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心中叹了口气,皇帝竟如此好战?
遍观皇帝上台以来的所有动作,有相当大一部分关乎军事,他到目前为止,依然不太相信皇帝是因为缺乏安全感而做出这些行为。
想归想,他已经开始阅读府兵制的具体内容。
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
这是序言。
皇帝连这个制度可能产生的问题都想到了吗?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大部分人改制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但往往却会忽略制度本身是否有问题、是否会产生新的问题。
府兵制:1.国家授田于府兵,府兵战死或老死后,可将府兵职位传于一名子嗣。伤残后经折冲府允许,也可传承。
田亩与府兵职位绑定,不可交易,继承者必须承继所有田地,不可分割继承,且近亲之人不可为其部曲。
2.授田共计两百亩,需要承担田税,府兵家庭同样需要执行分家纳税制度,但允许府兵招纳部曲、农人为其耕作,补充劳力。
府兵家庭在严格执行分家制度的前提下,不需要承担人头税,但其所属部曲、佃农不得免。
3.国家授予府兵田地,并给予种子、农具以及一柄刀剑,以此作为府兵的初始资产。
府兵及其家庭不需要服除兵役外的任何赋役,府兵可以指定一名男丁为其部曲,部曲及其家庭同样不需要服其他劳役,但同样需要参战,征召时作为辅兵存在,服从军队指令与调遣。
府兵收到征集令时,需要自备兵甲武器,乃至于战马刀弓,并携带自己与部曲的口粮前往征集地。
参战是府兵的义务,没有多余奖励,但有抚恤机制。
4.府兵实行双户籍管理,除纳入民籍外,另外单列军籍,以方便管理调动。
府兵照常执行并享受军功爵禄制。
5.府兵制下人员实行集体管理,设置折冲府,置折冲都尉,品秩六百石,并置左右果毅都尉,辅助管理,几人均为统兵官,负责平时训练事宜,无权调动军队进行作战。
补:如遇紧急事件,折冲都尉可便宜行事,然需事后亲自前往咸阳,向皇帝及枢密院说明情况,由皇帝裁定是否有罪。
折冲府分为上中下三类,因人数不同而有所区分。
折冲府内部设置“队”、“屯”、“什”三级,分别对应百人、五十人、十人部伍,军事化管理。
6.折冲府上设枢密院,由枢密使直接对其负责。
枢密使为枢密院最高首脑,九卿级,品秩中二千石,直接对皇帝负责。
枢密院掌管府兵军籍,监管府兵田亩及传承情况,并在战时记录府兵军功,有权向皇帝提名府兵内部职衔升迁。
折冲府若要集结府兵,需要有皇帝或枢密院调令,枢密院拥有调兵权。
7.中央设置六卫军府,每卫兵额8000人,置校尉领之,品秩比二千石。
例:左武卫校尉,负责日常训练,战时领军出征。
六卫军府兵员来自地方折冲府,六卫各自分为左右二卫。
校尉对皇帝与枢密院负责,不与地方折冲府有直接交流。
……
李斯低着头看了很久,皇帝刚开始稍等了一会儿后,便又拿起宝弓,射靶练箭,看来他对于习武这件事是认真的。
“笃!”
“笃!”
“笃!”
好一会儿后,李斯放下帛书,抬起头来。
“陛下,这个府兵制已经非常完善了,再打磨一下细节,即可投入地方,就是不知这是哪位大才为陛下所作。”
“哈哈。”胡亥很满意他的评价。
金色的阳光从天际倾洒而下,自皇帝的背后投射而来,胡亥此时身着华丽的龙袍,尊贵的气质浑然天成。
胡亥一手拿着宝弓,弓身精致而古朴,这一刻的他,威势十足。
他目光专注地看着李斯,阳光在他们身上勾勒出金色的轮廓,仿佛时间在这一刻静止。
胡亥话语平稳的说道:“这是寡人一人所作,未借他人之手。”
李斯略显惊诧,对于皇帝的这一句话,他信了八分。可是,帝位对人的改变会有这么大吗?
他之前不是没有了解过皇帝,在沙丘巨变之后,他更是着意收集过皇帝之前的信息,倒不是有什么叛逆之心,只是在这个时代,揣摩上意,搞清楚皇帝的喜好、性格,本就是一个臣子想要飞黄腾达或者稳固权力的不二法门。
可是,这股深深的惊悚感也正是来源于此,前后反差实在是太大了,他百分百的确定没有发生什么狸猫换太子的事件,但是……皇帝如今的表现和他收集的信息完全相左!
之前的公子胡亥喜好享乐,额,这个好像没变,但不管是习武还是对于政权的把握,君上如今的行为都不像是那个轻佻的公子能做出来的。
更何况这老谋深算之人也无法轻易拟定的兵制,这东西难度有多高他心里清楚,这是一份类似于郡县制的缩小版军改。
暗处到底发生了什么?!一定有什么他不知道的事情!
心中虽然惊雷激荡,但李斯面色还算平静,只是略显惊诧的对皇帝说道:“陛下真乃天纵奇才,三代以下,少有君主能比肩陛下之才华,您的智慧已经可以与先帝并列了。”
“哈哈哈哈哈,有丞相此言,看起来朕设计的这个制度框架还不错,能够落地?”
“是的,不过,地方上的事情还得理一理,看看哪里合适设置军府,陛下有派人看过地方了吗?”其实李斯心中此时已经有大致的答案了。
胡亥从容一笑,又拿出一个竹简,递过去。“初步进展已经有了,新郑。这是朕的得力干将递上来的奏章,左相可以搭配着看看。”
李斯接过,果然,前段时间的刺史队伍就是去办这件事了,不过居然这么快的吗,效率有些过于高了吧。
李斯盘算了一下,孟子有言: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这里的意思大概是正常缴纳赋税之后,百亩田地供养八口人,不过现在的发达地区基本都普及了铁制农具,秦朝“本土”更是大力普及了耕牛,百亩养十多口人没什么问题。
但是有个事实很尴尬,现在养不了十多口了,因为国家的赋税增长了,田税+人头税共计收取土地所获物66%。
这就是所谓的“泰半之赋”,也就是在后世疯传的秦朝暴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