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座充满历史韵味的老城里,有一个小院,虽不宽敞,却满溢着温暖与故事。春燕一家就生活在这里,她和丈夫都是平凡的工作者,然而他们的家庭,却有着不一样的传承与坚守。
春燕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咱红二代的孩子,可得有个样儿,得向老一辈好好学。”在他们家,从来没有“小祖宗”这一说。周围邻居家的孩子,不少被宠得厉害,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可春燕家的孩子,从小就被教导要自立自强。
他们的孩子叫祁延安,是个眼神明亮、充满朝气的少年。从他懂事起,父母就常常在晚饭过后,一家人围坐在那张有些年头的木桌旁,听父母讲述爷爷的传奇故事。爷爷年轻的时候,投身革命,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为了国家的解放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爷爷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都深深烙印在祁延安的心中。
父母还时常强调,爷爷一生都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两袖清风,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贪念。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哪怕手中有权,爷爷也从未为自己和家人谋取过任何私利。这种清正廉洁的品质,像一颗种子,在祁延安的心底生根发芽。
上学之后,别的孩子每天都有家长接送,校门口每到放学时就挤满了人。而祁延安,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自己背着书包上下学。刚开始,他小小的身影在人群中显得有些孤单,可慢慢地,他习惯了这种独立的生活。一路上,他观察着周围的一切,感受着四季的变化,也学会了如何照顾自己。
有一次,天下起了大雨,别的孩子都在教室里焦急地等待家长送伞,祁延安却不慌不忙地从书包里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雨衣,穿戴整齐后,踏入雨中。雨水打湿了他的裤脚,但他的步伐坚定有力。回到家,春燕看着浑身湿漉漉却一脸自豪的儿子,心中满是欣慰。
在学校里,祁延安不仅独立,还非常有爱心。他会主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耐心地给他们讲解题目;看到有同学摔倒了,他会第一个冲上去扶起对方。有一次,班级里组织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捐款,祁延安把自己积攒了好久的零花钱都捐了出去,那是他平时舍不得花,想要买一本心仪已久的漫画书的钱。同学们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认真地说:“那些小朋友比我更需要这些钱,我可以以后再买书。”
随着年龄的增长,祁延安对未来的方向也越来越清晰。他知道,自己要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每当在电视上看到那些在偏远地区支教的老师,看到在艰苦环境中为国家科研事业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他的心中就涌起一股热潮。他渴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发光发热。
中学的学习生活紧张而忙碌,但祁延安从未忘记自己的理想。他努力学习每一门功课,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主动复习。遇到难题时,他从不退缩,而是像父母教导的那样,不怕困难,想尽办法去解决。他知道,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才能有足够的能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祁延安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那些与国家基础建设、偏远地区发展相关的专业。他的同学们有的选择了热门的金融、计算机专业,希望将来能在大城市里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而祁延安却有着自己的坚持。他对父母说:“我想为国家做更多的事情,那些偏远的地方,虽然条件艰苦,但正需要我们这样的人去建设、去发展。”
春燕和丈夫看着眼前这个已经长大成人,有着坚定信念的儿子,心中满是骄傲。他们知道,自己多年来的教育没有白费,祖辈的精神在祁延安的身上得到了传承和延续。
大学开学的那天,祁延安背着行囊,踏上了新的征程。他回头望着那个熟悉的小院,眼中闪烁着光芒。他知道,无论未来的路有多么崎岖,他都会带着家人的期望,带着祖辈的精神,坚定地走下去,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去为祖国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新时代,他将成为那束照亮远方的传承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