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若望通晓数种外语,对于到帝国高等学院任教,他知道是无奈。有些想不通的是,这次他的待遇似乎不如以前啊。
与此同时,女皇巡视全国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朱辰钰坐上新款式的燃油驱动的汽车,第一站就奔向了帝国第一机械厂。
这座机械厂可不简单,说是厂,实际上跟城差不了多少,确切的说,叫帝国第一机械城正合适。
所有的工业母机,农业机械,矿山机械,石油化工机械等等都是这里出产的。
工业母机中的冶金机械也在这里生产,前段时间朱辰钰一直在期待的标准铁轨轧机正在这里研制,而朱辰钰建立的机械研究所就布置在这个厂子。
帝国第一机械厂集中了全国所有的机械科学人才,在朱辰钰的有意栽培之下,机械科学方面的人才增长迅猛,
工业母机是开展大工业的必备工具,非常重要,因此朱辰钰第一时间就来了这里。装备在这里的万吨水压机代表着帝国机械加工行业的最高水平。
在这里做工的工人分两类,一种是从事底层最艰苦劳动的那些人,他们的工作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只要有力气,稍加指导就可以胜任。而另外一种则是技术工人,这些人拥有知识和技术能力。
技术工人才是核心,帝国高等学院就是培养这类人才的地方。
而纯劳动力来源于战俘,罪犯以及愿意从事这类劳动的老百姓,其中,普通百姓拥有帝国公民资格,是有报酬的,而战俘和罪犯,公民资格已经被剥夺,没有任何报酬和福利,甚至人身自由已经部分被剥夺。
某种意义上,这个地方可以被称为战败者的血汗工厂。如果拿到21世纪,这种事情一定会遭到严厉的抨击,但在17世纪,反而合理。战俘中间就有大批的女真人,鞑靼人次之,然后就是投降女真人的汉人。
朱辰钰同情这些人,没有杀掉他们,反而给了他们一条生路,他们将用一生来偿还战争中犯下的罪行。
第一机械厂产出巨大的生产力,无数劳工共同支撑起这座庞然大物。
与第一机械厂并驾齐驱的就是旁边的军械厂和帝国第一车辆厂。
军械厂生产火枪和大炮,以及各类弹药。第一
车辆厂则生产汽车,运兵车和轨道车辆。
朱辰钰第二站就巡视这两个地方,兵器研究所就设立在军械厂,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火器生产工匠,在这个打仗还依靠肩背人扛,牛马拉车的时代,突然出现铁甲运兵车无疑就是开挂,之前多铎大败,满清朝廷一夜跑光并不夸张,他们已经没有半点儿抵抗的可能。
朱辰钰的巡视简洁而高效,根本就不在乎什么皇家礼仪,一开始就禁止任何的铺张浪费和形式主义。她的目的只有一个,发现问题,理清思路,确定未来方向。
随同的官员几乎没有,只有技术带头人和直属官员才能陪同,这跟任何时期的皇帝出巡都大不相同,站在人群中的朱辰钰不像大明帝国的女皇,更像是某企业的厂长,总经理什么的。而这才是最让她感觉舒服的场景。
掌握科技,才是无冕之王,任何实力无法与之媲美。
接下来,朱辰钰巡视了采石场,采砂场,水泥厂,玻璃厂,铁矿山,油井,石油提炼工厂,化肥和合成氨工厂,石油化工厂,以及长江上的三大水电站。
除了煤化工,铜矿山,铜制品工厂她没有去。而这两个项目也是必不可少的。
朱辰钰准备大修大明律,将所有资源收归国有,只留下部分农业税用于分封诸王,削弱藩王兵权,鼓励这些人对外扩张。目标很明显,西北的李自成部。
自打满清退出山海关,长城以南再无外族威胁,李自成迅速收拢人马,守住明庭答应给他的那一亩三分地,非常的乖巧,低调,懂事。
其实他心里怕的要死,他知道女皇登基称帝后,一定不会放过他,以眼下女帝展现的实力,就是十个李自成都不够打的。所以,他的日子不好过,整日担惊害怕。
看完长江经济带的主要工业后,朱辰钰又继续南下,来到了郑芝龙经营的江南造船厂,这个造船厂位于长江入海口附近。有一座天然良港,大明的江南造船厂就在这里。
铁甲舰的设计概念早已提出,只是苦于从来没有人造过这种东西,只能摸索着来。许多不明所以的工匠甚至觉得让遇水沉底的铁甲浮在水面上根本就不可能。
但朱辰钰不可能重新给他们普及阿基米德原理,只是下令按命令办事就是。由于大量物资人力倾斜,江南造船厂经过数个月的准备,总算造出来一艘小型铁甲舰的船壳。
这艘船是用于技术验证的,朱辰钰巡视到此,船壳刚刚完成一次海试,结果令人振奋。
郑芝龙站在岸上,手舞足蹈的为朱辰钰讲述海试的过程,脸上满是兴奋的表情。
这艘船的船壳关键部分采用了铝热剂焊接技术,速度慢的像牛,但目前技术条件有限,朱辰钰能提供的就是这种技术,而且电解铝的产量并不高,铝比银子都贵!
电焊机倒是有了,但焊接质量不稳定,对于电焊这种新东西,没有几个人能轻松驾驭,整个大明找不出一个熟练的焊工,仍然需要培养人才。
好在举国支持的江南造船厂有许多便利条件,郑芝龙表示,多给些时间,两年内一定能造出可以航行的铁甲舰!
看完造船厂,朱辰钰继续南下,来到广东沿海一带,这里海贸十分发达,有很多洋人在这边做生意,着名的东印度公司就有人在此经营。
不过,海贸多由当地政府控制,大明朝庭介入并不多。朱辰钰寻思着必须加强海上贸易的管控措施,这些洋人必须管起来。回头就修改大明律,将海贸收归国有。
最后一站,西南诸吐司,有秦良玉罩着,西南之行一切顺利,位于杭州军垦的吐司军如今已经乐不思蜀,他们有吃的,有喝的,好不快乐。
朱辰钰巡视全国,花了三个月时间。把存在的发展问题一一汇总,为制定政策提供参考。这样的巡视活动必须的,因为没人能替代朱辰钰作出现代化决策。发展太快,帝国的大臣们暂时没这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