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元年(公元前 53 年)。
刘洵这位被后世誉为中兴之主的帝王,在这个世界因为苏氏的原因少了一些磨砺,但其强硬的政治手腕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却丝毫不少。大汉王朝在他的统领下,恰似那喷薄而出的朝阳,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辉,步入了又一个辉煌的高峰。
未央宫,一座宫殿内灯火辉煌,一场寻常的宴会正热闹举行。汉宣帝刘洵高坐主位,身着明黄龙袍,神情威严又不失亲和。
群臣们身着朝服,分坐两旁,觥筹交错间,欢声笑语不断。
大司农首先起身,恭敬地向刘洵拱手道:
“陛下,今岁各地农田收成颇丰,仓储充实,百姓生活也渐趋安稳,此皆陛下圣明之故啊。”
刘洵微微一笑,摆了摆手道:
“农乃国之根本,此乃众卿与百姓齐心协力之功,朕不过是略尽心力而已。”
西域诸国的使者离席,快步上前,说道:
“陛下,西域诸国近来纷纷表示愿与大汉交好,通商往来日益频繁,皆对我大汉之强盛与陛下之威名钦佩不已。”
刘洵听后,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大声道:
“西域能与我大汉友好相处,互通有无,实乃幸事。望汝等继续维护好这来之不易之局面。”
使者连忙叩首:
“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
苏远枫起身说道:
“陛下,今大汉国力强盛,然地方之上,豪强恶霸横行无忌,仿若暗礁潜藏于平静海面之下。实乃国之隐患、民之祸患。”
刘洵闻言,先是一怔,旋即嘴角微微上扬,轻笑道:
“丞相这一番言辞,可是在委婉劝谏朕啊,将那些资产百万的豪强徙往平陵、杜陵吧,如此一来,既能将他们置于朝廷更近的监督之下,又能将他们原先占领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苏远枫微微躬身说道:
“陛下圣明。”
宴会上,群臣们纷纷就国家的军政、民生等问题与刘洵交流,刘洵耐心倾听,一一回应,君臣之间气氛融洽。
在这融洽的氛围中,有一人神情却略显紧张,正是一直在刘洵一旁陪侍宴饮的太子刘奭。
看着刘洵与群臣交流甚欢,刘奭犹豫再三后,还是起身向刘洵拱手行礼,委婉地说道:
“父皇,儿臣以为如今执法过于严苛,百姓多有畏惧之心。以儿臣之见,不如多用儒生治国,用德教来感化百姓,如此方能让天下归心,彰显我大汉的仁德。”
刘奭的这番话,让宴会瞬间冷场。群臣们纷纷停下手中的酒杯,将目光投向了太子和刘洵。
刘奭是刘洵与嫡妻许平君之子,八岁被立为太子。自幼长于宫廷,老师多为当世名儒,如夏侯胜、萧望之等。
性情本就仁厚、柔弱的他便更加喜爱儒学,儒家所描绘的 “大同”“小康” 社会理想,以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人生追求,对他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刘洵的脸色瞬间变得严肃起来,看着眼前的刘奭,心中既有些失望,又有些愤怒。在他看来,刘奭的想法过于天真,不切实际。
刘洵放下酒杯,看向太子刘奭道:
“奭儿,你久居宫廷,不懂民间艰辛与治国之难。汉家治国,王道霸道并行,不可单用德教。周朝古制虽好,但时移世易,如今若一味效仿,必然会导致政令不通、乱象丛生。”
刘奭听了刘洵的话,心中虽然有些不服,但也不敢反驳。只是低着头,沉默不语。
汉宣帝见状轻叹:“我汉家自有一套治国之法,本就是王道与霸道并用,岂能只用德教。”
刘奭抬头,眼中满是疑惑,说道:
“儿臣并非以德代刑,只是应以德为主、刑为辅。儒家学说有大智慧,善用可兴邦。”
见状,刘洵怒火难抑,拍案怒斥:
“你太让我失望!身为太子如此不切实际,唉,将来祸乱我刘氏江山的,必是太子啊!”
刘洵的这番斥责,犹如一声惊雷,在宴会的大厅中回荡。
群臣们纷纷低下了头,大气都不敢出。舞姬们也停止了舞蹈,瑟瑟发抖地站在一旁。
刘奭被刘洵的这一番话吓得脸色苍白,扑通一声跪在地上,不敢再言语。
片刻后,御史大夫萧望之率先开口说道:
“陛下,太子殿下心系天下,对儒家之道的推崇体现了他对国家繁荣、百姓安乐的美好愿景。此番言论虽有不妥,但也是出于对国家的责任感。
望陛下息怒,还望陛下暂且息怒,我等臣僚定当倾尽全力,悉心教导太子,助他改正不足。”
其他大臣们也纷纷附和,有的强调太子的孝心和上进心,有的提及培养储君需要时间和耐心。刘洵听着群臣的劝谏,脸色逐渐缓和了下来。
洵听着群臣的劝谏,脸色逐渐缓和了下来。
他看了看跪在地上瑟瑟发抖的刘奭,又环顾了一下满朝为太子求情的大臣们,缓缓说道:
“罢了罢了,今日看在诸位爱卿的面上,暂且不追究此事。太子,你要好好反思自己的言行,莫要再如此天真幼稚。日后定要多学习治国理政的实际方法,莫让朕再如此失望。”
刘奭乃是他与许平君所生之子,往昔与许平君的夫妻情分历历在目,这份深情让他狠不下心废除刘奭的太子之位。
况且,刘奭其实并未犯下什么不可饶恕的大错,仅仅是在治国理念上与他有所分歧。一旦贸然废太子,必然会引发群臣强烈反对,朝堂恐生波澜。
当下,也只能暗自期许,盼望刘奭能够早日幡然醒悟,改变自己的想法,日后成长为一位合格的储君。
刘奭听了,连忙磕头谢恩,声音带着哭腔说道:
“儿臣谨遵父皇教诲,定当痛改前非,用心学习治国之道,不负父皇和诸位大臣的期望。”
苏远枫目光深沉,凝视刘奭许久。这场不大不小风波在群臣的劝谏下,暂时平息了下来,但谁也没想到这会是大汉走向衰败的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