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杨奉见到年仅十五但身高已有一米七十五的刘辩时,看着他严肃威严的神态,立时产生了些许畏惧。
这种敬畏感哪怕是上位已久,刚刚见过的何苗身上也是没有的。
杨奉起先还想着凭借自己的三寸之舌,多表忠心,可以讨得刘辩的欢心,从而能得到重视。
可如今见到刘辩那双锐利眸子射出的可以穿透人心的眼神时,杨奉当即打消了阿谀奉承的心思。
他恭敬来到刘辩身前,跪拜向刘辩施礼:“主公在上,末将便是杨奉,幸得主公垂怜,这才得已摆脱贼身重归正途。
自今起,末将愿追随左右,唯主公马首是瞻,以报主公提携再造之恩。”说完,跪着的杨奉弯腰向刘辩叩首。
刘辩作为穿越人士是知道杨奉的,这杨奉说坏不坏,说好也谈不上。
从先投李傕郭汜,后保献帝东归,再到因为曹操的不重视转投他人,最后被刘备诱杀来看。
他也就是个纯粹的利己主义的人,野心也是不小,为了自身利益多次改换门庭。
刘辩对他也没有多少好感,所以淡淡的开口说道:
“孤感念杨将军就元皓先生之恩,况且你亦是有从善之心,孤施以援手救将军脱离苦海亦是应当,将军不必挂怀。
自今日起杨将军已为孤二舅之麾下将领,应勤勉为公,多助车骑将军以为社稷。
他日于这京师之内若有事,杨将军大可来寻孤,孤定会再助将军也。”
听完刘辩的话,杨奉当即心中就咯噔一下,自己已经表示拜主跟随了,可刘辩话里话外却跟自己划清了界限。
完全出乎意料的杨奉赶忙又说道:
“主公在上,末将所投者乃主公耳,绝没想过要投他人。
此番归于车骑将军所辖,乃陛下旨意,绝非末将本意也,还望主公明鉴。”说完,杨奉又对刘辩叩首。
见状,刘辩缓声说道:“杨将军先请起,你乃元皓先生恩人,无须如此大礼。
至于你之从属关系,杨将军要明白,此乃京师朝堂,人多嘴杂,你心所向可有,然不得言明于他人。
且孤之二舅亦为孤之臣属,你效力于他,便是效力于孤,你可懂得?”
听完刘辩这次的话语,杨奉没有起身,而是继续向刘辩叩首说道:“末将知晓主公之意矣。
先前是末将思虑不周,未明白主公之意,现已知晓,末将定当遵从。”说完,杨奉这才起身恭敬站立一旁。
见杨奉表现的还是中规中矩,虽然因为历史记载的缘故。
刚见面时还是对他有些腹诽,但毕竟现在的杨奉对自己还是异常的恭敬。
于是刘辩想了想,最后又勉励道:“杨将军可暂留于车骑将军处任职,若他日得有军功,届时孤会将你调至左右。
你且先回车骑将军处吧,日后但有所需,再来寻孤便是。”
杨奉也没再多言,听了刘辩的话,立即躬身告退,临走时还对刘辩承诺以后会多加努力,让刘辩看到自己的能力。
等吕芳送走杨奉后,一同在侧的王越向刘辩说道:
“主公,属下与其亦是共处多日,其人武艺平平,却野心不小。主公当甚用之。”
听了这话,刘辩笑着对王越回道:“哦?孤可从未听得安睿于背后言其他人之语,今日可是与杨奉有嫌隙乎?”
王越立即有些惶恐行礼:“还请主公恕罪,是末将妄言矣。”
见王越因为一句半开玩笑的问话惶恐向自己赔罪,刘辩也是亲扶说道:
“哈哈!孤乃一戏言罢了,安睿不必如此拘谨。
你所言杨奉之为人,孤亦与安睿所思一般无二,就让其归于何苗处任职吧,亦算孤报他救你等之恩也。”
又过了十天,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十月八日。
经历了近两个月水灾的陈留郡,在刘辩一个多月的努力下终于彻底的从灾患中走了出来,全郡恢复了正常生活。
于此同时,刘辩的府邸正堂中也坐满了人。
左手依次是蔡邕、卢植、皇甫嵩、王越、鲍韬、钱猛、越兮。
右手从前到后则是贾诩、荀攸、牵招、甄尧、苏越、史阿。
刘辩整个在京师洛阳的力量基本都已到齐,唯独缺了留在三里庄照看的典韦没到。
刘辩示意吕芳为每人奉上茶盏后,整个会议也就正式开始了。
首先是贾诩先拱手发言:“启禀主公,迩来陈留郡水患之治,俱已竣事,洛阳所遣之“暗影卫”亦皆返归。
此番治水,耗费八百两黄金,尽皆用诸粮草物资、人员征调,行以赈代役之策,助百姓葺理田庄、复起农桑等花费。
其间,于救灾之际,自陈留郡前迁往泰山郡之百姓有十五万户,其中可得壮丁者,有六万余户,愿投军从戎者,计一万五千有余。
再经我等宣扬,陈留郡百姓皆知乃主公倾财、遣力、发人,助其度过困厄之境,
皆感怀主公仁德。今陈留郡内家家户户,皆于宅中为主公立生祠,以谢主公搭救再造之恩。
至于钱财花费具体数目,及诸事详情,属下皆已造册记录,恭请主公亲览。”
说完贾诩从怀中拿出小册双手恭敬递给冯芳。
刘辩从吕芳手中接过,打开来略一查看,先是每项具体方案的总数,其次再分每项细分花销记录,均井井有条记录在案。
刘辩虽只是粗略看了下,但心中也是十分满意,如今有了刘辩创造的数字,再加上刘辩教给大家的细化各项的记录方法。
就这种类似于记账,列项,分化记事都有条理了许多,
众人都是对刘辩佩服五体投地,尤其是士林之首的蔡邕,更是每天专研刘辩所提出的新的知识。
放下书册,刘辩对众人说道:“此番救灾之举,实乃诸公齐心协力所致,孤安能独居其功?
文和、公达,运筹谋划,居功至伟,孤当记尔等首功。
特赐文和、公达黄金二十两,上等锦缯五十匹。
其余有功吏民,文和、公达可悉心查明,按功行赏 ,勿使有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