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25日,西方的圣诞节。
西城也难得是个好天气,万里无云,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天气稍微干了点。
一架军绿色的专机停在停机坪,周边是密密麻麻的武装卫士,全部都是白远的精锐。
再过两个小时,金陵那位将会乘坐这架飞机,回到南府。
停机坪上,白远走在前面,油亮的军靴踩在已经全是干巴巴草屑木屑的硬土上,身后的张汉卿亦步亦趋。
远处,于大海正亲自负责警戒,庄小宁则伫立着随时待命。
“从小呼吸着北方的空气,到了南方你未必能适应。”白远意有所指。
跟在后面的张汉卿只是笑笑:“能促成全民统一战线,能为抗日出一份力,我已经死而无憾了,只希望东北的父老能看在这件事的面子上,原谅我少许吧!”
“你这是自我感动式的付出……其实你没必要去的。”
在敲定了合作细节后,自然各回各家。
陕北来的人已经回了,南府自然也不例外。
和其他人不同。
作为全国最大的党派,大夏在世界上唯一的合法势力,党内的局势错综复杂。
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一号能平安落地的。
张汉卿依旧只是笑笑:“你心里明白的,我们三个就是现成的背锅侠,有多少人都希望将屎盆子扣在我们头上?”
结识一个月,以及半个月几乎朝夕相处,白远对于这位少帅大为改观。
他的身上有争议,但同时也是一个纯粹的人。
两人称不上莫逆之交,但也算得上朋友。
身为朋友,白远不想看着他去一头闯进南方的龙潭虎穴里。
“我倒是想看看,谁这么急着找死!”凛冽的冬风将大衣吹得猎猎作响,白远的语气前所未有的强硬。
“空路危险就走陆路,我派最精锐的部队护送他回去,我就不信有南府的部队能突破我的千军万马!”
张汉卿拍了拍白远的肩膀,轻声安慰:“算了吧,有些人的心思或许龌龊了些,真要起了冲突,说到底都是大夏国防力量的自我消耗。
潼关坠落的飞机,我都跟着心疼!”
“想要和平抵达金陵,我们三个之中必须出一人跟随,虎成兄能支持兵谏已是不易,而且他的家眷都在西城,怎么能让他南下。
你就更不用说了,如果日寇进犯,你就是北方的主心骨,抵抗日寇的桥头堡。
只有我……本来我就是罪人,入关数年也都是跟着打内战,还打得一团糟,我对不起东北的父老乡亲,也对不起跟着我入关的东北军,此去金陵就当赎罪了。
也能给全体国民一个交代。
就是东北军……公致兄,拜托你了!”
“?”行进中的白远缓缓转身,给了对方一个眼神。
张汉卿:“呵呵,你别拿这种眼神看着我。”
“付七陆!”
张汉卿将付七陆叫到跟前。
“白兄,我知道以东北军的战力,你未必看得上,所以我将东北军的青壮精锐都挑了出来,跟付七陆带到陕省的队伍合计两万人,以后他们都归入到你麾下。
其余部队的指挥权我就移交给于学忠了。
学忠那边我交代过了,有什么命令你交待他一句就行。
跟我入关的东北局,个顶个都是好样的,他们就拜托你了!”
这是以东北军的精锐为代价,换取白远对于学忠部的照顾了。
白远拍了拍张汉卿,没再多说什么。
日头渐渐攀升,风也小了些许,地面上好像也没那么冷了。
地平线上,一辆黑色小轿车缓缓驶进,然后拐了个弯停在两人面前。
一位黑马褂在美菱的搀扶下,从汽车上下来。
“汉卿,我们到洛阳转机,你从那里下吧!”美菱的话语中难掩关切,这让黑马褂的眉头稍皱。
好似是为了表现自己一般,张汉卿回应的比刚才还要决绝:“我不会中途离开,飞机直飞金陵!”
两人还要再交流什么,却被黑马褂抬手打断。
他没有跟两人说话,而是将目光投向白远:“公致啊。”
“学生在。”
“事情已经发生了,我再怪你也没有意义,我只问你一句,你是要学陕北,还是……”
对于这个问题,白远没有任何迟疑:“我当年在先总理的照片,还有党旗下宣过誓。”
说着掀开了自己的大衣,露出了别在胸前的青天白日徽章。
虽说他已经拿到了察绥两省的核心,已经有了不求人的资本,但谁又会嫌弃自己的核心领土范围太大呢?
见黑马褂没说话,白远给出了许诺:“只要不再有那些贪官污吏在我面前跳,我不会再做出让您和国府为难的事。”
黑马褂这才满意的点头。
如果有可能,他还是想将白远这柄锋利的刀拿在手里。
“你在拴叙厅的军衔还是上校吧?算算军龄,再有两年你的拴叙军衔就能升到少将了。”
“这样吧,我先给你的职务军衔升到中将军长,等你的年限一到,我立刻把你的拴叙军衔提升到少将,怎么样?”
“回总司令,我觉得不合适。”
白远恭谨的态度让黑马褂更满意了,“有什么不合适的,要我看,你就是黄埔数一数二的出色校友!”
白远:“真不合适!”
“我看东面的阎先生可都是一级上将,我现在的身份和地位……你要是非给我封个中将军长,那这军衔我接不了!”
黑马褂突然觉得错付了。
刚刚他还觉得白远是谦虚恭谨,还是他的好学生。
“去去去,你不是我的学生,我没有你这样的学生。”
说着,也不待美菱小姐的搀扶,自顾自上了飞机躺上铺好的床榻上。
美菱回了个歉意的微笑,快走两步跟了上去。
最后走的是张汉卿,上飞机前,他给了白远一个拥抱。
阳光下,一名记者用相机记录了这一幅画面。
黑马褂老者背对镜头,洋装女子小碎步跟上,两个男人相拥告别。
……
当天下午,全国报社一改之前的口诛笔伐,统一宣扬起由西城传出的“八项注意”,即抗战合作的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