守城的明军拼死抵抗,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钢铁长城。
“杀!为了大明!为了陛下!”一个年轻的士兵嘶吼着,挥舞着手中的长刀,将一个试图攀上城墙的鞑靼士兵砍翻在地。
滚烫的鲜血溅在他脸上,他却浑然不觉,眼中只有无尽的杀意。
他知道,幽州城一旦失陷,鞑靼铁骑便会长驱直入,中原大地将再次陷入战火之中,百姓将再次遭受涂炭。
“顶住!援军很快就会到的!”一个老兵大声喊道,给身边的年轻士兵鼓舞士气。
然而,他的内心深处却充满了担忧。
援军?
何时才能到达?
他们还能坚持多久?
金銮殿上,气氛凝重得令人窒息。
朱元璋面色铁青,双目赤红,拳头狠狠地砸在龙书案上,发出一声巨响。
“鞑靼!又是鞑靼!”他咬牙切齿,声音低沉而充满杀意,“朕起兵靖难,驱逐鞑虏,如今他们竟敢再次犯我边境,欺我大明无人!”
徐达和汤和侍立两旁,感受着帝王身上散发出的凛然杀气,两人都不敢言语,只是微微低着头,大气都不敢出。
“徐达,汤和!”朱元璋猛地转身,目光如刀锋般扫向二人,“应天府现在还能调动多少兵马?”
朱元璋想起当年元军铁骑肆虐中原的场景,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他的父母也死于那场浩劫。
怒火在他胸膛中燃烧,如同火山即将喷发。
他紧握双拳,指甲深深嵌入肉中,却浑然不觉疼痛。
决不能让这样的悲剧再次上演!
决不能让鞑靼的铁骑再次踏入中原一步!
他的眼神变得无比坚定,仿佛钢铁般坚不可摧。
“徐达,汤和!”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敲击在徐达和汤和的心头。
他目光灼灼地盯着二人,目光中散发出森森寒意,“应天府现在还能凑出多少兵马?”
殿内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落针可闻。
徐达和汤和感受到皇帝身上散发出的强大威压,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徐达眉头紧锁,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他知道,皇帝问这个问题,意味着幽州的局势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时刻。
可是,应天府的兵力也十分紧张,拱卫京师的禁军不能动,各地卫所的兵力也早已捉襟见肘。
他沉吟片刻,艰难地开口:“陛下,臣……臣……”
他的声音颤抖着,迟迟不敢说出最终的数字。
应天府能调动的兵力,实在是太少了,少到不足以解幽州之围。
他不敢想象,如果幽州失守,鞑靼铁骑长驱直入,将会是怎样一番人间地狱的景象。
殿内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朱元璋的目光如同两把利剑,直刺徐达和汤和的内心深处。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每一秒都如同一个世纪般漫长。
终于,徐达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说道:“陛下,臣估计……”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得几乎听不见,“最多……最多只能凑出五千兵马。”
“五千?”朱元璋重复着这个数字,声音中带着一丝难以置信。
五千兵马,对于数万鞑靼大军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
他猛地站起身,来回踱步,内心焦躁不安。
突然,他停下了脚步,目光如炬地盯着徐达,一字一句地说道:“徐达,你可知欺君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