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亥坐在堆满竹简和纸张的案几前,眉头微蹙,手中反复摩挲着一张写满字的纸张。随着造纸术在小范围内的成功推广,新的问题接踵而至——书写效率远远跟不上对知识传播和文化发展的需求。看着眼前堆积如山的抄写任务,胡亥突然灵机一动,脑海中浮现出活字印刷术的概念。
“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胡亥低声喃喃自语,思绪如脱缰之马,飞速回溯到现代世界中对印刷术的了解。他深知,活字印刷术一旦成功应用,将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大秦的文化、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层面激起千层浪。这不仅能极大地提高书籍、文书的复制速度,更能让知识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传播开来。
“来人,传福生!”胡亥的声音在寂静的书房中格外响亮,带着一丝抑制不住的兴奋。
不一会儿,福生匆匆赶来,进门便跪地行礼:“陛下,您唤奴才何事?”
胡亥站起身,在书房中来回踱步,眼中闪烁着光芒:“福生,你可知道,如今咱们造出了纸张,可抄写书籍和公文依旧费时费力。朕想到了一种神奇的方法,能快速复制文字,让知识传播得更快更广。”
福生抬起头,眼中满是好奇与疑惑:“陛下,还有比一笔一划抄写更快的法子?这可真是奇了。”
“这便是活字印刷术。”胡亥停下脚步,走到福生身边,耐心解释道,“简单来说,就是把每个字都单独制成一个小方块,也就是活字。排版时,根据文章内容将活字排列组合,涂上墨汁,再印到纸上,这样就能快速印出大量相同的内容。”
福生听得目瞪口呆,半信半疑地问道:“陛下,这法子真有这么神奇?可这活字要怎么做呢?”
“这便是我们接下来要做的。”胡亥坐回案几前,拿起毛笔,在纸上快速画出活字的大致模样——一个个方正的小木块,上面刻着清晰的反字。“你看,这活字的形状大概如此,每个字都要刻得规整、清晰。”
福生凑近看了看,说道:“陛下,这刻字可是个精细活儿,得找手艺高超的工匠才行。”
“正是。”胡亥点头赞同,“你去把宫中手艺最好的木雕工匠和石刻工匠都召集起来,朕有要事相商。”
福生领命而去,胡亥则继续沉浸在对活字印刷术的深入思考中。他明白,设计活字模型只是第一步,后续的排版、印刷工艺都需要精心研究和反复试验。比如,如何保证活字在排版时紧密排列且不易松动,用何种材料制作印版能使印刷效果最佳,又该选用怎样的墨汁才能让字迹清晰持久……
不多时,福生带着几位工匠来到御书房。工匠们见到胡亥,纷纷跪地行礼。胡亥让他们起身,指着桌上的图纸说道:“诸位师傅,朕今日找你们来,是要你们制作一种前所未有的东西——活字。”
他详细地向工匠们讲解了活字印刷术的原理和活字的制作要求,工匠们听得聚精会神,不时提出一些问题。
一位年长的木雕工匠皱着眉头说:“陛下,这每个字都单独雕刻,工程量可不小。而且要保证每个活字的大小、高低一致,难度着实不小。”
胡亥微笑着说:“朕知道此事不易,但这对我大秦的文化发展至关重要。你们尽管放手去做,有任何困难和需求,都可随时向朕禀报。材料方面,先用木材试试,若是效果不佳,再尝试其他材料。”
工匠们领命后,便开始着手准备。他们先是挑选了质地坚硬、纹理细腻的木材,将其切割成一个个大小相同的小方块。随后,工匠们聚在一起,仔细研究每个字的笔画结构,力求雕刻出最规整、美观的活字。
在雕刻过程中,工匠们遇到了不少难题。有些笔画复杂的字,雕刻起来十分困难,稍有不慎就会刻坏。而且,要保证所有活字的高度完全一致,也需要反复打磨和测量。但工匠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顽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胡亥每天都会来到工匠们的工作坊,查看活字的制作进度,与工匠们一起探讨改进的方法。在他的鼓励和指导下,工匠们的信心越来越足,制作效率也逐渐提高。
经过十几天的日夜赶工,第一批活字终于制作完成。胡亥看着摆满一桌子的活字,心中充满了成就感。这些活字虽然还略显粗糙,但已经具备了活字印刷的基本条件。
“诸位师傅,你们辛苦了!这是你们的心血,也是我大秦文化发展的希望。”胡亥激动地对工匠们说。
工匠们纷纷跪地,齐声说道:“能为陛下效力,是我等的荣幸!”
接下来,胡亥又带领工匠们开始研究排版和印刷工艺。他们制作了简单的印版,将活字按照文章内容排列在印版上,用特制的夹具固定好。然后,在活字上涂上墨汁,再将纸张覆盖在上面,用刷子轻轻刷动,使墨汁均匀地印在纸上。
第一次印刷试验开始了,胡亥和工匠们都紧张地屏住呼吸。当纸张被缓缓揭开时,虽然印出的字迹有些模糊,但大致的轮廓和内容都清晰可辨。
“成功了!”胡亥兴奋地大喊起来,工匠们也欢呼雀跃,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豪。
虽然这次印刷效果还不够完美,但胡亥知道,他们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他相信,只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活字印刷术必将在大秦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为这个古老的帝国带来一场知识和文化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