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月白说完,池南枝拿起三本县志仔细看了起来。
县志上并未记录两次谋反前百姓失踪的真实原因,只是一笔带过,现在若是追究起来,很可能就是跟当年的两场暴乱有关。
“前两场暴乱中间间隔了几十年,还涉及了两朝,所以这闵中的奇特之处,一直没人发现。”池南枝喃喃道。
裴月白点头,“若非肃方城的县志保存完好,谁也不可能想得到这一层。”
“但存心谋反的人可能会想到。”池南枝说。
裴月白点头,“我已经让人去查这几年肃方城是否有百姓失踪了。”
“不必查了。”池南枝打断他,“城外村子里几乎都已经没人了。”
“没人了?”裴月白蹙眉,心头一跳。
池南枝点头,“我去的叫清水村,村里除了五六十岁的老人,年轻力壮的男人、女人,还有小孩儿,都已经不在了。”
裴月白瞳孔骤缩,满脸不可思议,“人呢?”
“去年年初,朝廷颁布征兵令,男人都去参军了。”
“没多久,官府便打着缓解留村妇女孩子劳作压力的旗号,把各乡的女人孩子也带走了。”
“祁王!”裴月白一拳狠狠捶在桌子上,心中有股不好的预感。
池南枝也是,“需要尽快查清楚,那些女人和孩子凶多吉少。”
祁王密谋造反,女人和孩子来说唯一有用的,便是利用她们牵制男人,牵制那些不愿意跟他一起造反的男人。
裴月白也想明白了这一点,但还有一点,他想不通,“这件事恐怕没这么简单。”
“怎么了?”
“祁王要造反,手中的军队不会少,相应的,女人和孩子也会很多,他用女人和孩子控制军队,那就要保证她们的生命,他会那么心甘情愿地白白养那么多人?”
裴月白这么一说,池南枝也觉得有理,白白养几十万上百万的闲人,他脑子有坑?
“你的意思是,祁王控制妇女和孩子,还有别的目的?”
裴月白点头,“但具体什么目的我现在还不得而知,也不好查。”
池南枝沉思片刻,突然,她似乎想到了什么,拿起记录了闵中第二次暴乱的县志,仔细翻找起来。
裴月白见状,问:“怎么了?”
池南枝说话,良久才指着县志上一处说:“什么样的大雨,能冲垮一座山?”
“我觉得这座山有问题,这本县志也有问题,很可能被篡改过或者,根本就没有如实记录。”
裴月白眉头猛地拧在一起,池南枝接着说道——
“县志上说了,这座山是闵中南部最高的一座山,这样一座高山被雨水冲垮,合理吗?”
“即便连月暴雨,免不了山体滑坡,可也不至于整座山都垮掉吧,这里面疑点重重,为什么当时南部官员没有细查原因?”
暴雨能冲垮一座高山,池南枝是不信的,除非天上下的不是雨,是天被捅了个窟窿,王母娘娘的银河水倒灌下来,冲它个三年五载的,这还有点可信。
裴月白也反应过来,立刻说,“我这就让人去细查当年的事。”
……
裴月白很快就吩咐了千左彻查当年之事,重点查当年南部的官员。
只是时隔六十年,闵中还发生过战乱,百姓们走的走,散的散,死的死,想找到知晓当年事情的人,根本就是难上加难。
与此同时,他让裴宥亲自去了一趟那座被冲垮的大山。
那座山就在肃方城南部,前后也就两天时间,裴宥一去一回,三日的功夫就回来了。
他给裴月白带回来一个好消息。
“殿下你看,这是什么!”裴宥神神秘秘的衣袖里拿出一个被布包裹着的东西。
此刻裴月白和池南枝正坐在院子里看这几日闵中各地传来的消息。
一看裴宥神神秘秘的,两人立刻被吸引。
“是什么?”池南枝问。
裴宥嘿嘿一笑,打开布,“看!”
裴月白挑眉,“石头?”
“是铁矿石?”池南枝先反应过来。
裴宥点头,“还是公主厉害,正是铁矿石,属下在那个塌了的山周围一堆乱石堆里翻出来的。”
“不止这一点,周围还有一些。”
裴月白把铁矿石捏在指尖仔细看了一会,“不像是近两年开采出来的铁矿。”
裴宥点头,“那座山周围已经没有人居住了,我寻了个最近的村庄找人问了一下,村民说他们村儿老一辈的人都说,那座山晦气。”
“晦气?”池南枝敏锐的捕捉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么说?村民不应该都敬畏山神吗?”
“听说是以前有人经过那座山,那里鬼哭狼嚎的,阴森得很,有人还在山堆里看到过人的头颅,吓人得很。”
“不过属下没有找到村民口中所谓的尸骨,找——”
“裴宥。”裴宥话没说完,池南枝突然打断他,“你再去一趟,仔细勘察那座山,我觉得那些村民说的,不是假话。”
“那里很可能是被开采过铁矿的山。”
池南枝表情严肃,裴宥虽然不明白,但他不多问,拱了拱手便立刻出发了。
裴宥离开,裴月白若有所思。
“山被开采过只剩个外壳,所以山体才会在连月的雨水冲刷下坍塌…”
池南枝点头,“县志上说过,那座山不小,要是想开采完,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但县志上也记录了,褚云王是在崇安二十六年来的闵中。”
“五年之后便起兵谋反,且规模不小,一度给朝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五年时间就能成如此气候?”
“他是什么天纵奇才?”
这样的奇才没当上皇帝?反而成了藩王?裴月白的祖宗瞎了吗?
显然不会是这个原因,瑶光国自百年前开国以来,每一代皇帝都是明君,所以才会有如今鼎盛的瑶光国。
唯一能解释的,便是——
“那座山,是褚云王谋反的契机!”裴月白立刻想到了其中关窍。
“你发现的第一本记录闵中暴乱的县志上,并未记录当时的闵北阴兵在哪里发现了铁矿。”池南枝提醒道。
“就是哪?!”那座几十年后被大雨冲垮的山体!
池南枝微微一笑,“这样一想的话是不是就能解释得通了?”
六十年前,崇安二十六年,褚云王来了闵中,在山体崩塌的契机下,知道了铁矿的事,萌发了造反的心思。
闵北阴兵能在乱世小有成就,很大程度依赖于他们大量兵器和取之不尽的铁矿。
虽然战败,但却给后来的褚云王留下了许多经验,在前车之鉴下,褚云王迅速成了气候,五年就能起兵造反。
想通了这一点,两人很轻易就想到了另一个问题,“除了记录在县志里的,闵中肯定还有别的铁矿,且规模很大。”裴月白说。
“遗留至今。”
池南枝笑而不语,算是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