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的广袤土地上,随着一项项改善民生的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百姓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一切,百姓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他们深知,这诸多福祉的背后,离不开杨玉环的努力与付出。
在长安城外的一个宁静村庄,阳光暖暖地洒在错落有致的房舍上。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位老人正悠闲地坐着聊天,话题自然而然地就转到了如今的好生活上。
“老伙计们,你们说,咱们现在这日子,过得多舒坦呐!这都多亏了杨娘娘啊。”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感慨道,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旁边一位稍年轻些的老人连忙点头,说道:“是啊,以前税赋重得压死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自从娘娘推行了税赋改革,咱这负担一下子轻了,手里也有了余钱,能给家里添置不少东西。”
“还有那水利设施,修得可真好!” 另一位老人抢着说,“以前为了浇地,可费老劲了,庄稼还总因为缺水长不好。现在倒好,水渠直接通到田边,水闸一放,水就哗哗地流进地里,庄稼年年丰收,这都是娘娘的功劳啊。”
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言语间满是对杨玉环的感激。正说着,村里的年轻后生们也围了过来。其中一个小伙子兴奋地说:“你们知道吗?我在工坊里干活,收入越来越高。以前想都不敢想能过上这样的日子。这工坊能发展起来,也是娘娘大力推动的结果。”
众人纷纷附和,对杨玉环的称赞不绝于耳。就在这时,一位年长的村民站起身来,大声说道:“咱们不能光嘴上说说,得做点啥,好好感谢杨娘娘。我听说,有些地方的百姓都自发为娘娘立生祠呢,咱们也得跟上。”
“对,立生祠!” 众人齐声响应,情绪高涨。
于是,在这个村庄,一场为杨玉环立生祠的行动悄然展开。村民们纷纷出钱出力,有的负责采购石材,有的帮忙寻找手艺精湛的工匠,还有的主动承担起场地清理的工作。大家齐心协力,干劲十足,仿佛在完成一件无比神圣的使命。
在另一个小镇上,情况也是如此。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卖布的张大娘一边招呼着顾客,一边和旁边卖菜的王大爷闲聊。
“王大爷,你说现在这日子,是不是越过越好了?” 张大娘笑着问道。
王大爷连忙点头,说:“那可不!就说我这菜摊,以前百姓手里没钱,买菜都挑挑拣拣的。现在不一样了,大家日子好过了,买起菜来都大方多了,我的生意也好了不少。这可都多亏了杨娘娘。”
周围的顾客们听到他们的对话,也纷纷加入讨论。“是啊,娘娘为咱们老百姓做了这么多好事,咱可得记在心里。” 一位年轻的妇人说道。
“听说别的地方都给娘娘立生祠了,咱们镇上也得赶紧行动起来。” 一位中年男子提议道。
众人纷纷表示赞同,一时间,集市上到处都在传颂着杨玉环的善举,大家都在为如何表达对她的感激之情出谋划策。
很快,小镇上也开始筹备立生祠的事宜。镇里的乡绅们带头捐资,普通百姓们也纷纷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工匠们精心雕刻着杨玉环的塑像,力求将她的神韵完美呈现。在雕刻过程中,工匠们一边忙碌,一边念叨着:“一定要把娘娘的贤德刻进这塑像里,让后世子孙都知道娘娘的恩情。”
而在一些偏远的山区,百姓们同样对杨玉环感恩戴德。山村里,一位老猎人站在自家门口,看着村里新修的道路,心中满是感慨。“以前这山路崎岖难行,卖个猎物都得费好大劲。现在路修好了,商人们都能直接到村里来收购,咱们的收入也增加了。这都得感谢杨娘娘啊。”
村里的孩子们在新修的道路上嬉笑玩耍,他们虽然年纪小,但也知道是杨玉环给他们带来了这样的变化。一个小男孩天真地说:“杨娘娘可真好,以后我长大了,也要像她一样,为大家做好事。”
在立生祠的过程中,山区的百姓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由于交通不便,运输石材成了大问题。但大家没有退缩,男人们肩挑背扛,将一块块沉重的石材运到指定地点。女人们则负责后勤保障,为辛苦劳作的男人们准备饭菜。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座庄严肃穆的生祠在山村里拔地而起。
除了这些普通百姓,不同阶层的人们也都以各自的方式表达着对杨玉环的感恩。在长安城内,有一位名叫赵福的小商人,经营着一家小小的米铺。以往,他的米铺生意平淡,既要应对高额的税赋,又要面对市场上的激烈竞争,日子过得十分艰难。然而,税赋改革后,他的经营成本大幅降低,手中的资金也渐渐充裕起来。有了余钱,赵福便开始琢磨着扩大生意规模。他不仅购置了更多的粮食,还改善了店铺的环境。如今,他的米铺生意蒸蒸日上,顾客络绎不绝。
“杨娘娘的税赋改革,真是救了我啊!” 赵福感慨万分,“以前我都快撑不下去了,现在生意好了,我也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我得好好谢谢娘娘。” 于是,赵福在自己的米铺门口,张贴了一张大大的告示,上面写着:“本店感恩杨娘娘大恩,凡孤寡老人前来购米,一律八折优惠。” 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杨玉环的恩情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在乡村,有一位名叫李二的佃户,家中人口众多,生活一直十分贫困。以往,他辛苦劳作一年,所收获的粮食大部分都要交给地主,剩下的根本不够一家人糊口。但随着农桑政策的推行,李二在自家的小院里种上了桑树,养起了蚕。他的妻子心灵手巧,将蚕茧制成丝绸,拿到集市上售卖,竟也能换来不少收入。再加上李二利用农闲时间,到附近的工坊里做工,家里的经济状况逐渐好转。
“要不是杨娘娘鼓励农桑,又兴办工坊,我们一家还不知道要在苦日子里熬多久。” 李二满怀感激地说。为了表达对杨玉环的敬意,每逢节日,李二都会带领家人,朝着长安的方向,虔诚地磕头祈福,祝愿杨玉环平安健康。
在一些书香世家,读书人们也对杨玉环赞不绝口。一位名叫刘秀才的书生,平日里喜好舞文弄墨。他有感于杨玉环为百姓所做的一切,挥笔写下了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歌颂杨玉环的贤德。文章中写道:“杨娘娘以慈悲为怀,心系天下苍生。税赋改革,解百姓之重负;水利兴修,保农田之丰收;农桑工坊,拓民生之富路。此等功绩,堪比古之贤后,实乃我大唐之福也。” 这篇文章在文人雅士中广泛传阅,大家纷纷对杨玉环的善举表示钦佩。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地方为杨玉环立起了生祠。这些生祠,有的宏伟壮观,有的小巧精致,但无一不饱含着百姓们对她的崇敬和感激之情。在生祠里,百姓们摆放上供品,虔诚地祭拜,表达着他们最真挚的祝福。
街头巷尾,人们更是将杨玉环的善举传颂得神乎其神。茶余饭后,大家聚在一起,谈论的都是娘娘如何心系百姓,如何为了改善民生而殚精竭虑。在长安的茶馆里,一位说书先生正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杨玉环的故事。
“话说那杨娘娘,为了减轻百姓的税赋,在朝堂上与一众大臣据理力争,不顾自身的劳累,深入民间考察,了解百姓的疾苦。为了让农田灌溉有保障,她亲自督促水利工程的建设,常常过问工程的进展情况……”
台下的听众们听得如痴如醉,不时发出阵阵赞叹。一位听众感慨地说:“以前只知道娘娘美貌动人,没想到她还有如此菩萨心肠,真是大唐百姓的福气啊。”
杨玉环的美名,如同春风一般,吹遍了大唐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偏远的乡村,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都对她充满了爱戴。她的善举,不仅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更赢得了民心,成为了大唐百姓心中的一座丰碑。
而身处宫廷之中的杨玉环,虽然没有亲眼看到百姓们为她立生祠的场景,但她从大臣们的奏报中,从百姓们的传颂中,感受到了这份浓浓的感恩之情。她深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唐的百姓,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如今看到百姓们生活幸福,对她如此爱戴,她感到无比欣慰。她暗暗发誓,一定要继续为百姓谋福祉,不辜负百姓们的这份信任与爱戴,让大唐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