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起二人后,羡雪继续吩咐道:“快去将【百草门】找来,二位殿下都中毒了。”
他们刚才虽然看起来很痛苦,但这毒其实并不是什么剧毒,羡雪刚才饮下毒茶时就已大致尝出来是何物了。此毒虽不致命,但却非常折磨人。
即使有了解药,没有几个时辰中毒之人也是无法苏醒的。
不一会,大师兄就带着药箱过来了。给二位殿下把脉后他证实确实是羡雪所想的那种毒,他将随身携带的解毒丸给二位殿下服下了。
几个护卫将二位昏迷之人搬到了一旁休息,毕竟只能在这里多待一会了,等到二位殿下的毒彻底解了后才能出发。
“大小姐!您看这个!”一位搜查这间茶肆的暗隐好像找到了什么东西,大声呼喊着羡雪。
他递给羡雪从柜台中搜出来的一封信,上面大致意思是这家茶肆采购的下一批毒药已经准备好,卖家安排了几个伙计给他们送来。
送来的药其中还备了少量解药,如若店家误食可以自行解毒。信中说为了掩人耳目他们会先伪装成茶肆的客人。
看来这家茶肆是长期打劫过往商旅之中的有钱人。
“看来我们真不能一走了之,放任这卖毒药给黑店的组织不管,如若不把他们一网打尽,之后还会有更多的黑心店家购买他们的毒药,会有多少旅客被他们所害。”羡雪当机立断,决定要将那几个送毒药的伙计截下。并以此找到这卖家的老巢。
“小雪!”
“羡雪!”
两位殿下突然清醒了过来。口中呼唤着最担心之人的名字。
羡雪连忙跑过去:“二位殿下,你们醒了!”
看到羡雪毫发无伤,他们这才放心下来。
“你还好吗?”他们还以为自己完全好了,已经可以站立起来。
“是啊,你本来就身子虚弱,如今又中了毒,不会……”祁辰昱面带忧愁。
“放心吧,我体内有师父特意给我调制的避毒丹,一般的毒药对我来说根本没有用。所以你们俩都晕了,我还好好的。”羡雪娓娓道来,不过也不敢跟他们完全说实话。
羡雪将手放在二位中毒“兄长”的肩头,“我劝你们啊还是好好坐下继续休息吧,虽然师兄给你们服用了解药,但这毒可折磨人了,你们等会还会心痛晕倒的。”
“无妨,只要你没事就好。”刚才晕倒的前一刻,祁肆夜还以为自己又会失去她,就像六年前的灭门之夜一样。他当时甚至都有些分不清那一份心痛是毒药导致,还是因为自己心中的懊恼难受。
“哦,对了,趁你们俩这会儿还清醒,给你们看个东西。”说着,羡雪将那封信给他们俩传了一遍。
“这是……”
“所以你打算在这里将背后贩卖此恶毒之药的人抓起来吗?”祁肆夜愁眉不展。
“知我者,永王殿下也。”羡雪得意一笑。
“这太危险了,我们俩又帮不了你!”祁辰昱反驳着。
羡雪让开了点身子:“二位兄长请看,这几位都是[鬼剑门]的高手,对付那几个小毛贼绰绰有余了。”
他们一看这几个人就知道内功深厚,战力应该在自己之上,有他们护卫,羡雪定不会有事,方才放心下来。
“那好,你就做你想做的事吧,抓到这些狠毒之人,也算是为百姓除去大患了。只是照你所说,我们等会还会毒发,怕是不能助你了。”
“没事,你们就在后面休息就好了。”
“那你打算怎么辨别哪些是真的客人,哪些有可能是来送毒药的人呢?”祁肆夜依旧有些不安,“说不定他们还认识老板,识破你的身份怎么办?”
“我猜想他们既然用信联系,应该是没见过面。这卖家客户定是不少,不太可能每家都认识。但不排除他们之间有这封信没提到的暗号。
而且信中写道送货是’几位伙计’,故而我们可以排除一个人来这茶肆之人。
至于其他的嘛,只能靠我的观察了。如遇无法排除之人便让[鬼剑门]将他们截下来查看行李。”
说完后羡雪示意护卫们将他们扶到茶肆后面休息。
“大小姐!后面还有好多人!”刚一来到后院的房间,他们就发现里面有很多中毒的百姓躺在里面。
羡雪赶忙过去查看,竟然有十余人被这茶肆老板关在后面,看起来皆是中了茶里之毒。
“师兄,还麻烦您给他们都解一下毒,我去前面等着这帮没有人性的狂徒。”
羡雪刚一回到前堂,暗隐就来通报,有一男一女正向茶肆方向走来。
羡雪令一名男护卫换上那位掌柜的衣服假扮——羡雪自己穿上小二的衣服,方便接待。
这二人像是一对年轻的夫妻,牵着手,看起来亲密恩爱。不过他们一进来,羡雪就露了馅儿。
“哎,你们不是贾老板啊?这茶肆换人了?”
潜伏着的护卫一惊,正准备拔剑,羡雪给他们使了个眼色让他们不要轻举妄动。
她谄笑着连忙过去迎接:“二位客官定是这间茶肆的常客吧,贾老板和伙计去翎都进好茶去了,现在这位掌柜是贾掌柜邻村的侄子,他雇我们这几天帮他守这铺子。”
羡雪一边指了指柜台后假扮的掌柜,一边赔着笑脸。
还好这两位也漠不关心,只沉浸于二人甜蜜的约会之中,对这谎话半点都没有起疑。
这一男一女浓情蜜意地喝完茶后就又牵着手离开了。
等人走后,假扮的“掌柜”憋不住心中的疑惑:“大小姐,就这么把他们放走了?万一他们便是假扮的送货之人呢?”
羡雪不急不缓地解释道:“你看他们二人身上并无任何包裹,还说着一口这个村子的方言,一进来就识破我们的身份并不是因为他们是见过茶肆买家的卖家,而是因为他们就是这个村子之人,常常来这儿约会喝茶。”
“假掌柜”这才恍然大悟,继续回到了柜台后面装样子。
过了一会儿,又来了一对中年夫妇带着正值二八妙龄的女儿。这三人倒像是远道而来,每人都背着一个不小的包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