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
秦朝八月,北方开始收割粟、黍等作物,秋收时间到了,人们有的忙了,
他们弄完这些,还需要做好防虫害措施。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总体来说,丰收总是令人开心的。
金风烈烈,拂过渭水之畔的关中沃野。苍穹湛蓝如璧,几缕纤云似练,悠悠飘荡。日头高悬,倾洒下万道光芒,暖融中已藏丝丝凉意,那是秋意渐浓的宣告。
田埂上,农人们早已忙碌开来。青壮年们袒露着古铜色臂膀,手持磨得锃亮的镰,躬身入稻海。
镰起穗落,“唰唰”声不绝,汗水在他们额头、脊背肆意滚落,洇湿衣衫,却无人停歇。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妇人们紧随其后,巧手如飞,将割下的粟黍熟练捆绑,堆成座座山丘。偶尔直起身,抬手撩开额前乱发,望向劳作成果,疲惫中闪过欣慰。
田边,垂髫小儿也没闲着,穿梭奔跑,捡起散落粟黍,小手攥紧,视若珍宝,小脸涨得通红。
老人们则坐在树荫下,目光追着忙碌儿孙,满是关切,时而高声吆喝几句,指点农事。
对于他们来说,如此正常的一年,实属不易。谁也不知道,来年会发生什么。
日头渐西,余晖给大地镀上昏黄,倦鸟归巢,叽叽喳喳。农人们才荷锄担担,沿着蜿蜒小路,向炊烟袅袅的村落归去。
那沉甸甸的收成,是他们对苛秦律法下艰辛生活的抗争,更是对未来质朴的期冀,伴着秋风,融入这悠悠秦关大地。
“差事办完了?今年黔首的收成怎么样。”胡亥像个地主一样瘫在摇椅上,最近连军营都去的少了,秋乏。
昨天派人打听过的离栾回答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关中大丰收啊陛下,这都是陛下洪福齐天,降下圣德庇佑百姓,才有今日盛景。”
“你最好没有说瞎话。”胡亥冷不丁的讲了一句。
“哎呦,奴婢怎敢!”离栾跪下磕头道。
“行了,起身吧,把丘常侍叫过来。”皇帝摸了把脸,秋天下午两三点,好容易犯困啊。
“诺。”离栾离开。
“不对呀,朕记得起义在夏天,就算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属于黑天鹅事件,这都秋天了,就没有其他人出来接力吗?”胡亥震惊,轻声自语道。
皇帝直起身子,回过味儿了,好像哪里不太对。
随后,他又有些欣喜,能把一场灾难消弭于无形当然是好的,能延后,就说明自己的诸多手段有用。
“陛下,校尉陈平,请求觐见。”
“朕让他来的,宣。”胡亥收敛神色,吩咐道。
“诺。”寺人退下。
胡亥越来越适应皇帝这个位置,也越来越被它影响,他已经无法仅仅信某一个人了。
幸好他的身体不会衰老,否则,恐怕他未来也难逃多疑的诅咒,就如同汉武帝、李世民、唐玄宗、康熙等人一般,垂垂老矣的身体再也撑不住皇权的重量。
“参见陛下。”陈平躬身行礼,随后将袖子里的卷轴拿出来,双手平举。
寺人一看,小步快走过去,将它转递给皇上。
竹简上记录的是农业情况:关中农业丰收,物价稳定,一石粮27钱;上郡粮价有所下滑,一石粮48钱……
总之,关中及周边地区大体无碍。三晋地区有的地方干旱,导致农作物歉收,但情况尚在控制范围内。
至于更远的地方,不好意思,猎戎兵的实力还没那么强,平乱赵高所消耗的元气到现在还没恢复过来。
此刻的交通也不是特别允许,关于三晋地区的情报,全部来自于大城市附近,那里安插了人手,县乡一级暂时触达不到。
“也就是说,今年确实不错?”
陈平抬头看了眼皇帝,想了想,道:“臣所执掌的猎戎兵是这样回复的,但臣留在家中的外大父跟臣有过闲谈,再往东边儿,似乎有地方遭灾了。”
胡亥的敏感神经被触动,刚刚想没事儿了,就又搞事情?
“哪里?”胡亥简短直接地问道。
陈平却摇了摇头,“臣也不太清楚,信中都是些家长里短,关于遭灾的消息,不一定是真的。只是臣的工作习惯导致记得比较清楚吧,也许是地方谣传、空穴来风。”
他又道:“要不臣派人去查查?”
胡亥摇摇头,“不必,如果地方官僚系统没有反应,那你也未必查得出来。”
这正是让胡亥心寒的地方,他没有收到任何消息。
“资金充足吗?”胡亥突然问。
“充足的,陛下停了大型劳役后,人手也是足的。就是,就是这个部门太特殊了,臣也没有经验,每一步都在摸索,不敢盲目扩张。”
陈平有些汗颜,他认为皇帝是在质疑他的能力,因此努力解释道。
“没事,按你的节奏来,但人员要往东方调一调,那里开始不安分了。”胡亥眯上眼睛,嘱托道。
“诺,不过这样的话,臣需要猎戎兵停止向关中北部边地、南部巴蜀的扩张了,力量有限,还请陛下允准。”
“准,去办吧。”胡亥不信他,还能信谁?
“诺。微臣告退。”
胡亥眯眼看着大殿外的金色阳光,右手撑着头,形如睡虎。他在想,先帝五次东巡,真实目的是什么?
“陛下,治粟内史、平准令二人求见。”
寺人的轻呼声打断了胡亥的思绪,他倒没有生气,只是有些奇怪,这两个人可不是他召见的。
“宣。”
“唯。”寺人出门,宣见两人。
两人恭敬行礼,“参见陛下。”
“什么事?”胡亥问道。
治粟内史笑笑,温和道:“是平准令想要觐见陛下,他又无权进入皇宫,就委托臣带他来了。”
从治粟内史的姿态可以看出,在胡亥的影响下,秦廷中央的政治氛围是偏向于宽松的,大家都敢于说话,但又不至于放纵。
胡亥颔首,看向平准令安煦,示意他有屁快放。
安煦组织一下语言后道:“简单来说,关东有一个郡邑遭灾了,那里大雨下的很久,百姓土地减产特别严重,臣得到消息后,便立刻来找陛下了。”
“哪个郡?消息渠道准吗?”胡亥很严肃。
“准的,泗水郡。臣接了平准令的差事后,靠着陛下的支持,扩张了不少吏员,在各个郡城、大县要冲等地,安插了人手,设置了均输官。”
“同时,臣嘱托他们,接受地方贡物时,多多收集农业、气候等信息。”秦朝原设的平准令职位权力狭小,也不叫这个名字,现在这个职位属于是改良扩大版。
“所以是你下属的均输官私下告诉你的?”胡亥确信,他没有看到过泗水郡发生洪涝的奏折。
“是的,秘密上报。”安煦低头道。
“寡人明白了,开始行使你的职能吧,从其他地方组织商队,向泗水郡调粮,禁止售价超过90钱。”
“诺!”他急匆匆赶来,就为这句话。
安煦转身就想走,随后又想起来还得行礼,他躬身作揖道:“臣便先告退了。”
“嗯。”
看着他急匆匆的身影,胡亥对治粟内史笑了笑,“他很有激情啊。”
“是的,否则怎么担当陛下的看重呢?”
“哈哈。”笑罢,胡亥道:“爱卿也去吧,各地粮仓的调度,没有卿不行,朕稍后会跟冯相也说下的。”
“诺,臣告退。”
待治粟内史这个老臣走远后,胡亥站起身,愤怒地拿起刀架上的宝剑,“噌!”
“嘭!”案桌被一刀两断。
胡亥怒目圆睁、须发皆张,手持利刃,看着狼藉的地板,对刚刚回来就吓得跪下的离栾道:“问问御史大夫,他是干什么吃的!责问他!”
“诺。”他起身就想跑,他还没见过皇帝这么生气,留这里可能会死。
“回来。”胡亥叫住他,皇帝冷静下来了,“不怪他,问问御史大夫,巡察御史黄季到哪里了,命黄季前往泗水郡,调查情况,并将泗水郡郡守押解回京。”
“让那个该死的郡守,把问题给朕解决了再回来,将功折罪,朕可以从轻发落。”
亡羊补牢,也许为时未晚,临阵换将,不一定熟悉地方形势,先救民再说。
“唯!”离栾逃也似的跑去传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