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打下河西诸州后,膨胀了。
吐蕃人统治该地数十年,毫无作为,只知残酷压榨,导致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百姓对他们早已恨得咬牙切齿。
吐蕃的外交更是一塌糊涂,他们四面树敌,唐朝、回鹘都与之有过节。
与此同时,盛极一时的吐蕃也在不断走向衰退,国内发生了大规模内乱。
公元842年,吐蕃的赞普又一次被刺杀了......
赞普是吐蕃君主的叫法,类似于罗刹国的沙皇一样。
当时吐蕃的两大军阀为了争夺吐蕃的大权,各自支持了一个新的年幼的赞普。
为了争夺吐蕃摄政的大权,这两大军阀因此大打出手,但是吐蕃这地方穷得很,没有什么资源,那怎么办呢?
于是这件事在史书上留下了这样的一段记载:
“大肆劫掠河西鄯、廓等八州,残杀其壮丁,割鼻断足其老弱妇孺,以长矛刺穿婴儿为乐,焚烧其屋舍,五千里之内,赤地千里,几近荒芜。”
是不是觉得很可悲呢?
邻国内斗需要吸血,却拿我之民众来补充自己!
话说到中原。
不同于吐蕃正处在内外交困的局面,唐朝却缓过劲儿来了。
会昌四年,公元844年春,朝廷得知回鹘衰微,吐蕃内乱,于是召集群臣,商议如何收复河、湟四镇十八州。
三年后,河东节度使于盐州吐蕃军。
次年,凤翔节度使又一举收复了原州、威州等地。
朝廷仿若在向河西之民传递一则讯息:汝等已非孤立无援,有国家为汝等撑腰。
沙州张议潮闻此佳音,内心之激动实难自抑。其等待之久,仿若此生皆为等待此际。
大中二年,公元 848 年,筹谋周详之张议潮见时机已至,遂与当地名门望族、豪杰义士联合,举义起事。
张议潮振臂高呼,全城汉人闻风而动,纷沓而至,誓与吐蕃拼死一战。
而张议潮他本人又自幼熟读兵书,胸藏韬略。
于是他亲率起义军与吐蕃交战,连战连捷,更是“启武侯之八阵,纵烧牛之策”,突破重围。
这里的八阵指的是三国时期季汉丞相诸葛亮创设的八阵图,烧牛之策则是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单使用的火牛阵。
虽然这里的记载可能是为了彰显唐军和张议潮本人能力的夸赞,但是也表明的“初生牛犊”的张议潮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生疏,他的操作充满了对军阵的熟练和自信。
面对张议潮带领的汉人军团杀气腾腾的而来,吐蕃很快就败了。
吐蕃人大惊失色,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这么多年来犹如待宰羔羊的汉人普通百姓,居然也敢拿起了屠刀。
还是对着自己砍!
自然而然,下面就是吐蕃人纷纷丢盔弃甲,狼狈逃窜了。
张议潮的义军成功将吐蕃驱逐出了故乡,并在沙州站稳了脚跟。
刚掌握吐蕃大权的权臣尚恐热得知张议潮起义的消息,怒不可遏,带领军队再一次劫掠河西鄯、廓等八州。
一路上若遇到青壮,吐蕃军毫不迟疑将他们斩杀,又对老弱妇孺施以割鼻断足的酷刑,甚至以槊刺杀婴儿为戏,并将当地房屋焚烧殆尽。
吐蕃人烧杀劫掠,绵延千里,令人发指。
尚恐热似乎想以此举震慑河西居民,没想到适得其反。
他们残暴的行径,激起民怨,越来越多的百姓挺身而出,投入到张议潮的义军中。
张议潮一鼓作气,修缮甲兵,且耕且战,先后收复沙、瓜、伊、肃、鄯、甘、河、西、兰、岷、廓等十一州。
故土沦陷数十年,当地的汉人终于翻身做主。】
“吐蕃的内乱,竟敢影响到了我汉家之地。明明是番邦的内乱,居然受苦的是我大唐子民!”
“我大唐还真是个盛世国度啊!”
李世民脸上丝毫没有高兴之色,他只在这天幕上看到了不断的“屈辱”二字。
殿内,房玄龄查了查手指,算了下道:“此时距安史之乱应已有将百年之久!”
杜如晦惊道:“百年?百年我大唐居然未有再踏西域?!”
不同于杜如晦的惊讶,李世民倒是一脸果然如此的表情。
“指望这群庸物夯物?”
大臣们不敢直接骂李唐的昏君,李世民可没有顾忌,所以他直接喷道。张议潮收复的河西十一州 【张议潮以收复失地为己任,却不愿割地称王。
收复沙州时,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派人向长安告捷。
可是,由于凉州等地还在吐蕃手里,使者东行受阻,贸然前往,定然九死一生。
支持张议潮起义的,还有当地的佛教势力。
高僧洪辩心生一计,派弟子悟真担任张议潮的入朝使者。
僧人的身份正好可以作为掩护,摆脱吐蕃人的盘问。
悟真接到任命后毅然决然地朝东方前行,踏入那片荒无人烟的沙漠。
他在路上迷失了方向,前路迷茫,不知是否能抵达长安,亦不知此生是否还有机会。
恰似往昔贞观之世为弘法而义无反顾的玄奘,悟真亦是奋不顾身,唯愿将河西军民勇抗吐蕃之事呈报朝廷,使天下人皆知,沦陷于外族之手的历经数十载沉沦的百姓们,他们仍旧铭记自己乃大唐子民。
张仪潮自然也不会只派一队信使,道路断绝几十年,路上凶险不断,哪来的自信只派出一队人马。
最后归义军这里十队亲兵带上饱含河西军民希望的信笺,从不同方向踏上了去往长安之路。
然而,幸运没有眷顾了他们。
这十队使者到最后只有一队成功抵达了长安。
从沙漠到绿洲,从高原到平原,全长三千多里的路被他们走过去了!
848年出发,直至850年年末,最终到达了长安。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高进达的这支小队迂道东北,被天德军防御使李丕发现。
在他的协助下,高洪鉴终于到达长安。
他的这支小队经历各种地形与环境的侵扰、又有沿途蛮族的抢掠和吐蕃人不依不饶的追击。
多年来一直身陷吐蕃人统治的“顺民”,历经艰难险阻,站在了唐朝的中央,他告诉人们,河西的百姓们,起义了。
与唐朝取得联系后,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张议潮派其兄张议潭和起义诸将李明达、李明振等二十九人正式入朝告捷,并献上沙、瓜等十一州图籍,宣布效忠唐朝。
从河西来的几队使者,早已在长安城引起轰动。
素日里最喜读《贞观政要》,常以李世民为楷模,彼时素有“小太宗”之名的唐宣宗李忱,闻得张议潮带来的河西英雄事迹,慨叹曰:“都说关西这里容易出大将,看来果真如此啊。”】
秦楚之间关系还是不错的,纵然斗争不断,但是上层之间的联姻和人才交流也不断证实了贵族政治的特点。
故而,嬴政看到这里,肃然起敬道:“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才是具有盛世气象的武者啊!这是真正的士!”
对于大秦而言,这样的壮士、勇士怎么不值得敬佩呢!
刘彻:“唐人之武德,丝毫不弱我汉家啊!”
“此等事迹,真壮士也!”
卫青好奇道:“既然唐人如此悍勇,为何能坐视故土和百姓沦陷数十年?”
上官仪笑道:“卫将军,唐人悍勇与唐皇何干?”
“且唐朝朝廷当时已经暗衰,中央没有力量也没有一位如唐太宗一样的皇帝,焉能有中兴之色?”
卫青似是懂了点了点头,刘彻则道:
“唐人有当年赵人之勇了。”
“赵人乃悍勇侠士,赵王非也,而赵国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