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韩兄,你这整日唉声叹气的,像什么话!”在一处略显简陋但收拾得颇为整齐的营帐里,苏砚双手抱胸,对着正望着营帐顶发呆的韩信说道。
韩信回过神来,苦笑着摇了摇头:“苏兄弟,我空有满腹的用兵韬略,却无处施展,如何能不烦闷?这乱世之中,英雄辈出,我却好似被囚困在笼中的猛虎,有力无处使啊。”
苏砚走上前去,拍了拍韩信的肩膀,神秘兮兮地说:“韩兄,你莫急。我今日前来,便是给你带来一个天大的机会。我知晓你的大才,更知道你日后必能成就不世之功。如今我在主公队伍里已获重用,还是沛公的义弟,我这就引荐你去见他,只要你能一展才华,必能得到重用。”
韩信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但很快又黯淡下去,他有些怀疑地说道:“苏兄弟,虽说你如此看重我,但那主公麾下能人众多,又怎会轻易相信我,将重要之事交予我来做?”
苏砚自信满满地说:“韩兄,你就把心放进肚子里。主公胸怀大志,求贤若渴。我会在他面前极力举荐你,再加上你等会儿在他面前好好展示你的才学和谋略,他定会对你刮目相看。”
韩信思索片刻,终于下定了决心,说道:“好!那就信苏兄弟你一回。若真能得到刘邦重用,我定当竭尽全力,不负你这番美意。”
两人当即出发,前往刘邦的大帐。一路上,苏砚又给韩信传授了一些应对刘邦的注意事项和后世所知的一些经典战略案例。
到了大帐前,守卫见是苏砚,赶忙放行。进入帐内,刘邦正坐在主位上,和几位谋士商议着事情。见到苏砚进来,刘邦笑着招呼道:“贤弟,你来得正好,快来帮我们参谋参谋。”
苏砚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兄长,我今日特意给你带来一位大才。这位便是韩信韩兄,他熟读兵书,精通兵法,有经天纬地之才。我相信他定能为兄长的大业出一份大力。”
刘邦上下打量了一番韩信,眼中并没有流露出太多的惊喜,只是淡淡地说道:“哦?贤弟如此举荐,那我倒要听听这位韩先生有何高见。”
韩信不慌不忙地走上前,行了一礼后说道:“沛公,如今秦虽已灭,但天下并未安定。项羽分封诸侯,却多有不公,引起诸多诸侯的不满。他自恃武力强大,刚愎自用,民心渐失。而沛公你入关中后,约法三章,深得百姓爱戴。若能趁机发展势力,联合各方不满项羽的诸侯,必能与项羽一争高下。”
刘邦微微皱眉,继续问道:“那依先生之见,我们该如何具体行事?”
韩信侃侃而谈:“首先,我们要整顿军队,提高士兵的战斗力。同时,安抚百姓,稳固后方。可以暗中联络那些对项羽不满的诸侯,结成联盟。在战略上,可先占据有利地形,对项羽形成包围之势。待时机成熟,便可主动出击,一举击败项羽。”
刘邦听着韩信的一番言论,心中渐渐有些动容。他没有想到这个看起来颇为普通的年轻人竟有如此深远的见解和清晰的战略规划。
苏砚在一旁趁热打铁地说道:“兄长,韩兄所言极是。他的这些谋略,定能助我们成就大业。兄长若能重用韩兄,那何愁天下不定。”
刘邦思索了片刻,终于说道:“好!既然贤弟如此举荐,韩先生又有如此才华,那我便拜你为将军,日后你就随我一同征战天下。”
韩信心中大喜,赶忙跪地谢恩:“多谢沛公信任,韩信定当肝脑涂地,为沛公效命。”
自那以后,韩信便正式加入了刘邦的队伍。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开始对军队进行整顿和训练。苏砚也利用自己后世的知识,为韩信出谋划策,两人配合得十分默契。
在韩信的训练下,刘邦的军队战斗力有了显着提升。不久之后,刘邦决定发起对项羽的挑战。韩信根据各方情报和地形特点,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韩兄,此次我们面对的可是项羽的精锐之师,他本人更是勇猛无比,我们这一仗可得慎之又慎。”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苏砚一脸严肃地对韩信说道。
韩信点了点头,说道:“苏兄弟放心,我自然知晓项羽的厉害。但我们也有我们的优势,我们的军队经过训练,士气高昂,而且我们有明确的战略目标。此次作战,我们可采用分兵之计,一路正面佯攻,吸引项羽的注意力,另一路则绕道敌后,切断他的补给线。待他阵脚大乱之时,我们再全力出击。”
苏砚赞同道:“此计甚妙!项羽一向自负,必定不会料到我们会有如此安排。不过,执行此计的关键在于两路军队的配合,一定要确保消息传递的及时和准确。”
韩信笑着说:“苏兄弟想得周到,我已经安排了可靠之人负责传递消息。只要我们按照计划行事,定能击败项羽。”
战斗打响后,刘邦的军队按照韩信的计划展开行动。正面部队与项羽的军队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一时间杀声震天,尘土飞扬。项羽亲自率领精锐骑兵冲锋陷阵,刘邦的军队渐渐有些抵挡不住。
就在这时,负责绕道敌后的部队传来消息,他们已经成功切断了项羽军队的补给线。项羽得知后,脸色大变,他意识到自己陷入了困境。
“该死!没想到刘邦这小子竟有如此谋略。”项羽愤怒地咆哮道。
韩信看到时机已到,下令正面部队发起总攻。刘邦的军队士气大振,如猛虎下山一般冲向项羽的军队。项羽虽然勇猛,但此时他的军队已经军心大乱,补给被切断,士兵们也无心恋战。
在激烈的战斗中,苏砚和韩信始终在前线指挥作战。苏砚利用自己后世的知识,提醒韩信注意战场上的各种细节,韩信则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灵活调整战术。
经过一番苦战,项羽的军队终于溃败。项羽带着残兵败将突围而出,逃向乌江。
“韩兄,此次我们大获全胜,项羽已元气大伤。我们要不要乘胜追击,彻底消灭他?”苏砚兴奋地对韩信说道。
韩信思索了一下,说道:“不可。项羽虽然此次战败,但他在江东仍有一定的势力和威望。如果我们逼得太紧,他很可能会拼死一搏,我们反而会遭受更大的损失。不如先让他退回江东,我们则趁机稳固自己的势力,联合其他诸侯,对他形成合围之势。”
苏砚点了点头,说道:“韩兄考虑得周全。那我们就按此计划行事。”
回到营地后,刘邦对韩信和苏砚的表现大加赞赏。他说道:“多亏了韩将军和贤弟的谋略,我们才能取得如此大的胜利。日后,我们还要仰仗二位继续为我出谋划策,早日统一天下。”
韩信和苏砚齐声说道:“沛公放心,我们定当竭尽全力,助沛公成就大业。”
此后的日子里,刘邦在韩信和苏砚的辅佐下,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他们继续联合各方诸侯,对项羽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而项羽退回江东后,虽然想要东山再起,但他的势力已经大不如前。他的许多部下也开始对他产生了不满和动摇。
终于,在又一次的决战中,韩信运用“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的军队彻底包围。项羽陷入了绝境,他望着四面楚歌的场景,心中充满了绝望。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对着心爱的虞姬唱出了这首悲壮的歌。一代霸王项羽在乌江畔自刎而死,楚汉之争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