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江南水乡,有一座宁静的小镇,镇上有一户人家,姓李。李家世代为善,乐于助人,是镇上人人称颂的积善之家。然而,近年来,李家的大门却日渐冷清,门可罗雀,与镇上其他门庭若市的人家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日清晨,阳光透过薄薄的雾气洒在青石板路上,李家的大门口,一位年迈的老人正佝偻着身子,手持扫帚,仔细地清扫着门前的落叶和尘土。老人名叫李大山,是李家现在的当家人,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但他的眼神依旧清澈而坚定。
“大山伯,又在忙活着呢?”一个清脆的声音打断了李大山的思绪,他抬头一看,原来是镇上的小贩阿福。阿福是个孤儿,自小便在镇上流浪,是李家收留了他,给他饭吃,还帮他找了份营生。
“是阿福啊,来来来,进来喝杯茶。”李大山热情地招呼着阿福,阿福却摆摆手,笑道:“不了大山伯,我今天还得赶早去进货呢。对了,大山伯,你们家怎么这么久都没见有客人来访了?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
李大山闻言,叹了口气,道:“哎,还能有什么事,不就是世道变了,人心也变了呗。以前咱们李家还算有些家底,镇上的人也都愿意来走动走动。可如今,家道中落,门庭自然就冷清了。”
阿福闻言,神色一黯,随即又振作起来,道:“大山伯,你别难过,咱们李家世代为善,上天一定会眷顾咱们的。你看,我这不是来给你送好消息了吗?”
“哦?什么好消息?”李大山疑惑地看着阿福。
阿福神秘一笑,从怀里掏出一本泛黄的书卷,递给李大山道:“大山伯,这是我无意间在一座荒废的古庙里找到的,是一本关于风水的古籍。我特地拿来给你看看,说不定能找到咱们李家转运的法子呢。”
李大山接过书卷,仔细翻阅起来。书中记载了许多关于风水的奥秘,其中一条引起了他的注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人之家,鸟雀相亲;恶人之家,门庭冷落。”
李大山反复咀嚼着这句话,心中豁然开朗。原来,门可罗雀并非什么坏事,而是上天对李家世代行善的考验和磨砺。想到这里,他抬起头,对阿福道:“阿福,谢谢你给我带来这本书。我明白了,咱们李家不需要靠风水转运,只要咱们继续行善积德,上天自然会眷顾咱们的。”
阿福闻言,也是一脸欣慰。他拍拍李大山的肩膀,道:“大山伯,你说得对。咱们李家是好样的,我相信你们一定能挺过这个难关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家的大门依旧冷清,但李大山和家人们的心却越来越坚定。他们继续着自己的善行,帮助镇上的孤寡老人、收养流浪儿童、修缮破损的道路和桥梁……他们的善举逐渐传遍了整个小镇,甚至远播到了周边地区。
某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李家的大门上时,一只色彩斑斓的鸟儿突然落在了门前的树枝上。它欢快地鸣叫着,仿佛在向李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紧接着,第二只、第三只……越来越多的鸟儿飞来了,它们在李家的门前翩翩起舞,欢歌笑语。
镇上的人们看到这奇景,纷纷议论起来:“看啊,李家的门前竟然聚集了这么多鸟儿!这一定是上天对他们的奖赏!”“是啊,李家世代为善,这是他们应得的福报啊!”
随着鸟儿的到来,李家的门庭也逐渐热闹起来。镇上的人们开始纷纷前来拜访,他们带着感激和敬佩之情,向李家表达着自己的敬意和感谢。李家的善行不仅得到了人们的赞誉和尊重,还带动了整个小镇的风气向好转变。
岁月流转,李家的大门依旧敞开着,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而那些曾经门可罗雀的日子,早已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料。李家的人们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始终坚守着那份善良和信念,才赢得了上天的眷顾和人们的尊重。
如今,在江南水乡的小镇上,李家已经成为了一个传奇。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人们总会围坐在火堆旁,讲述着那个关于门可罗雀背后的好风水和积善之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