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内传出轻微的喧哗声。
殿外的喧哗声就更大了。
韦期逸面色灰败,心如死灰。
他在贾芸面前自傲的就是进士身份,现在最少在名义上贾芸也是同进士出身了!
就算贾政当年,也就是给了贤良方正出身,是赐与出身中最低档的一等。
这样贾政才算有了文官身份,才有资格到户部任职。
贤良方正之上,是赐同进士出身。
再上,便是博学鸿词。
这是从太宗年间开始的恩科,为了笼络前明遗民,安定人心,所以特开博学鸿词科,只收前明在野的官员和有功名身份的名士。
没有功名的名士,除非是名震天下的那种,否则也很难获得入场的资格。
门槛高,反而成就了博学鸿词的地位。
近百年间,无数名士趋之若鹜。
到如今,立国多年,已经无需邀好遗老遗少,所以景和二十年开过一科之后,距今十余年并未再进行博学鸿词的考试。
因为少,反而更加珍贵。
有博学鸿词身份的,品阶倒是不高,一等不过类比五品,二等六品,三等七品。
但足以成为总督,巡抚的座上宾。
贾芸有此身份,远超过他的所谓五品捐官。
现在便是大学士,尚书见了,也得尊称一声“贾先生”,否则便是对博学鸿词科不敬,也是对大周天子不敬!
这也是当年太宗皇帝时,必须要拔高博学鸿词科的地位而做的硬性规定。
事涉皇权尊严,没有人敢肆意冒犯。
虽说不是什么丹书铁券免死金牌,但有博学鸿词加同进士出身,此后不仅没有官员能肆意拿捏贾芸,便是学问之道上,贾芸也有了立足之基。
纯粹的白衣,捐官,带有赐给冠带之类,最多证明贾芸的勋臣之后的身份。
对他在学问之道上扬名立万,成为学识大家并无帮助。
但博学鸿词科资格,对贾芸会起到极大的帮助。
此外就是勋卫身份,位在三品,这是给公侯级别勋贵子弟的殊荣。
入侍大明宫,赐给出入宫禁腰牌,只要贾芸愿意,此后可以天天入宫。
勋卫,起自唐,前明时也是给功臣子弟的荣誉,允其入宫侍卫在皇帝和太子,诸王左右,彼此亲近,增近关系。
如李景隆,平安等人,都曾任过勋卫。
贾芸的勋卫一职,就是给的官阶品级,与四品冠带一样,算是给贾芸升官,只是从四品升到了三品。
绣衣卫指挥也是一样,没有加“掌印”二字,就是个荣誉,并不是实任。
倒是带御器械,就是两宋和前明的勋卫加御前带刀舍人,是荣誉也是信任。
加上这个,便是说贾芸真的有资格带刀剑入宫,成为皇帝的心腹勋卫。
这是隆正帝在表明态度,贾芸是他的人。
既是保护,也是实在的拉拢。
还有骑都尉世职,贾芸老婆都不知道在哪,但未来的儿子已经有四品世职在身。
也就比贾珍的三等将军低一品而已。
骑都尉之下,是云骑尉,再下等是轻车都尉。
一般来说就传到轻车都尉为止。
比如贾珍这三等将军,再传下去就是骑都尉。
也就是说,贾芸的儿子与贾蓉的爵位相等。
这也是个相当实惠的恩典了!
博学鸿词,赐同进士出身,勋卫,带御器械,骑都尉世职……
这些东西,随便哪一样都比白银百两,表里十匹等赏赐要值钱的多。
这是万两银子也买不到的体面。
隆正帝口谕一条接一条,大殿内外都是有些嘈杂声响。
但无人出来劝阻反对。
贾芸的天时人口论,意义远在那博学鸿词科的诗词歌赋之上。
那些名士都配,贾芸不配?
一个同进士出身,贾芸不配?
既然有功,酬给世职,贾芸不配?
谁敢出来,怕是只会招来天子的怒意和斥责,不会有任何效果。
“臣贾芸叩谢天恩。”
贾芸当然也不会拒绝,坦荡行礼,从容谢恩。
隆正帝脸上露出一抹笑容。
此子是难得的人才。
自己如此施恩,贾芸坦然接受,算是成为打了自己标签的心腹臣下了。
回想数年之前,哪怕已经是皇帝,诸多臣子还是不敢随意接受皇帝的恩赏。
太上皇还在,并且还在施加影响,军中,朝堂,都是景和旧臣。
隆正帝真的是举步维艰!
现在先是王朝周期论,接着又是天时人口论。
景和帝的诸多神奇色彩也是被削弱许多。
再加上治乱之忧,太上皇年迈,也不愿出头承担责任。
龙首宫那里传来的新消息时,既然有忧患,便是随皇帝施行新政……
“臣陶炳吉老迈昏庸,自请致仕。”
“臣沈鸿翼私会勋贵,请陛下重重治罪。”
赏功之后,该当罚过。
陶炳吉和沈鸿翼倒也颇为自觉,不必等皇帝示意,或是御史出手。
自己解下梁冠,叩请致仕和请罪。
“陶先生所请不允,罚俸一个月足矣。”
“沈卿处事孟浪,回乡冠带闲居去吧。”
“臣陶炳吉谢恩。”
“臣沈鸿翼谢恩。”
两位大臣叩首谢恩。
虽然陶炳吉的致仕请求被驳回,但大家都知道是时间问题。
大学士好比是私人家里的老师,不管怎样都要给个面子。
一般大臣称“卿”,很少称爱卿之类,那是影视瞎扯蛋。
但大学士惯例是称“先生”。
这就是皇家对大学士的尊重。
大学士被罚俸,就是皇帝摆明了不再尊重和信任。
但次辅大学士毕竟身份贵重,一请辞就允,会使别的大学士寒心,相当不妥。
最少要辞五六次之后,才会允其致仕,给乘骑,也就是驿传免费送到家中荣养。
对七旬以上的大学士,这是好事,一生功成名就了。
但陶炳吉还不到六十,对政客来说正是年富力强之时。
首辅老迈,陶炳吉还是有不小的机会冲击首辅。
这一次的失算,陶炳吉算是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当然,也是对他个人而言,对很多人来说,次辅已经是天上人了。
大周三年一次进士春闱,每次取中三百多人。
三十年正常科考加恩科,取中人数超四千人。
这三十年间,能进入内阁的不超二十人。
内阁大学士是进士中的精英,对普通人来说,进士都是文曲星君下凡。
除了江南几个地方,每个县都有若干进士甚至都有状元外。
很多文教一般或是不发达的地方,取出从唐到宋,明,清的县志来查,可能一个千年历史的县,人口基数百万,但整个千年的科举史上,考中进士的也就几个人。
这并不夸张。
所以陶炳吉在很多人眼里早就是功成名就。
只是在登顶的最后一路行差踏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