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方明灰溜溜地坐上他借来的吉普车走了。
赵玉贵心里有些七上八下,这市里农科所的副所长,离开的时候脸色可不好看。
也不知道和自家姑爷都聊了些啥,看着好像是聊崩了呢!
得赶紧去田里问问苏豫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不问一下,自己心里不踏实。
正要出门,墙里的电话响了起来。
因为整个大队就这一部电话,所以就把两间办公室中间的隔墙凿开一个洞,电话机就被安在这个墙洞里,这样一部电话,两间办公室都可以用。
“喂,您好,我是元宝大队书记赵玉贵啊!”
“你好,赵书记,我是省农科院的苏琼芳,明天我们准备去你们元宝大队取取经啊,具体时间应该是下午到,麻烦您通知一下苏豫同志,请他务必到场啊!”
“啊?省农科院,好,好,我代表元宝大队热烈欢迎苏领导的到来啊,苏豫,请放心,我会通知他的。”
“好的,赵书记,明天见!”
颤抖的手,激动得心,赵玉贵放下电话,心说这是怎么了?市农科所今天来过了,省农科院明天又来了!
不行,我得赶紧去问问苏豫,到底是怎么回事,弄得我这个书记啥也不知道,整个儿的抓瞎。
赵玉贵赶往红薯地的时候,苏豫刚刚栽完最后一颗种苗。
他直起身,敲了敲自己的腰,回到田埂上,打开水壶喝了一大口泉水,一身疲劳瞬间消失。
看到老丈人急匆匆地赶过来,他赶紧叫道,“爹,你慢些跑!”
赵玉贵挥着手,“慢不了,不能慢,刚刚省农科院打电话来,点名明天要来跟你取取经,苏豫啊,这到底咋回事啊?”
省农科院!
苏豫呵呵一笑,这应该才是正主,下午来得只是一只狸猫。
“没啥,我种的那个红薯,哦,也就是现在这六亩地里种的红薯,省农科院认为是一种新品种,估计是要来问问情况,没啥大事。”
赵玉贵听说是这个事,这才放心,但随即又皱起了眉毛。
“那下午市农科所的顾副所长是来干嘛的,怎么最后我看他铁青着脸走的,招呼都没跟我打一下?”
苏豫撇了撇嘴,“他啊,来截胡的,想花五百块钱买我的研究成果。”
赵玉贵一听,就来火了,“这瘪犊子,居然没安好心,人模狗样的东西!”
苏豫呵呵笑道,“爹,人可是市里的干部,啧啧,市农科所的副所长,可相当于咱县里一个局的副局长的哦,您敢得罪啰?”
赵玉贵眼睛一瞪,“我管他啥玩意,一看那家伙就是个溜须拍马、不务正业的,他还说他姐夫是市水利局的周局长,敢情是想压咱们一头啊!”
苏豫愣了一下,“周局长?不就是那天在水库上,说话阴阳怪气的周局长吗?”
赵玉贵想了想,好像那个领导还真是姓周,“原来就是他啊!还真应那句老话,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这姐夫和小舅子,看着都不像好人。”
苏豫被老丈人的话逗乐了,“爹,得了,别瞎琢磨啦,没事,咱就是个刨地的,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赵玉贵点点头,确实是这个道理。
“不过,明天省农科院的专家过来,可能得麻烦您安排些细粮,我估计他们不会走,还得安排住的地方。”苏豫想了一下说道。
“这事我会处理,你不用管!不过,这事要不要跟公社说一声?”赵玉贵有些拿不定主意。
“我觉得没必要,省农科院如果需要县里陪同,他们自然会通知,不过现在,这毕竟是八字还没一撇的事,我想他们也就是先来了解一下情况。”
赵玉贵觉得苏豫说得有道理,这红薯的事没有一个定论之前,还是不要过于声张为好。
他饶有兴趣地看了看苏豫细耕过的几亩地,“咦,这地咋看起来跟其它的地不一样了呢?”
“这六亩地我前后可花了整整十几天时间,又按比例混合了一些草木灰进去,那肯定不一样了,要不然我不是白干了。”
苏豫随口编了个理由,不过他说得也没错,搅拌草木灰也是增加肥力的一种办法。
“那怎么一半出了苗,一半啥也没有?”赵玉贵又问道。
“两边种的品种和栽种的方法不一样,我也要试试那个品种更适合咱们这个地方种植。”苏豫解释道。
“这么说,你真得会培育新品种?”赵玉贵满心疑惑地看着苏豫。
苏豫假装思考了好一会,“我自小就跟着隔壁那个教授学了不少,没想到还真管用。”
“那你都来咱大队插队这些年了,咋就没想起来给咱大队弄些好东西种种呢?”
赵玉贵的声音有些郁闷,同时用一种很不爽的眼神扫了苏豫一眼。
苏豫轻轻地叹了一口气,“也就是国家既然开始恢复高考,说明很多事情要变了,早几年,我就是能弄出来这新品种的红薯,也不敢弄啊!”
赵玉贵想想也是,也叹了一口气,弄好了未必会说你好,弄不好给你戴上一顶破坏生产的帽子是完全有可能的。
“得了,不唠了,我得去你宅基地那边走一下,你平桂叔说下午送木料过来的,照着时间也应该到了。”
赵玉贵摆了摆手,便转身朝“野鸭塘”方向走去,建房大总管还是很负责任的。
苏豫看了看田里的种苗,皱起了眉头。
这种苗怎么培育出来的呢?之前倒是没考虑到这个问题。
省农科院的专家来一看,必定会问这个问题。
苏豫坐在田埂上思考了一下,看看四下没人,把农具收进了空间,拍拍屁股回家去了。
到了家,赵小筎不在,估计带着小毛豆又到“野鸭塘”那边去了。
苏豫花了点时间,把东厢的杂物间收拾了一下,在光照相对充足的地方,腾出来一块空地。
按照最简单的育苗方法,用稻草、泥土、草木灰等等混合成了一种育苗基底,铺在了杂物间的地上,又搬进去了两个简易的火盆,这样一个简陋的育苗室就算弄成了。
反正具体各种作物育苗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和二氧化碳浓度等等指标,自己脑子里都清清楚楚,到时候,报些数据,让他们自己回去试验就是了。
这样,关于育苗的问题,勉强能说得过去了。
至于如何培育出新品种的问题,那就是自己多年来,长期试验,偶然获得,好像也没毛病!
苏豫把可能的问题想了个遍,总算定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