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赵王宫
赵偃在庭院中闲庭信步,不时的往嘴中送一些精美的点心,郭开在一旁巴结奉承。郭开满脸谄媚,眼睛随着赵偃的身影转动,口中说道:“大王,您这气度不凡,仿若天上神只下凡一般,赵国在您的治理下定将繁荣昌盛。”赵偃听后微微颔首,脸上露出得意之色。
此时,一只彩蝶翩翩飞过,赵偃一时兴起,便追逐起来。郭开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边跑还边喊道:“大王真是童心未泯,此乃吉兆,象征着我大赵充满生机活力。”
追累了之后,赵偃停下脚步,坐在石凳之上。郭开赶忙上前给赵偃捶腿,一边捶一边说:“大王,臣知大王素有复兴大赵之志,但是西侧有秦国虎视眈眈,臣担心一旦我大赵出兵,秦国小人乘我大赵国内空虚,趁机攻我大赵。”
赵偃听闻此言后,原本就紧蹙着的眉头皱得更紧了,只见他嘴唇轻动,喃喃自语地念叨着:“你之所言,确非毫无道理可言。那嬴政小儿如今已然登上秦王之位,以其心胸狭隘、睚眦必报之性,心中定然对我赵国心怀怨恨与不满,趁此机会举兵来犯我赵国,实乃极有可能之事。”
赵偃稍稍停顿了一下,紧接着又继续开口说道:
“然而,尚有一棘手难题亟待解决!想那廉颇老儿出逃魏国,就连乐乘亦是弃国而走。倘若此番我军意欲攻打燕国,究竟何人能够担当统兵之将帅呢?”
就在此时,郭开赶忙跨步上前,拱手作揖,毕恭毕敬地说道:“大王,微臣倒是知晓一人可用!”
赵偃闻听此言,面露惊喜之色,急切地追问道:“哦?!此人是谁?快快讲来!”
郭开微微躬身,态度极为恭敬地回答道:“乃是庞煖将军!”赵偃似乎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再次追问了一句:“谁?!”
郭开连忙提高音量,语气坚定地应道:“正是庞煖将军啊,大王!此乃我国久经沙场、战功彪炳之宿将。若遣其领军出征伐赵,必定能够势如破竹,战无不胜,凯旋而归!”说罢,郭开满脸堆笑,目光热切地望着赵偃,满心期待着大王能够采纳自己的建议。
怎料赵偃听完之后,却是双手捂住脑袋,一脸无奈地叹气道:“庞煖固然是我赵国德高望重之老将,但……但……”
话到此处,赵偃突然猛地站起身来,双手用力一挥,扯着嗓子高声嚷道:“但这庞煖也未免太老了吧!他怕是快有百岁了吧,还能上马征战、奋勇杀敌呢?”
郭开继续推荐道:“哪有百岁,才八十,前几日臣还去庞煖将军府上,将军还能力挽强弓,甚是强健,大王若是不信可招庞煖前来一见便知!”
赵偃看到郭开如此笃定,也是犹豫道:“那就依你所言,召庞煖来宫中一见!”
不多时,庞煖来到王宫之中。只见他虽已八十高龄,但身姿挺拔,步伐稳健有力,眼神中透着一股矍铄之气。
“拜见大王!”庞煖行礼。
赵偃用审视的目光上下打量着眼前之人,那眼神中依旧难以掩饰深深的怀疑之色,缓缓开口说道:“郭开曾对寡人言及,称你能够力挽强弓,如此本领,寡人今日倒是要亲眼见识一番。”
面对赵王的质疑,庞煖面色从容,毫无畏惧之意,只见他稳步向前走去,从一旁取来了一张硬弓。
那张弓看上去沉甸甸的,弓弦紧绷,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庞煖双手稳稳地握住弓身,将一支锐利的箭矢搭在了弓弦之上。
紧接着,他深吸一口气,双臂猛然发力,用力一拉弓弦,整个动作如行云流水一般,一气呵成。只听得“嗖”的一声,那支利箭如同闪电般飞射而出,直直朝着百步之外的靶心疾驰而去。
眨眼之间,利箭准确无误地射中了靶心,深深地嵌入其中。
赵偃也不禁为之鼓掌称赞,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而庞煖则昂首挺胸,声音洪亮地说道:“大王,老臣虽然年事已高,但心中的壮志豪情从未减退半分。倘若国家有战事发生,老臣甘愿率领大军出征讨伐,必定不会辜负大王!”
听到庞煖这番慷慨激昂的话语,赵偃微微皱起眉头,陷入了短暂的沉思之中。片刻之后,他才轻声说道:
“将军果然勇猛非凡,寡人并非不信任于你。然而,此去征途遥远,需长途跋涉、历经艰辛,万一途中将军的身体出现状况……”
庞煖闻听此言,毫不犹豫地屈膝跪地,态度坚决地大声说道:
“大王!老臣虽已年迈,但身体却依然十分强健。近年来,近五年时光里,老臣从未患上过任何疾病。大王若是心存疑虑,尽可以召见府中的医者前来验证此事!”说完,庞煖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直视着赵偃。
赵偃凝视着跪在地上的庞煖,见其神情恳切、言辞凿凿,终于下定了决心。他猛地挥动手臂,高声喊道:
“庞煖听令,本王现任命你为主将,全权负责我大赵的攻伐事宜。望你恪尽职守,莫辜负寡人的一片厚望!”
庞煖沉声道:“谢大王!末将定不负大王所托!”
庞煖领命退下后,赵偃重新坐回石凳,对郭开道:“庞煖之事既定,然方才你提及秦之事尚未议妥。”
郭开眼珠一转,低声进言:“大王,当下秦国之势强劲,与其正面冲突于我赵国不利。不如遣使前往咸阳,向那秦王表明我赵国愿与之结盟之意。待稳住秦国,我赵国便可安心出兵攻打燕国,获取土地人口扩充国力。”
赵偃手抚下颌胡须,微微点头:“此计甚妙,只是派谁出使秦国为好?”
郭开忙不迭道:“臣举荐大夫肆,此人能言善辩,熟知秦国国情,定能不辱使命。”
赵偃思索片刻后说道:“此事重大,大夫之职不能显示我赵国的重视,不如丞相你亲去一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