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苗起床,发现家里除幺弟在抄书外,娘和大哥都不在。
“别找了,娘他们去翻地了。”
李小苗刚想问,李小宝就像肚子里的蛔虫,实时抢答。
一拍脑门,自己怎么把这事忘了。昨晚村长爷爷家里的地一犁完,就把老黄牛牵回来了。
古代农具贫乏,经常是你借我家这个,我借你家那个,大家轮流用。
这不,自从他们家有了石碾,那村子里的人,不少排着队等着借用,如今也不知到了谁家。
“就只这么抄,你小脑瓜子记得住吗?”李小苗低头看了他写的字,揉了揉小脑袋。
“阿姐, 我的字要写坏了。”
小男生带着埋怨的童声,有点恼的撒娇。阿姐真是调皮,就喜欢逗弄自己。
“早晨正是记忆的黄金时间,最是适合诵读。”
“以后每天早上,都要读半个时辰的书,只要有时间,我都会检查你的背诵情况。”
李小宝在院子里摇头晃脑的读读背背,她则拿起一块桂花酥,边吃边看话本子。
直到胳膊发酸,放下书,再看日头,时辰已然不早,张氏还不见回转。
“小家伙,歇歇眼睛,来,跟着姐姐做眼保健操。”
于是李小宝就认命的陪着,也不知道她从哪里学来的这些。
还别说,一番刮揉下来,他觉得眼睛没之前酸疼了。
“背诵一下开篇试试。”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千字文》李小苗从来没系统的学过,只对“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这一句最熟悉。
至于释义,自己可没这个水平教他。等今后进了学堂,可以跟着先生学。
“小宝,有没有想过进私塾?”以他们二房目前的条件,供一个人读书不是难事。
李小宝点头,他喜欢读书认字,不然也不会悄悄跑去堂兄的墙角偷听。
“那挑个日子,阿姐送你去杨树村的私塾。”
小刘村的人数不足百户,与旁边的杨树村一起,都归杨树村的杨里正管。
杨里正出面,请了教书先生,附近村的孩子想进私塾,只要交够先生的束修即可。
至于伙食,每日只需带够米面,私塾里另请了厨娘做饭。“你且跟着先生学习一段时间,等到下半年秋闱开始,再去考县学。”
“就是堂兄如今读书的地方?”
李小苗给他肯定的点头。
李小宝人虽小,但是他常常听到父母和村人谈起这个在县学读书的大堂兄,无不称赞有加,言语还透露出敬畏。
“不知阿姐这样的打算,你有什么意见?”
李大志在私塾待了几年,才成为贡生。想见生徒并不好考。
如今她就是借鉴这个堂兄的路子,为幺弟谋划。
“那我什么时候能够去县城读书?”李小宝的双眼发光,她忍不住用手刮了刮他鼻梁。
“你得从现在开始,更加努力才行。”
县学也不是谁想去考就能考的,首先要获得先生推荐,只有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才能取得资格。
“好好学,阿姐做好吃的给你补补。”
日子好过了,张氏在吃食上也大方起来。昨天买的活鸡,被她拴在墙根。
鸡突然来到陌生地方,一直哆嗦着趴在地上,对旁边的鸡食也视而不见。
李小苗拿着刀,一步步靠近,待宰的惊慌,驱使着它双翅猛扑,奋力欲往天上飞。
每每挣扎于半空,又次次受到绳子的牵扯,很快摔落地上,搞得尘土飞扬。
“你看只一夜你就饿瘦了,早点把你杀了,还能多吃点肉。”
大热的天,李小宝觉得脖子处凉飕飕的。
“别怕,虽然我没杀过鸡,但我尽量抹脖子的时候快一些,让你少些痛苦。”
鸡好像听懂了她说的话,扑棱的更厉害了,不住得惨叫。
她一手拉绳将鸡拽到手里,照着脖子就来一刀,瞬间鸡脖子下方处的毛都被殷红的血染成了红色。等血不怎么流了,地上的鸡也不动了,她又把绑在鸡腿上的绳子解掉。
“嘎!”本来该领盒饭的鸡,却回光返照般,提溜着歪斜的脖子,踉踉跄跄的向大门逃窜。
正好张氏坐着牛车刚到家门,一见花了50大文的肉跑出了院子。瞬间跳下车,一把将之抓住。
李小苗站一旁乐得看热闹,大热天追鸡,她是有多想不开。就算抓到了,搞得一身汗津津,浑身都不舒服。
可张氏怎么能让煮熟的鸭子飞了呢。晚上李小苗做了份椒麻鸡,家里人爱好麻的口味,放了不少花椒在里面,去腥增香。
饭间李小苗提了送李小宝进学的事,全家一致通过。
“刚好小宝的新衣服也做成了,就是余下块布料。”
“老二,明日你去布庄,选两匹白色的绢布。”
李大飞点头,给先生送绢布,就是学生交的束修。
绢布等同银子,可以自己留作穿用,也可以拿去典卖,或者以物换物。
这古代的繁文缛节,李小面不清楚,就由张氏一力操办。
饭后,李小苗画了个现代简易版布包的样子,张氏很快照样裁剪缝制出一模一样的来。
某日,李大贵还像往常一样,低头玩弄桌洞里的木制宝剑。正玩得起兴,有人喊了声:“有新人来了。”
李大贵对此习以为常,铁打的私塾,流水的学生,“有什么好稀奇的。”
他们只有一个班,常常有些人书念的好好的,因为家里出现变故,无法供应,就只能辍学回家。
有的人自知不是读书的料,读了两年书,认了些字,学会算经打算盘,就可以去县城谋个账房学徒的活。
至于李大贵一类,属于有钱没地方花的另类。
“之前可曾读过书?”
这算是考教,也为今后授课因材施教。
“目前在抄写《千字文》,学生还认些简单的字。”
沈夫子满意的捋捋胡须,不到6岁的年纪,已经开蒙,对生于乡野的孩子来说,实属难得。
“小弟何不把抄的书拿给先生一阅?”
李小苗把书袋递给他,从里面拿出只抄一半的书。
“这东西不错。”
比平时用的书篮便携美观,连带对李小苗母女都有了好感。
从中也可窥见,这家人对读书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