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这天晚上,贾芸也是召集了所有伙计,下发年赏。
所有少年都是喜笑颜开。
他们还有不少人惦记着家中捱苦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年底了,有不少懂事的伙计们托水脚帮的人,将自己攒的银子或铜钱带回家中。
在书局这里,所有人都不愁吃喝,乃至衣袍,洗漱用具,被褥,靴子,这些用具都是书局供给。
很多伙计都攒了不少银子。
带回去的,多则几十两,少则十两八两。
差不多都是够家里买田置地了。
京畿附近的州府和各县,大的田庄是肯定没有。
零散的土地交易还是一直有的,特别是普通百姓几亩几十亩的交易,相当常见。
这些伙计攒的银子,多的够买十亩八亩的旱田,少的也够买两三亩地了。
对他们的家庭来说,这等于是飞跃阶层的变化。
他们都是赤贫之家出身,一年最多赚五六两银子的总收入,连一家的基本花销也就是温饱也保障不了。
他们的祖祖辈辈都处于常年的半饥半饱的状态之中,丰年配上野菜之类可以吃饱。
还能攒一些家当,比如粗劣的木制家具,被褥,衣袍等。
荒年他们就是一直忍饥挨饿,甚至要典当家中的物品才能度过难关,不至于被饿死,或是沦为流民乞丐。
若是持续荒年,那就是逃荒加卖儿卖女了。
这相当常见。
京城常年有几万起步的流民乞丐,都是直隶一带的破产农民。
书局的这些少年伙计,来历多半如此。
他们也知道家中不易,最贫苦的穷人并不是没有亲情,而是屈服于悲惨的现实。
等这些少年赚了钱,也很少有出去胡乱花销的,而是几乎人人都选择存了起来。
他们也是要帮助亲人换天改命,最少不至于还过的那么贫苦,没有丝毫抵御风险的能力。
对这些少年的选择,贾芸当然不会干涉。
如果去赌钱喝酒,却是要劝说乃至惩罚的。
给自己家人修房买地,这是好事。
一个人最少要有亲情和友情,这才靠的住。
当然,上位者例外。
像刘邦那样要分自己老爹一杯羹的枭雄,那才是合格的上位者,项王和刘邦一比就太嫩了。
而贾芸身为上位者,当然是希望自己的部下都是忠孝智勇俱全。
除了伙计们外,史玉瓒,袁枚,厉鄂,郑燮,李蘸等编辑也都是加了一个月的薪俸,袁枚虽小也能帮上忙,所以贾芸也很大方,给了这小子五十两银子,把袁枚高兴的了不得,拉了几个相与好的小伙计一起逛东大街去了。
整个书局当然是皆大欢喜。
不光是伙计和编辑们。
连厨娘带帮厨的十几人,洒扫的和打杂的,看门的十来人,都是统统拿了一笔不菲的年赏。
贾芸在前世也是打工人,知道大伙的甘苦。
无非是想钱多事少。
这个时代的人要更苦一些,只要钱多,再苦再累也不怕。
贾记书局这里确实也不养闲人,伙计们除了要印书,还要训练,连内务都要琐碎的多。
还要学习文化知识,要比一般书局伙计辛苦的多。
他们拿的多也是该当的。
雇来的这些人,贾芸也是待他们不薄。
除了这些人做事用心,人也本分老实才留的下来外,贾芸也是要考虑到自己的名声经营。
他硬怼金沙帮,杀伤不少。
两次写文章,怼的人也多。
难免会给人过于强硬的观感。
这对贾芸的未来发展不利。
最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要保持低调,强化自己的文人属性,不是不给人忌惮的口实,而是最好叫人想不起来要忌惮他。
这也是贾芸到目前为止没有对贾家贾赦,贾珍等人下手的原因所在。
刚打了外人,翻手再针对自己族人。
太刚健,心硬冷,手腕太硬了。
这样不好。
对书局的这些人大方,最少在形象上是有加分。
至于整个书局内外欢天喜地,赞颂之声不绝,对贾芸来说当然就是达到了效果,这是最好的结果。
……
京师风俗此时已经和后世没区别了。
小年过后,年节气氛就一天比一天浓。
小年时,需要傍晚送灶君上天,用麦芽糖,糯米花糖,小糖饼等供物放在厨房灶君神像旁,点香供奉,祝祷请求灶君上天说好话。
这些事贾芸不烦心,就是卜氏带着小竹在做。
这个时代,做这些事不嫌麻烦,而且心意必须要诚。
接下来就是买福字,春联,这和后世已经没区别了。
不同之处就是上门送福的人多,跳摊舞的人也多,一天能进来好几拨。
京师闲人多,年节时各家喜气洋洋,主妇们出手也要比平时大方,所以也是这些闲汉赚钱的好时机。
此外就是花市热闹,不少人家都会买些花回家点景。
还有扎花灯的,虽说十五元宵才放花灯,但年前就须准备,否则事到临头一准抓瞎。
卖书的,卖古董的,卖小玩意的,年前这几天也是做生意的好时候,男子们闲了没事,牵着小儿女逛灯市口,琉璃厂,也是和后世没太大区别了。
到初一过后,就是各处庙会热闹起来。
各种杂耍把戏纷纷搭台登场,一个年节下来要赚未来很久的吃食。
此外就是卖各种炒货的,卖糖人的,卖糖葫芦的,生意也是极好。
对贾芸来说,三十之前算是惊心动魄,对卜氏和大多数普通的京师人来说,他们不知道上层和朝堂的风云变幻,一心一意仍是扑在过年的各种准备上。
好在一切顺利,到了三十这天,天清气朗,贾芸也是大获全胜。
二十九傍晚,宫中又来了太监传旨。
贾芸得授勋卫,三品武袍,腰牌俱全。
只是没有印信,毕竟不是实授。
绣衣卫指挥也是一样,只有官袍和腰牌,并无印信。
卜氏看了泪满眼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