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刘明进入第二个学期,器文课的课程就变多了起来,内容也是更加的纷繁复杂。
还记得上一学期的最后,黄老师已经开始要求大家在石头上铭刻一些器文的必要部分了。
而从这个学期开始,课程内容已经深化到了要求大家铭刻完整的器文,不过也都是些基础简单的器文。
不说上手难度,就记忆难度来说,单个器文记忆起来还是很简单的,不过要把几十个基础的器文按照不同的器文大阵而排列组序,再把它们串联起来,这就已经非常的难了。
当然难点还主要是在记忆上,经过九年学习的学生们都知道,这种东西就开头难,等用的多了,熟练了,这些器文的排列组序就简单了。
因此,课程的大部分内容都花在了学习和铭刻上面,对于器文制造的最后两步倒没有怎么涉及到,听说这是下一学期才会讲到的内容。
虽说这门课学起来不是那么简单,但是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自从器文被发现以来,它就为人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无数战士曾用它躲避敌人的进攻、扭转战争的胜负、壮大己身的实力……
刘明相当重视这一堂课,毕竟自己在这一堂课的学习成果可是可以直接关系到自身未来的存亡的。
黄老师曾经在课堂上无数次强调到,雕刻是个精细活,需要用非常集中的注意力才能完成得好。
刘明自认为还算是个注意力将较集中的人,虽然说不能在黄老师讲课的时候,每分每秒都将他讲的知识听进去。但也能在需要雕刻的时候,集中起全部的精神,然后完成雕刻。
因此,就班级上面来说,刘明的雕刻实力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
对此,刘明并不满足,刘明曾经想无数次自行雕刻书本后面内容里的各种复杂的器文,然而实在是受限于时间有限,而自己又不能一边修炼一边雕刻(毕竟两者需要耗费的心神都相当大),于是无奈,刘明只能就此作罢。
然后,这些都只是浮于表面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在器文制作的最后一步——源力疏通,这才是刘明最关心的根本问题,也是刘明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刘明无法对外使用源力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刘明不能制造器文,这让刘明很是烦恼。
虽然说船到桥头自然直,可这么个问题总是存在,也总是提醒,这让刘明十分不得安生。
“唉,本学期的任务差不多都完成了,或许我是不是该考虑一下在这方面下功夫?如何对外使用源力……这真是个麻烦的问题!我该怎么解决它呢?”
就在这学期的最后几堂器文课中,在黄老师的滔滔不绝中,刘明不止一次的这样想着,用左手撑着自己的脑袋,完全地神游天外。
心里面完全地这样想。
即使他后来意识到了,也毫不悔改。
—————————————————
进入第二个学期,其他课程都深化了课程内容,可是唯独源能课没有。
这节课自始至终的目的就是教授、训练大家如何更好地使用源能,课程的自主权完全握在老师手里。
只是快到第二学期末了,刘明才刚刚摸到一点如何使用源能的门槛,这就让他的进度远远落后于其他同学。
举个例子。
就拿对风的操控能力来说,刘明只能做到用微风擦擦汗、祛祛热的程度。而班上另一位同样可以操控风的同学则不同,他的能力已经能够做到让风对人们产生明显的推力了。
这就让刘明好生羡慕了起来。
在后面的日子里,刘明一心一意的钻研这个难题,以至于都把正常的修炼也抛之脑后了。
见到刘明如此努力,龚老师也十分重视。他通常在课后就那些在课上没有来得及讲述的问题进行解释,而刘明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也经常问询龚老师,龚老师也经常及时的回答问题,这给刘明带来了不小的收益。
现在,刘明对于自己源能的把握更加精细。
……
源气馆里。
“记住龚老师说的话,能力规模越小,就越好控制。”刘明心里紧念着这句话。
他不再像以前一样等源能释放之后就不管了,而是在源能释放之后,依然时刻关注周围源气的流动和附近风向的变化。
他现在给自己设立了一个目标,就是只有自己的能力,在桌上放一个小旗子,把旗子完整的吹动一周,并保证它一分钟内不恢复原样,只要这样就算成功了。
这看起来只是一个耗费时间的事情,刘明只需要不断操控风向、保证风力就足够了。
然而单单就操控风向这方面来说,这耗费的心神实在过大,就像一直满拉着一张弓,还不能让这张弓折断,也不能突然放开这张弓的弦一样,特别让刘明感到疲倦。
刘明通常只能用风将旗子吹得卷起来,然后最多保持10来秒后就会失败。
这种方式不仅考验操作者对于源能的细节把控,也考验操作者的意志力。
“呼~~~这次结果非常好,已经能保持半分钟了,还是相当有进步的。”一顿操作后,刘明自我鼓励道。
“唉,回想我第一次使用源能的时候,那可是天降惊雷啊!直接就把那只一级的类鱼魔给劈死了,威力不可为不大。
虽然说现在我能自主地刮风也已经很了不起了,可是当雷神不比当风神有意思?唉,什么时候我能在召唤来一次天雷呢?”
一次训练后,刘明忍不住这样思索道。
……………………………………………
源力课、专业课、器文课、源能课在这个学期都十分的普通,没有什么惊人的活动。或者说,真正令人惊叹的事情都在下学期。
但是,这学期并不没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活动。
这是上一学期刘明就已经知道的事情,为此他对这件事一直保持了相当的期待。
当他第一次接触到这件事情的时候,“*俚语*”不禁脱口而出。
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