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
《吉省日报》新鲜出炉。
随着邮递员投递到各个单位和个人的家中,头版头条的《一诗两命,李鬼横行警钟鸣》,立马就第一时间吸引了所有看报者的目光。
吉省省政府办公楼里,许多干部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泡一杯浓茶,然后拿着今天的《吉省日报》先看看。
“咦?老周!你看今天的省报,怎么还有错别字呀?一尸两命,写成了一诗两命,这新来的编辑还是记者,怕是文化程度不高啊!”
“哈哈!还真是呢!不过有点奇怪啊!如果是错别字的话,这么明显,在主编那就过不去,更不用说后面还有校对和审核呢!”
“也是!我再往后看看,还真不是错别字,是真因为一首诗而导致两条人命没了……”
“一首诗要了两条人命?这什么诗呀?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这几时我家闺女天天都在家声情并茂的朗诵的就是它。”
“这也太可怕了吧!这个叫钟跃进的知青,为了抢一首诗的署名权,最后居然害死了两个人。”
“那个赵欢也是活该,心思如此歹毒,被钟跃进一个挑唆,就杀了田进步……”
……
一时之间,整个办公室里都热闹了起来。
这个时候的人们,娱乐节目本来就少,身边的八卦也不多,好不容易从报纸上看到这么一桩离奇的案子,自然都兴奋地讨论起来,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尤其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在《诗刊》发表出来之后,热度就一直在全国各地发酵了起来。
只要是个文艺青年,几乎就没有不喜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的。
同样的,《诗刊》上标明的作者钟跃进,也成为了他们追逐和崇拜的偶像。
甚至不少人,都把对钟跃进的这种崇拜和敬仰之情,写成了信寄到了《诗刊》杂志社编辑部,要求他们转呈给诗人钟跃进呢!
结果……
现在却从报纸上,看到了这样的报道,一个个都被惊得目瞪口呆起来。
“不会吧?钟跃进是抄袭的?那真正的作者是谁呀?一个东北农村土生土长的农民?怎么报道里,也没提他的具体信息呀!”
“很难想象,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能写出这样优美的诗句来。真想见见他,这样的农民诗人,才更加可敬。”
“钟跃进真是欺世盗名之辈,搞得我都恶心我自己了,居然崇拜了他两个月的时间。”
“还好一切都真相大白了,省报的记者也真是厉害呀!居然能调查得如此深入,将案件的细节全都还原了。”
“你们好好看看标题,这个冒名顶替的事件,其实是在给我们敲警钟呢!
如今特殊时期结束,国家百废待兴,许多档案和文件都有缺失。
一些不法分子,就非常容易通过伪造文件和信息,假冒他人的身份,或者捏造一些高干子弟的身份来行骗。我们这些政府的政务机关,一定要好好把关……”
“对!局长说得对,这起一诗两命的案件,不仅是一个典型的社会案件,更应该引发我们相关部门的启发,严查一些冒名顶替的情况。
同时,要避免今后在一些重大事务上,因为疏忽检查,而让不法分子钻空子的风险。”
……
才一个早上,今天省报的这篇《一诗两命,李鬼横行警钟鸣》文章,算是彻底火了。
报社的周社长,一脸喜色地跑到编辑部来找记者钱淑珍,告诉她道:“小钱呀!恭喜你呀!刚刚我接到省宣传部那边的电话,说你的这篇《一诗两命,李鬼横行警钟鸣》文章,写得非常好。
将现实案件与警示意义相结合,充分揭示了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典型的假冒身份问题。
省宣传部那边,已经选中这篇文章,投稿到中央的内参刊物上了。
那边说了,有极大的可能被内参选中。啧啧!这可是了不得啊!
那是内参呀!中央的领导不一定每天都看《人民日报》,但是内参却都是必看的呢!
小钱啊!你这一下是真的要出名了,还有你准备的另一篇关于林火旺的个人先进事迹的文章,也写得很好,打算什么时候发呢?”
一连串的夸奖,让本就业绩优秀经常被夸的钱淑珍都有些不好意思起来。
而且,连她也想不到,这篇文章真的能被内参所收录,这对于一名记者来说,可以说得上是最高光的时刻了。
连国家领导人都能看到你的报道,并且引发重视。
甚至因此还能促进一些国家的法案或法律落地,简直就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呀!
“周社长,其实我也是运气好,到林家沟生产大队去采访的时候,碰巧遇到这件事罢了。
而且,将这次的案件,作为一个警示案例的想法还是林火旺同志教我的呢!
在我看来,林火旺同志拥有非常敏锐的新闻触觉,思想层次也很有高度,如果能让他到我们省报来当编辑或记者的话,就好了。”
说出这话以后,钱淑珍自己都有些没底气。
周社长也是笑着说道:“我倒是也想呀!像林火旺这么有才华的年轻人,谁不想要呢?
可你不是也说过么?林火旺拒绝了京城《诗刊》的编辑岗位邀请,还会看得上咱们省报?
不过我有预感,这个年轻人以后的成就绝对不低,自然身上的新闻就不会少。
你可以和他长期保持联系,说不定每年都能给你出几篇像这么有影响力的文章呢?”
周社长也不是吃干饭的,在革命时期,就在延安负责过我们党的一些宣传口工作,自然对于新闻和媒体的敏锐性很足。
“好的!周社长,我也是这么想的。我关于林火旺的采访文章,如果主编审过没有什么问题的话,那就明天发呗!
正好等明天的报纸出来以后,我一起寄给林火旺。
他在林家沟生产大队,真想看报纸,都得到公社里才有。”
钱淑珍笑着点点头道,脑海当中也不知不觉浮现出了林火旺的身影来,回响着他那天在招待所房间里念出来的那一句《一代人》来。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她再一次忍不住在心里感慨,这个林火旺究竟肚子里是有多少的才华呀!
一定是满腹的锦绣文章,才能够随口一吐,便是这般的佳作。
不过,为了保护林火旺的个人隐私,以及确保《诗刊》下一期的神秘性,钱淑珍在报道当中,并没有提及林火旺的真名。
只用了他的笔名“海子”来替代,关于《一代人》这首诗的具体内容也没有提及。
而是做了一个预告,告诉所有看到报道的读者们,在下一期的《诗刊》上,主打诗将会是海子的一首新诗《一代人》,让大家敬请期待。
这一下,让这些吉省的文学青年们,一个个又兴奋和激动了起来。
“原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真正作者是一个叫海子的农民,他又出新诗了,叫《一代人》,下一期的《诗刊》就能看到了。”
“真的?我太喜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了,这个钟跃进真该死,这么好的诗要是被他给霸占去了,就真的玷污了这首诗。
《一代人》会是什么内容呢?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样令人温暖和心生向往么?”
“刚好我存够了钱,下一期的《诗刊》我一定会买,因为有我最喜欢的大诗人海子的新诗……”
……
像这样的对话,今天随着《吉省日报》的投递出去,在整个吉省境内,比比皆是。
大家都通过《一诗两命,李鬼横行警钟鸣》的报道,知道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歌后面的创作背景和真相。
对于钟跃进的唾弃!
对于林火旺笔名“海子”的更加崇拜。
尤其是,当大家从报道中得知,这是一首送给海子妻子的结婚礼物时,就更是让所有的文学女青年们彻底羡慕死了。
“海子的妻子,真的是太幸运了。能嫁给海子这么有才华的诗人。据说,她也不差,被誉为最美女知青。
一名下乡最美女知青,和一名才华横溢的农民诗人的结合,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作结婚礼物。
哇!想想就让人觉得浪漫不已呀!”
“好可惜呀!海子居然结婚了。那我岂不是没机会了。我都打算亲自下乡去一趟,寻找《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作者呢!
不过还好我之前没去,不然可能这次报道就变成了《一诗三命,李鬼横行警钟鸣》了。”
“这篇报道来得很及时,现在真的很多冒名顶替的人。尤其是我们这些知青,有些人的回城名额好像就被人顶替了……”
……
才不过一天的时间,这篇《一诗两命,李鬼横行警钟鸣》报道,在吉省内所引发的影响,就是巨大的。
不管是政府干部,还是企事业单位,或者是一些能看到《吉省日报》的知青们,都从这篇报道当中,看到了应该要“警示”的部分,并且引发了思考。
而像这样有代表性的文章,第二天影响力就扩散出了吉省,直接辐射到了全国范围内。
因为《人民日报》第一时间进行了转载,也刊登在了第二天的头版头条,一字未改,标题也还是非常吸睛的《一诗两命,李鬼横行警钟鸣》。
如此一来,随着当天的《人民日报》发出,钟跃进彻底被全国文学青年们,深深地钉在了耻辱柱上。
而林火旺的笔名“海子”,则是正本清源,成为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真正的唯一作者,成为了全国文学青年们的偶像诗人。
甚至,因为他农民的身份,更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来。
什么样的农民,才能写出这样浪漫的诗歌来呀!
一个如此有才华的农民,这反差感更是让许多文学女青年们痴迷起来。
她们无比羡慕海子的妻子,能收到这样一首诗当结婚礼物。
……
京城,总政话剧团。
龚雪刚昨天晚上的火车刚到,休息了一晚上后,神采奕奕地先跑到了门房大爷那,想要问问有没有自己的来信。
“咦?小雪!你什么时候回来的?又在等你那大诗人情郎的来信呀?”
在门房那张望的龚雪,被话剧团里的好闺蜜张蓉拍了一下肩膀,调戏般的笑道。
关于和大诗人钟跃进通信,并且互有好感的事,龚雪谁都没有告诉,只和闺蜜张蓉提起过。
张蓉当时也是一阵惊叹和羡慕,毕竟她也是文艺女青年,对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喜欢得不行。
不过,她就没有龚雪这么大胆了,居然敢这么直接的寄照片和信,向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表白。
在这个保守的年代,龚雪的这种做法,是非常容易让人诟病的。
张蓉很钦佩龚雪的勇气,还提出到时候钟跃进回京城了,陪她一起去看看大诗人长得什么模样。
所以,今天一大早来话剧团,看到龚雪焦急地在门房那,张蓉立马就猜到,她肯定是在盼钟跃进的来信。
“哎呀!蓉蓉,你这是要吓死我呀!”
龚雪回头一看,笑着说道。
“怎么样?有来信么?他不是说,年后就会调回京城,然后给你写信约见面么?”
张蓉很是八卦地问道。
龚雪却是一脸失望地摇摇头道:“没有来信,看来,他还没那么快回京吧!我再等等吧!”
这样的等待是非常熬人的,饱含着希望,却又遥遥无期。
然而,这个时候,张蓉却瞄了一眼门房大爷那,今天新到的《人民日报》,尤其是一眼看到了头版头条的标题《一诗两命,李鬼横行警钟鸣》,立马感兴趣地叫道:
“秦大爷!《人民日报》给我看看呗!”
“蓉丫头,拿去!你眼神不错,今天这《人民日报》的头版报道可有意思了。因为一首诗,害没了两条人命,其实准确的说,应该是三条人命……”
门房秦大爷扶了扶老花眼镜,一边笑着将《人民日报》递了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