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悄然流逝,转眼已是几年过去。
刘季的新婚生活渐渐稳定下来,他与吕雉的感情虽然少了些初时的拘谨,却多了几分默契。
家中的光景也随着日子的推进变得更加热闹起来。
刘季有事没事跟着吕太公学了点手艺,吕太公把家传的相面术和信物的秘密传给了刘季。
刘季记住了,不过心里也就是听个乐呵。
吕太公还按照相面术的结果,把另一个女儿嫁给了樊哙。
曹寡妇最终将刘肥送到刘季家中抚养。
起初,吕雉对这个突然多出来的“儿子”态度冷淡,但随着时间推移,她渐渐接受了这个男孩,并在生活中照料他,与他建立起了一份淡然却不失温情的关系。
与此同时,吕雉自己也先后生下了一儿一女。
这几年里,刘季依旧游走于家事与驿站的差事之间。他照顾着家人,也在沛县的地界上继续巩固着自己的根基。刘家的小院不再是从前那个冷清的地方,而是多了几分人声鼎沸的热闹景象。孩子们在院中嬉闹,吕雉忙着料理家务,刘太公则笑呵呵地抱着孙子逗乐,生活一派和乐。
然而,外头的局势却并未因为时间而平息。秦廷的压迫逐年加剧,各地的徭役和苛捐杂税让百姓苦不堪言。刘季虽然表面上乐天,但心里却知道,这份平静的生活不过是大风暴来临前的短暂安宁。
这年,秦廷的新一轮徭役指标突然传来,像一声惊雷,打破了刘季家的短暂宁静。
正午时分,沛县县衙门口聚满了人群,人人脸上都带着焦虑与恐惧。刘季站在人群外围,双手抱臂,眼神冷静地注视着公告栏上新贴的通告。旁边的乡邻议论纷纷,低声抱怨着什么。
“这次又征了多少人?”一个汉子愤愤不平地说道,“我们村已经没几个壮丁了,再这样下去,连种地的人都没了!”
“听说这次不是抓刑徒,连我们这些老实巴交的百姓都不放过!”另一个人愤怒地低声附和。
刘季微微皱眉,目光落在公告上。文书上的字迹苍劲有力,但内容却冷冰冰得令人发寒。秦廷这次下达的徭役指标,要求每个村镇都上缴一定数量的壮丁,其中不乏良家百姓的子弟。公告还特别注明:若有拒绝者,家中老小一律连坐,重者斩首。
空气中弥漫着压抑的气氛,围观的百姓不敢声张,但眼中无不透着惊恐。几个乡亲不约而同地看向刘季,眼神里带着一丝希冀和无奈。
“刘亭长,这回可怎么办啊?”一个上了年纪的农夫低声问道。
刘季没有立即回答,他的目光从通告上移开,环视了一圈这些熟悉的面孔。这些人都是沛县普通的乡亲,靠地里刨食为生,日子虽苦,却也不曾犯过任何罪。他们的手上满是老茧,脸上写满了被劳作和生活压迫的痕迹,但这次徭役却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刀,要将他们的生命切割得支离破碎。
刘季轻轻吸了一口气,缓缓开口:“没办法,这次是秦廷直接下的命令。你们心里明白,这徭役躲不过,抗了只会连累全家。”
他的话语不高,却像一块巨石压在众人心头。人群中有几个年轻的汉子忍不住捏紧了拳头,眼中带着不甘的火光,但他们也知道,秦廷的铁腕手段绝不是村里几个人能对抗的。
“这次动静不小啊。”刘季一边走进院子,一边将手里的斗笠随意地挂在墙上,声音里透着几分压抑的沉思。
吕雉正在灶台前忙碌,听到他的声音,抬头问道:“又有什么事?”
刘季走到水缸前舀了一瓢水,喝了两口后,语气沉重地说道:“徭役来了,这次比以往任何一次都重。不是抓那些犯事的,也不是刑徒,全是良家百姓。”
吕雉的手一顿,目光变得深沉:“征这么多人,他们是想做什么?”
“还能做什么?”刘季苦笑一声,“要么修阿房宫,要么修驰道。这大秦的摊子摊得越大,压在咱老百姓身上的担子就越重。”
吕雉低下头,手中紧握的瓢微微颤抖。她知道徭役的残酷,许多人一旦被带走,轻则病痛缠身,重则再也回不了家。她的父亲吕太公也曾多次提到,秦廷的徭役从来都是拿人命去填的。
“那你呢?”吕雉忽然抬头看向刘季,目光中带着一丝紧张,“你要去吗?”
刘季摇了摇头,安抚她道:“放心吧,我是亭长,有份差事在身,这次暂时轮不到我。但你也知道,亭长就是押人去徭役的,所以我要走一趟。”
吕雉没有说话,低下头继续忙着手里的活计。
夜晚,刘季坐在院子里,独自喝着一碗浑浊的酒。他的目光望向天边,思绪不知飘向何方。耳边隐约传来村里百姓的哭声,有妇人抱着孩子在哀求乡邻:“我家男人不能去啊,他要是走了,这地谁种?这家怎么活!”
“谁家不难?这次谁也躲不过。”低沉的声音回应着,但却透着无奈与悲凉。
刘季听着这些声音,心里仿佛压了一块大石头。他清楚,自己无法改变这大局。他是沛县的亭长,乡里乡亲的事情压在他肩上,可面对秦廷的强权,他能做的却是那样少。
“吕小姐。”他忽然转过头,朝屋里喊了一声。
吕雉从屋里走出来,看了他一眼:“怎么了?”
刘季端起酒碗,朝她扬了扬,语气带着几分无奈:“你说咱们老百姓,这辈子还有盼头吗?”
吕雉没有立刻回答,只是走到他身边,坐下轻声说道:“盼头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挣来的。”
刘季愣了一下,随即笑了笑:“你这话,听着像是我平时的口气。”
吕雉目光深邃,却没有多言。两人坐在昏黄的灯火下,院子里的风带着一丝凉意,吹散了些许沉闷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