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认知体系里,清晰明确的概念犹如黑暗中的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一个概念如果在脑海中模糊不清,想要达成与之相关的目标,就如同在迷雾中摸索,难寻方向。以财务自由为例,这一概念看似熟悉,却常被误解。
财务自由,并非简单的物质充裕,而是有着深刻内涵的双重自由——经济自由与时间自由。经济自由意味着拥有足够的财富,无需为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和更高层次的欲望而担忧;时间自由则是指能够自主支配时间,不再被工作的枷锁束缚。有的人将财务自由狭隘地定义为不用为满足基本生活而出卖时间,就像上海那对夫妻,他们通过降低生活标准,仅依靠一套房子的租金维持生活,甚至放弃生育孩子,虽然获得了时间上的自由,但在经济上却十分局促,远远谈不上真正的财务自由。真正的财务自由,是在经济与时间维度上都实现自主,从而实现对生活的完全掌控。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在消耗着一去不复返的时间。从本质上讲,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出售自己的时间。无论是销售产品、提供服务,还是为老板工作,都是用时间去换取相应的回报。多数人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秉持着“工资思维”,一心想着如何提高薪水,这种用时间换钱的思维模式,正是罗伯特·清崎在《穷爸爸富爸爸》中所提到的左象限的雇员和生意人的思维——花更多时间赚更多钱,或者提高单位时间的收入。
然而,人群中总有少数人能够实现思维的飞跃。他们不再局限于单次时间的单次售卖,而是想办法将一份时间卖出更多份。畅销书作家便是典型代表,他们花费固定时间创作一本书,只要书籍持续畅销,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版权收入。还有一些人,通过创建平台和系统,让他人在其上交易时间,自己则从中获取收益。即使他们离开人世,这些由时间创造的成果依然能够持续产生价值,麦当劳、肯德基的创始人就是如此,他们打造的商业帝国,在他们离世后依旧运转,为其家族创造着财富。这种思维,与多数人拿时间换果子的“果果果”思维不同,是种果树的思维,即建立资产为自己赚钱的思维。
当我们将实现财务自由设定为目标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财务自由并非终点。对于那些伟大的人物而言,死亡都不一定是绝对的终点,他们的思想、创造和价值能够突破死亡的边界,延续下去。而普通人往往通过传宗接代获得一种虚幻的延续感。如果把财务自由当作终点,或者将成功仅仅定义为目标的达成,那么一旦实现,我们很容易对现状产生厌恶,陷入“没有诗和远方,只有眼前苟且”的困境。所以,我们应将成功视为一个过程,是在追求有价值目标或梦想途中的持续探索,财务自由只是这条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实现财务自由,需要我们转变思维方式。从用时间换钱的思维,转变为建立资产的思维。这意味着要学会投资,无论是投资自己,提升知识和技能,增强未来获取财富的能力;还是投资资产,如股票、基金、房地产等,让钱为自己工作。同时,要有长远的眼光和规划,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资产的长期积累和增值。
在追求财务自由的道路上,我们也不能忽视生活的本质。财务自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让我们有更多的选择,去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它不是生活的全部,而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手段。所以,在努力积累财富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身心健康,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财务自由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追求的目标,它关乎我们对生活的掌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正确理解其概念,转变思维方式,制定合理的规划,并在追求的过程中保持平衡,我们才能逐步迈向财务自由,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掌控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