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穿着铠甲的楚军士兵在被丢下城墙时,季布还清楚的看到,那些铠甲,居然满身凹凸!
铠甲内的士兵早已死不瞑目,身上虽然没有伤,但却七窍流血,显然是五脏六腑都被砸碎了!
有的战士的头盔也是凹进去一大块,整个人的头颅都跟着一起凹了一大块!原本是双眼的位置,空空的,已然是一副空洞!
想必是遭到钝器重击,双眼被打了出去吧。
战斗仅仅进行了不到一个时辰,整整十万大军便开始溃败!
季布也自知无力扭转战局,他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收拢部队,哪怕败了,也不能损失十万人!
毕竟现在的楚军可没那么多人可以损失了。
楚军的优秀兵员都来自江东楚地,可连年的征战,让楚地的青壮年急剧减少,可以说楚军的士兵现在是死一个少一个。
可大军溃散的速度太快,季布虽然是一员猛将,在战场上的能力超过同时期的大多数将领,但他,可不是兵仙!
他可没本事让一支溃散的部队迅速聚拢!
最终,十万人的军队,他也只能聚拢寥寥数千人。
城墙下,堆积如山的尸体,粗略估计,起码有万人之多!
赵匡胤带着十万人迅速杀出城外,四处抓捕溃散的楚军,城内的百姓们也开始忙碌起来。
许多百姓自发的组成队伍,收集城下的尸体,敌人的尸体,会被脱下铠甲,然后丢到提前挖好的万人坑当中。
自己人的尸体,则会被有序的摆放在城墙上,等待其家眷认领。
季布看着溃散的楚军,和从那巨大的五门道城门冲出的齐军,心如死灰。
绝望的心情第一次笼罩在了季布的身上。
此前他还一直以为,龙且肯定是大意了。
现在他才知道龙且当初面临的,是怎样的绝望。
这样一支军队,楚军怎么可能打的赢?
这天下,终究不会是项王的,楚军根本没有能力对抗这么一支军队!
他们明明有实力一路披荆斩棘,在正面战场上打败项羽的。
可这个韩信却偏不那么做!
韩信到底想要干嘛?
季布是无论如何也想不通的。
他只知道,楚军不是齐军的对手,哪怕在给楚军十万、二十万!也绝不会是这支齐军的对手!
古代战场上,决定性因素除了将领的个人能力,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便是披甲率。
唐宋时期的披甲率达到了华夏历史的巅峰,唐代的披甲率为六成,而宋代,则达到了七成!
唐代披甲率高,完全是因为府兵制度,士兵都是良家子,也就是大多数人认为的地主。
地主家本就富有,而且越有钱就越惜命,自然会给自己搭配最好的装备。
另外,地主的利益是与朝廷捆绑在一起的,自然在战场上也会更卖力一些。
宋代就更不用说了,两宋时期,朝廷采用的是募兵制,募兵制与府兵制最大的不同是,单兵作战能力更加优秀!
因为募兵是职业士兵,有更多的时间训练作战能力。加上宋代商品经济的发达,朝廷有更多的钱来采购更加精良的制式甲胄。
但募兵制也有一个缺点,这一点是赵匡胤此前就发现的一点。
那便是,募兵制的利益和朝廷并不能捆绑在一起,募兵的单兵能力很强,但群体协同作战能力较弱,并且还容易临阵倒戈,忠诚度远远低于府兵制。
不过当时的赵匡胤也是没办法,自唐朝中期开始,府兵制就已经崩溃,大唐采用了募兵制,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募兵制已经发展了百年之久。
自己当初的大宋也是立国之初,根本没有能力突然改变现状。
毕竟宋代的建立没有大肆屠戮地主、士大夫等,导致全国也没有多余的田亩分给军户来使用募兵制。
赵匡胤这个人又心慈手软,没有对地主动手,这也是为什么宋代的土地兼并的速度远远超过其它朝代的原因。
毕竟其它朝代在立国之初都会重新分配一下耕田,但宋代没有这个过程,建立之初时,就已经是其它朝代中期所面临的土地兼并的问题了。
当时的大宋朝廷自然也想到了一个优渥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干脆不抑制土地兼并,发展商品经济,让没有田种的农民进城参加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让农民进城,成为工人。
这也是后世许多人口中的“宋代的资本主义”。
但重活一世的赵匡胤也更加清楚,以宋朝的生产力和当时世界上的贸易环境、购买力而言,吸引大批大批的农民进城参加手工业生产也根本不现实。
最后的结果就是产能过剩,货币贬值,穷的更穷,富的更富。
毕竟宋朝可没有全球贸易,大宋变成了世界工厂,但却无处销售那些商品,最后的结局就是类似“农场主倒牛奶”的结果。
最后的最后,就是南宋时期开始给北方蛮族献岁币,堂堂中原霸主,当了千年的宗主国,居然开始给异族称臣纳贡。
当然,对于当时来说,那点岁币也不算什么,毕竟当时的宋朝产能严重过剩,种地的没几个,全都跑去生产手工制品和轻工业品了,家里的钱多到当厕纸,花也花不出去,卖也卖不出去……
不过这就不是赵匡胤能得知的了,但当时的赵匡胤的确想到过这一层,只是他没想到会那么快。
如果有机会,赵匡胤还想要复刻一次唐朝的盛世,府兵制就是第一步。
府兵的单兵战斗能力自然不如宋朝的募兵,可募兵就是一群拿钱办事的雇佣兵,一个月几百块犯不着拼命。
但府兵的利益和此时的赵匡胤是捆绑在一起的!
打赢了仗,立了军功,还会有更大的田等着他们去种,可若打输了,没命是小,但若连耕田都没了,那自己的后代怎么办?
所以士兵们一个个如狼似虎!三五成群的四处追捕落单的楚军。
当晚,赵匡胤便带着亲兵返回了大梁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