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了诸葛亮上榜武庙的主要理由,那么无论是武庙还是文庙,功绩总还是得有的,这个才是重要的参考项,所以接下来我们来讲一下诸葛亮的一些主要战绩。
公元213年,诸葛亮与张飞、赵云、刘封一起从荆州率军入川,攻取了巴东郡、巴郡、东阳郡、犍为郡、广汉与德阳,攻下十七座城池,与刘备在成都会师,共同围攻并拿下成都。
公元225年初,诸葛亮率参军杨仪、越隽太守龚禄、庲降都督李恢、门下督马忠等将领,兵分三路南征南中,当年秋天就平定了南中三郡,诸葛亮采用马谡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战略,斩杀高定,生擒孟获,攻取大小城池五十七座,并获取南中地区的兵员、物资、人口,以充实蜀汉的实力,直到蜀汉灭亡,南中地区再也没有大规模叛乱出现。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采用声东击西之计,以赵云为疑兵,以马谡守街亭,诸葛亮亲自攻打陇右五郡,由于用人不当,马谡擅自放弃城池,擅自上山,导致被张合击败,整个北伐之战因此失败,诸葛亮攻拔西县千余家回蜀,包括俘虏了姜维、梁绪、尹赏、梁虔等人,而在马谡手上损失了近万人,事后马谡被斩首,第一次北伐失败,损失了不少士兵。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攻打郝昭镇守的陈仓,二十余天无法攻克,于是退兵,魏将王双追击诸葛亮,被斩杀,无功而返。
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派出陈式攻打武都、阴平二郡,诸葛亮亲率在军牵制郭淮,于是成功占领武都、阴平二郡,直到蜀汉灭亡。
公元230年,曹魏三路大军攻打蜀汉,曹真从子午谷进军,司马懿从汉水西进汉中,张合从褒斜道进军,三路大军的目标就是攻取汉中,诸葛亮指挥的反击,蜀军先是打败了曹真的先锋夏侯霸,然后曹真因为子午谷下雨,路太难走而撤退,后来诸葛亮派出魏延、吴懿进入陇右的南安郡,攻其不备,并打败了郭淮与费曜,然后曹魏三路大军无功而退。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真病死,司马懿从宛城空降陇右对抗诸葛亮,这也是着名的卤城之战,此战,诸葛亮一直引诱司马懿出战,并且在卤城攻破了司马懿的钳型攻势,由王平坚守城池抵御张合,由魏延、吴懿、王平等将大败司马懿,斩首魏军甲士三千,缴获角弩三千一百张,玄铠五千张,并且斩杀名将张合,大获全胜,从此以后司马懿不仅畏蜀如畏虎,而且再也不敢跟诸葛亮正面对抗了。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出五丈原,与魏军对峙,司马懿消极防御,拒不出战,诸葛亮送女人衣服给司马懿,司马懿也不出战,诸葛亮在前线屯田,准备将北伐战争长期化,到8月的时候,诸葛亮病逝,然后蜀军撤退,司马懿还不敢追,所以有”死诸侯走生仲达“的传言。】
“益州之地我大秦还是开发的少了啊!”嬴政看着天幕上蜀国所在的益州,蜀国的版图随着诸葛亮的每一次北伐都在向魏国发起攻势。
要知道,在大秦的李冰父子开凿都江堰之前,益州那地方除了成都虽然土地比较肥沃些,但也总要受涝灾的影响。
当初大秦和楚国争夺巴蜀之地,最后还是秦国技高一筹,率先灭掉了巴和蜀两国。
而后来楚国眼见着秦国灭掉了此处两国后,也没有因为秦国的先手而恼羞成怒,也没有继续派人刁难秦国和出兵争夺。
原因就是巴蜀当时也就成都平原能看,而且还要经常受灾,其他地盘太穷乡僻壤了,像这样的土地楚国到处都是。
“都江堰使得我益州成为了天府之土,为我大秦一统九州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草供应。”嬴政回忆完了益州和大秦的历史,也对于诸葛亮北伐故事的感慨。
“如今再次直观的看完了季汉以一州逆伐北地的壮举,更让朕感受到了益州的潜力!传旨,我大秦也要学诸葛丞相治理益州的政策,让益州更加繁荣!”
【整个北伐之战,除了第一次诸葛亮失败后,其他四次都没有失败,第二次北伐斩了王双,第三次北伐夺取了武都与阴平二郡,第四次北伐斩杀张合及三千甲首,第五次北伐不胜不败,总有人说诸葛亮北伐没有胜利,要知道诸葛亮是进攻方,只要蜀汉一方没有损失,并斩杀了魏军将领或者士兵,就是胜利。
比如胜利最大的一次,卤城之战,诸葛亮自己这一方损失较小,虽然没有攻下城池和土地,但是斩杀了魏军三千甲士和硕果仅存的老名将张合,这不是胜利吗?
这是白赚来的好吧,北伐的胜利并不是一定是靠攻城掠地的。
另外,诸葛亮是在国力如此弱小的情况下,主动发起的进攻之战啊,你看看历朝历代的战争,绝大多数都是实力强的一方主动进攻,比如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官渡之战,东晋的淝水之战等,只有实力强才能占据战场上的主动权,但是诸葛亮以弱小的国力,却能占据主动权,完全是靠强大的个人军事能力来弥补实力的不足了。
所以,陈寿对诸葛亮关于军事的评价是片面的,以成王败寇思想来评价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也是不全面的,诸葛亮能进武庙成为十哲之一,就是因为他强大的军事能力,这种能力是古往今来无数军事家认可的。
或者也可以这样理解,陈寿认为诸葛亮的政治能力是100分,而军事能力是98分,是整个三国唯一能与曹操军事思想相抗衡的人。】
唐朝
“只汲汲于战事上的胜利,而没有考虑其中更深刻的内涵的话,那诸葛武侯的军事水平恐怕在这种评价标准里,还没有我大唐随便的一个将领高呢!”老房悠悠的说道。
“毕竟我大唐随便一个将领都是有开疆拓土甚至灭国的威能。”
李世民闻房玄龄的话后哈哈一笑,“只是论军事水平的话,诸葛武侯肯定是要比我大唐的一众武士们强太多的。”
“孙武一生不也没有打过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仗?但孙子的兵家思想却影响至今啊!”
......
宋朝
宋仁宗赵祯正在他的龙阁里苦思着大宋已经初显冗杂的一些问题如何解决,早前有范仲淹递过来要求改革的册子,他说实话看完了很心动,但又不敢下决心真的去改革。
虽然大宋现在出现了糜烂的势头,但还算稳定和表面繁荣的,也就是说日子还过得去。
如果变法了,能够保证一定会解决这样的问题吗?万一连现在这种表面稳定和繁荣的日子都维持不下去了,那么朕岂不是成了大宋的罪人了?
正巧天幕播放着诸葛亮的治政事迹,宋仁宗赵祯看完良久之后,才悠悠的吐出一口浊气,叹道:“天地之间的大豪杰者常有,而大政治家于大豪杰者之中少之。”
“两晋以前,大政治家必属诸葛武侯,而两晋之后哪怕到了我朝以来,也唯有王景略可以拿出手了。”
想到这里,赵祯难免有些期待,“若我大宋也有这样的大政治家该多好,这样朕才能放心的将朝政交给这样的忠臣来处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