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嘭!”
清晨,小刘村的上空响起剧烈的爆炸声,巨大的威力带着这方土地晃了晃。
“咋的了咋的了?我怎么觉得家里屋子好像动了?”
“我家也是,还有不少黄泥从顶上落下来,是不是地震了?真要地震了,咱们就赶紧跑啊。”
村民纷纷跑出院子,不安的猜测,都在寻找声音的来源。
黄氏捂着黄宝儿的耳朵,两岁的娃还是被吓的哇哇大哭,扑在娘亲怀里不敢动弹。
秦氏捂着肚子“哎呦”一声,刚刚孩子因为声响使劲的踢了她。
“大丫,你没事吧?”
“没事娘,这孩子力气有点大。”
“那就好,宝儿小可怜,伯娘这就替你出气去!”
张氏脚下生风,实在是这动静太大,把她也吓着了。
这炸弹的威力超出他们的想象,李小苗和白康两人站在猪舍前的院子傻乐,满脸熏的逡黑。
她照着硝酸钾、硫磺和木炭,分别以75%、10%、15%的比例配制成炸药,果真一次就成功了。
这时候猪舍的猪都清空了,也不怕会影响到猪猪们。
张氏出来看到两人的模样,心软了几分,话还没出口,李小苗就飞一般的冲过来。
“娘!我成功了?我成功了!”李小苗激动的跟张氏分享这个喜悦。
她鲜少有这么跳脱的小女儿性子,张氏爱怜搂了搂她,不明白炸药实验成功,有什么意义。
“今年过年有炮仗放了!”
“这东西太危险了,你们可不能再这么不管不顾的,在门口就放这东西了。”
“嗯嗯,再放就把剂量搞少些。”
白康拼命点头,主子只说让他点火后就赶紧能跑多远跑多远,没说这东西居然挺骇人的。
也不知香菱吓到没,他拿眼暼了暼人,香菱正捂着胸口,白着一张脸,也不知她会不会把账记在自己头上。
过年放炮仗是李小苗最初研制炸药的初衷,来到古代已经有半年,她真的很怀念前世的生活。
想着过年的时候,听着同样的炮仗声,就跟重新回到现代一般,稍稍慰藉她思家的心灵。
不想这又促成了一桩大事。
朱绪被宋延宁临时调去南和州办公,就把县务交托给魏县丞,魏县丞这段时间也是顶着巨大的压力,跑到州府跟朱县令疯狂吐槽。
“大人,咱们县城牢房本就不宽敞,丁大那一大批人进来,每日牢房开支骤增。
还整日吵嚷要回家,天天打架斗殴都是常事,逼的老孙(大牢狱长)常跑我那哭诉。”
朱绪当即就让魏县丞回了县衙等消息,又让手下的人把这事去郡主府找李小苗说了说。
“这事好办。”李小苗就想到了炸药。
丁大一伙人被狱卒不耐烦的从牢里赶出来。
“快点,都快点!磨蹭什么?想在牢里过年?”
“大哥,这是要放我们归家吗?”丁大一脸期盼,他的赌瘾又犯了,归家他定要先赌个三天三夜。
“想什么呢?接你们的人到了。”说话间眼神示意进来的侍卫。
丁大等人颇为不解,被侍卫押送回了小刘村。
“不对啊,这不是明霞郡主的村子吗?怎么把我们整到这里来了?”
“莫不是这明霞郡主还记恨我们?想着搓磨咱们?”
“有道理,咱们偷了她的料子,如今落到她的手里,还能有什么好事?”
一群人颓丧着脸,要知道是这样,他们就老老实实的坐牢好了。
等真的在二房门口聚集,印证了他们的想法,全都耸头搭脑。
李小苗出来一看,这些人比村里的人都要瘦,精神不振,看来自古至今,这牢饭不好吃啊。
“杀猪吃肉!”只有把他们养壮实了,才好干活。
做饭的功夫,又让李大飞带着这群人打扫猪舍,算是这段时间他们栖身之处。
饭菜一出来,丁大他们两眼冒光,有荤有素,大米饭管够。
还要什么自行车!
一连三日,都是如此神仙般的生活,他们都庆幸离开大牢,觉得自己误解明霞郡主太深,简直是世上少有的好人。
第四日,事情有了反转。
白康有了新的任务,他作为爆破专人,负责把李家二房口分田的山石炸碎。
然后让丁大一行人,负责用石块铺出一条通往村里的路出来,这样才好把山上的碎石运出去,碎石被用来修小刘村到县城和府城的道路。
想法是好的,可这些偷抢之辈,没几个是好相与的。
“这只有犯了重罪的人,才会被罚做挖矿的苦役,我们才不干。”
不少人纷纷响应,找个平坦的地方,或躺或坐的打发时间。
来前李小苗曾跟郑云说过,若是这些人不服管教,人只要不跑,就随他们去,但是不干活就没有饭吃。
也有一部分老实的做工的,被偷懒的一群人嘲笑。
“你们就是劳碌命,有福也不会享受。”
“这些大傻子!就算不干活,明霞郡主也不能对自己怎样。”
很快这些人就傻眼了。
放饭的时间到了,干活的人每人一大碗饭,上面压实的肉和青菜。
“为什么没我们的份?”
“干活才有饭吃,这是郡主的意思,你们有意见找郡主说去。”
他们哪里敢?原来郡主在这里等着呢。
李小苗的手段可比他们想的要多,等放了工,那些饿了一天肚子的人,还要听侍卫给她们念上一刻钟大唐律法。
不仅如此,他们还要把这些内容背下来,才能洗漱睡觉。
这么熬鹰般折腾了两日,再没人敢耍滑头。
打一棒子,再给个甜枣,李小苗也深谙此道。
这些人安分做工用过晚饭,她就会把独居的沈夫子请来,给他们讲一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或者话本子,还会贴心的准备一些打发时间的小零食。
村里人知道后,也跑来二房门口听说书,俨然成了整个村的娱乐文化中心。
还有那些头脑灵活的,直接就在附近摆个摊位,卖些吃食和小物件。
小刘村有相当一部分人家不缺钱,所以几文的东西也舍得给孩子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