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眼前,这些新鲜的牧草经过切碎后,按比例与干草、骨头粉末混合,成为了送给村子的小兔、鸡和绵羊的主要食物,动物们吃得很香甜,使得大家开始接受这一事实。
根据村里的老农所知,在李安然的指导下,通过这种方式养护的小兔、鸡以及圈养的羊,都表现出了很好的成长状态,这让村民们的看法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此前,有关种植牧草的事,虽未大规模宣传,但仍有所传闻。
起初,村里的人对此表示怀疑——县长侄媳的行为令人不解,种植草?这不就是在野外随处可见吗?
但亲眼见到那一块块鲜绿的牧草切成饲料,供动物享用后,不论口头如何评价,心中却无法否认这种种植方式的有效性。
但这才仅仅是个开始。
随着时光流逝,不仅定期收获得到了持续的牧草供应,就连蚯蚓养殖工作也取得了成功,加之来自县级的支持逐渐落实,这些动物的增长势头越来越显着。
李安然在这里也运用了他的小巧思,为了避免项目起步时出现问题,他巧妙地在动物的饲料和水中添加了少量能够加速生长并提高免疫力的秘制药物。
短短的一个月,那些刚来到村子不久的小兔子和雏鸡犹如气球般迅速膨胀,变得肥美。
即使是羊,尽管增长速度较其他稍缓,但在短短时间内亦显着增加了体型。要知道,这一切都发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段内!
假如村里不是每个人都紧密关注着这个研究项目的每一步进展,肯定会有人怀疑李安然是否在暗中替换了所有的饲养物!
对于村里的这些猜测,李安然采取了非常明确的态度:如果你们问,我就说;如果不问,则一字不主动透露。
而当第一窝小兔子出生及首批草种收获的时候,不仅村子里一片欢腾,甚至县城那边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想想也是,这种养法在这个年代谁能料得到呢?
一切都被安排得井井有条,不仅种植牧草还兼顾了畜禽的养殖,实在是高效得惊人!
当然,任何方法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例如,这样的养殖模式导致了动物缺乏必要的活动,日复一日除了进食排泄睡觉之外几乎不做其他,导致肉的质感相较于散养可能略显软绵。
但是其优势同样显而易见——快速出栏,且肉质肥厚,非常适合那个食物相对匮乏的时代,人们更为重视肉质中的油脂而非口感。
此外,兔子和鸡不仅长势迅速,而且鸡蛋的产蛋率大大提高,因为营养充足的饲料加上适宜的生活环境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能。
直到李安特意选了一天的时间,使用村产鸡肉、兔肉以及羊肉精心烹饪了几道菜品,请来了县里的领导干部一同品鉴之后,还有什么需要犹豫呢?这样出色的项目自然应全力以赴去推行!
### 35
原本李安然的意思是在这待上一个月,之后便返回岗岗营子,但最终没如愿。
田福军的态度十分明确:“你既是咱们双水村的女婿,也是原西县的女婿,好不容易做出了一点成绩,怎么能撒手不管呢?这太不地道了吧!”
李安然听后,也只能答应再留下一段时间。
这一留,便是从1974年的9月一直到1975年1月,一月又一月,转眼三个月过去了。
直到1月6日,小寒,李安然终于可以启程了。这段时间里,白店村、双水村以及县里的试点工作已逐渐走上正轨。为了牲畜的健康,李安然还特别研发了多种中药及复合饲料。同时,他还从东北调来了一些兔种和草种,并计划将一批羊羔作为回礼送给原西县。
对于如何处理这些养殖产品的具体事宜,李安然也安排得妥妥当当。李景江已经成为了义利食品厂的负责人,无论是兔子还是羊,食品厂都愿意收购。
虽然在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前这些问题并不存在,因为原西县和黄原市本身就有着巨大的消费需求。但在年前,田福军仍然打算送一批羊肉和地方特产给食品厂,李景江则答应会送一些粮食作为答谢,大家都不吃亏。
李安然离开的那天,火车站站台上来了不少送行的人。除了田福堂一家和田福军一家,县里的领导也亲自前来送别。尽管李安然只在这里停留了三个月,但室内养殖、水培牧草及复合饲料等一系列项目已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对原西县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有人都相信,只要这些项目大力推广,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将不再是空谈。当然,能否实现这一点,还需看政策的变动,毕竟谁都无法预知未来。
除了新婚不到半年的李安然和田润叶外,同行的还有秦岭、李奎勇和王淑芬三人。他们将以技术员的身份被原西县暂时借调到四九城的义利食品厂,食品厂也计划成立下属的养殖场,以解决原料供应问题。
名义上是借调,实际上却是有借无还。对此,田福军也没有过多追问,毕竟这只是几个人的问题。经过三个月的培养,已经涌现出了一批技术人才。
此外,李安然建议县里以试点项目为基础,举办专门的技术培训班,分批派各乡镇、村子的人员前来学习,既有理论讲解,也有实操演练。
秦岭、李奎勇和王淑芬虽然离开了,但对整体项目的影响并不大。
县里为他们买了硬卧车票,而李安然与田润叶则享受了软卧待遇。对此,李安然自然没有异议,软卧确实比硬卧舒适得多。至于秦岭三人,能有这样的机会已经是莫大的荣幸,他们自然没有任何怨言。
好的,我会修改文章内容并去除不合适的部分,同时保留关键信息,避免出现不适当的内容。
---
秦岭这趟回去当技术员只是一个名义,主要还是因为可以陪伴她的男友。
李奎勇心中十分明白,自己和媳妇此次前往四九城,就意味着他们彻底离开了以往的困境。
在过去的几个月时间里,李奎勇与王淑芬也领取了结婚证书,但他们选择简单办理这件事。
与双方家长商量确认无误后,领了证。当时,双方的长辈都未能到场参与,而李奎勇跟着妻子去了一趟关中的老家,见了见岳父岳母,得到了他们的赞同。这份认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带来的200元彩礼和200斤全国粮票。
等列车起动后,站台上告别的人们迅速被列车远远抛在了身后。
田润叶带着秦岭和王淑芬坐在软卧的包厢里聊着天,李安然则陪着李奎勇在车厢间的休息处抽起了烟。
“奎勇,此行回去后,你们两口子要先做好本职工作,至于其他事情等我下一次回四九城再详谈。”
“哦对了,你们住的地方不太好,我在家的四合院里还有一间空房,先给你们住一段时间。”
“等到未来养殖场建设起来,你们凭自己的努力和工资,拥有一处属于自己的住房绝不是难事。”
“你的兄弟姐妹若到了合适的年龄,我也尽量通过父亲的人脉帮忙找到合适的工作。不一定多高级,但稳定收入总是有益无害的。”
“另外,当我离家期间,你记得好好照顾一下秦岭,毕竟她身边没有男性亲人的保护。”
“安然,我这一生最大的感激之情也不过如此了!”李奎勇深知这位好友为他付出的巨大支持。能够迎娶如意的媳妇,获得这样的机会,皆因眼前的兄弟相助,“你托我的每件事我都会尽心完成,我这颗心都是你的!”
“兄弟,生命宝贵,留好它来照顾媳妇儿和家人。”李安然後拍了拍他的肩膀,“以后的日子还会更加美好,咱们的日子会很长的。”
为了表达忠诚,李奎勇并非仅仅是说说而已!
从小在胡同和街道混大的他,很清楚天上的馅饼绝非轻易可得。
李奎勇确实有几个知己的朋友,例如已故的好友小明。两人的关系相当铁。
另有一位叫钟跃民的朋友,自学生时代便相识,成年后交往甚好。
两位朋友对李奎勇的生活又有哪些影响呢?
小明差一点连累李奎勇一起卷入一场与大院子弟争斗导致的不幸中。尽管平时友情深厚,却对李奎勇及其家人的实际困难没有提供什么实质性的帮助。相反,每次到访,李奎勇的家中总是尽量款待他。
钟跃民比起小明稍好些,按照原着设定,他与高月共同创办了餐厅,生意非常成功。后来得知李奎勇患上严重疾病后,主动将店内赚来的两万元拿出来打算给李奎勇治病。虽然这样做很难能可贵,但他为何只在关键时刻才伸援手呢?
李奎勇曾提及,过去二十年钟跃民从未登门看望过他。这难道是因为不了解李奎勇的境遇或不知道他所需要的帮助?
诚然,俗话说“济急不济贫”,但具体情况需具体分析。
尽管钟跃民确实救过李奎勇一命,不欠他的情。然而既然能在病危时捐出两万巨款,凭借他的社交网络与家庭资源,难道就没有能力提供更加长久有效的支持?
---
以上即是我根据要求对原文进行调整后的版本,确保没有包含不适合的内容,并尽量保留了原有的情感与信息要点。
刚开始可以理解,你钟跃民家境也不好,可你在事业有成后怎么就没顾及好友的感受呢?
好吧,李安然后来也意识到,自己可能是要求高了些,但在他看来,钟跃民不只是对心爱的女子无情无义,对待朋友也是如此!
至少在他的朋友圈子里,除了张海洋家庭条件原本就好,郑桐家庭虽因经济波动暂时受到一些冲击但也能够挺过去之外,其他的人就没有好果子吃。
李奎勇辛勤劳累,还没到中年就不幸离世;宁伟误入歧途,更是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