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李君志大婚,整个小刘村的村民都过来捧场。
有的拿着几个鸡蛋,有的带几斤粮食,还有的送一大片布,有的送一块肉。
总有例外的人。
李二赖子手里拿着一小布袋,看着粮食不少,等记账的人一接过,觉到手里的重量不对,不禁皱眉。
打开一看,上面俱是麦壳,只有底部一捧才是粮食。
孙老太虎视眈眈的在一旁,瞧得真切,到底念着今儿是大孙子的好日子,不好把场面弄的太难看,收着声道:“二赖子,你想白吃白喝?”
李二赖子遇上孙老太有些发怵,他爹在家称好了十斤的重量,嘱咐了几句,便着急去田里拔草。
他心疼这么多粮食,于是把粮食都倒出来,只留了一捧,打算多出来的,哪天去县城包子铺换包子吃。
又觉得这样不好看,想到屋檐还有才搓出来的麦子壳,灵机一动,往口袋里塞了不少。
见自己的主意被识破,他厚着脸皮道:“大娘要是想算账尽管找我爹,他给我什么样,我拿来就什么样。”
众人一听,“你这厮也太没脸没皮!居然把过错推到老人家身上。”
村里的人,谁不知道这李满林根本管不住儿子?为了两人的嚼用,整日整日在泥土里打滚。
孙老太哪吃过这个亏,刚想去骂这厮,被李德权拦住,在她耳边耳语了几句,果然成功让老婆子忍住了性子。
“一会褚家就要来人了,是一顿饭食重要,还是你孙媳妇重要?”
李德权警告的话在耳,看着李二赖子侥幸的找个板凳坐下。
罗氏自那天动了胎气,便一直卧床,以自己不便做饭为由,让李满钱带着家里三个孩子过来,掂着手里的铜板,不悦道:“带着三孩子呢,就出这些不好看吧?”
“二十文哪里少了?也不看看你自己赚过钱没!”就这二十文,还是孙老太攒下来贴补他们的。
“家里还有二嫂送来的一篮子鸡蛋,要不我拿几个过去。”
“你敢!那是留给我和孩子补身体用的。”
李满福不敢跟她硬着来,恐再对肚子里的孩子不好,带着一串孩子随份子去了。
“别忘了给我带些吃的!”
李满福忍不住抚额,“这妇人,真是抠到家了。”
二十文去县城买包子,也不够塞五张嘴的牙缝。
这么点钱,跟混吃混喝无异。
当然份子有少,也有多的,比如二房。
念着以前到底是一家人,张氏留到最后,出了五两银子做礼金,惹得村民一阵唏嘘。
孙老太因李二赖子的事,心里这才好受许多,总归他们大房没吃亏。
李君志一早换上新郎装,带着县学的几位同窗,还有一群迎亲队伍,骑着马去褚家迎接新娘,一进院子,就被褚家的气派惊的咋舌。
朱红色的厚重大门,是以名贵的红木制成,辅以黄金制成的各种饰物,端得是富贵豪横。
褚家准确说来,是两座院落打通,由一个扇形廊门连接,因为怕违反朝廷规制,褚老爷才想到这个法子,这样住起来宽敞也舒心。
甫一迈进院子,入眼便是古树怀抱,花木交错,一副庭院深深深几许之感。
阳光透过繁茂的枝叶,在地上映下斑驳光影,一侧不远处的抄手回廊,爬着正在盛放的大红色蔷薇。
“君志兄,之前在县学我就听人提过,这褚家富贵的紧,可就是没有机会见识,今天托你的福,算是开了眼。”
“这今后有银钱开路,还有美人在怀,咱们可是羡慕的很。”
李君志整个人飘飘忽忽的,他知道褚家几代是当地的大地主,可也没想到会这么有钱。
褚家小姐泪眼婆娑的跟褚老爷拜别,由李君志上前牵着,原本忐忑不安的人儿,被男子掌中传来的温度裹挟,忽然安定下来。
褚老爷唯有这一独女,自是爱重,光是嫁妆就配了一百二十八抬,浩浩荡荡的延伸开去,说是十里红妆也不为过。
从褚府经过县城,这一路惹得有女儿的人家艳羡和汗颜。
褚小姐的嫁妆,自是比寻常百姓看到的还多,褚老爷将南和和昌吉这两个州,共20个店铺,涉及布庄、茶行、酒楼等,全都列入了女儿嫁妆单子里。
考虑到姑爷老家院子那边放不下,所以迎亲队伍特意经过婚房,把这一百二十八抬的箱子收到库房,等真正住过来,再慢慢收拾整理就是。
好巧不巧,李二赖子跟三房几人做一桌。这边饭菜一上来,罗氏的几个孩子直接站起来,专门挑肉菜吃,那年纪小的老四,哭着让姐姐哥哥夹菜。
“满钱,这肉菜都快被你带来的几个孩子吃完了,要不你去跟厨子说说,给咱们这桌再添几个菜?”
出了份子,却没混个肚儿圆,李二赖子觉得亏了,不由怂恿道。
“你怎么不去?”李满钱没好气的回。
“按亲疏,该你去,按谁吃的多,也合该你去。”
一想到罗氏双身子,还等着自己,他一言不发的去了厨房。
李二赖子笑眯了眼,巴巴等着一会菜上来,再美美吃上一顿。
“剩下的都留给你们。”
很快,剩下的菜,不光肉没了,菜也没了,最后就连盘子,也被罗氏三个孩子舔的干干净净。
李二赖子见状,赶紧把空的盘子和碗收拢一起,免得一会菜上来,没地方安放。
谁知左右没等来李满福的身影,他不知道的是,对方从孙老太手里接过满满当当的饭菜,直接就回了家。
李满钱前脚一走,李二赖子后脚就去了厨房,他不死心,索性离席,去看看李满钱为何迟迟不见人影。
结果可想而知。
几个小孩吃的欢快,不由发出了饱嗝,正好被蔫头耷脑的李二赖子听到。
“吃吃吃,饭菜都让你们吃完了。”
“坏叔叔,明明你也吃了,凭什么要凶我们?”
旁桌的人看不过眼,“二赖子啊,记得让你爹把少的份子补上。”
李二赖子闻言,三十六计,还是溜之大吉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