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上回,大秦成功研制出装甲车与坦克,胡亥见状,当即下令加紧生产,为征讨倭国做足准备。就在这大秦上下厉兵秣马之时,忽有快马来报,倭国派遣使者前来咸阳,欲求见大秦皇帝。
胡亥听闻,心中暗自思忖:“这倭国此时遣使前来,不知有何意图?莫不是听闻我大秦新造神兵,心生畏惧,故而前来求和?”但他面上却不动声色,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自信的笑意,道:“传朕旨意,宣倭国使者明日上殿觐见。”
第二日,咸阳宫大殿之上,香烟袅袅,气氛庄严肃穆。胡亥高坐龙椅,两旁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整齐站立。随着一声“宣倭国使者上殿”,只见两名倭国使者身着奇装异服,迈着略显拘谨的步伐走上大殿。他们先是按照倭国礼节,向胡亥行了大礼,然后起身,其中为首的使者操着一口生硬的大秦官话,说道:“吾乃倭国使者渡边一郎,今奉我国国君之命,特来拜见大秦皇帝陛下,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胡亥微微颔首,目光如炬,注视着使者,开口道:“贵国此次不远万里而来,所为何事?莫不是听闻我大秦军队日益强盛,心生惧意,特来求和?”
渡边一郎听闻,心中一惊,但脸上却依旧保持着恭敬的笑容,连忙说道:“陛下圣明,我倭国久仰大秦天威,此次前来,一是为表达我倭国对大秦的敬仰之情,愿与大秦永结友好;二是听闻陛下新造神兵利器,威力非凡,我倭国国君十分好奇,特命我等前来一探究竟。”
胡亥听闻,心中冷笑一声,心想:“这倭国使者果然狡猾,表面上说是来表达友好,实则是来探我大秦虚实。既然如此,我便让你看看我大秦的实力,也好让你回去之后,如实禀报给你家国君。”于是,胡亥说道:“既然如此,朕便让你等见识见识我大秦的装甲车与坦克。来人啊,传朕旨意,将装甲车与坦克开到演武场,让倭国使者好好看看。”
不多时,只见两辆威风凛凛的装甲车和一辆气势磅礴的坦克缓缓驶入演武场。倭国使者看到这两台钢铁巨兽,不禁面露惊讶之色。渡边一郎更是忍不住惊叹道:“果然是前所未见的神兵利器啊!如此强大的武器,恐怕天下无人能敌。”
胡亥见状,心中甚是得意,说道:“这只是我大秦军队实力的冰山一角。我大秦军队兵强马壮,粮草充足,又有如此先进的武器装备,若要征讨四方,何人能挡?”
渡边一郎听闻,心中明白,胡亥这是在向倭国示威。他连忙说道:“陛下,我倭国虽地处偏远,国力弱小,但一直对大秦心怀敬畏,从未有过冒犯之意。此次前来,真心希望能与大秦结为友好邻邦,互通有无,共同发展。”
胡亥闻言,脸色稍缓,说道:“既然如此,你且说说,你倭国能拿出什么来与我大秦互通有无?”
渡边一郎见胡亥态度有所缓和,心中一喜,连忙说道:“陛下,我倭国虽小,但也有不少特产。比如我国的丝绸,质地柔软,色彩鲜艳,在我国十分受欢迎;还有我国的瓷器,做工精细,造型优美,远销海外。若大秦与我倭国互通贸易,我倭国愿将这些特产源源不断地运往大秦,供陛下和大秦百姓享用。”
胡亥听闻,心中暗自思忖:“这倭国的丝绸和瓷器,听起来倒是不错。若能与倭国互通贸易,既能满足我大秦百姓的需求,又能增加国库收入,倒也不失为一件好事。但这倭国使者言辞闪烁,不知是否真心求和。我还需再试探试探。”
于是,胡亥说道:“你所言虽好,但朕听闻,你倭国近年来在沿海地区时常侵扰我大秦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如此行径,让朕如何相信你等是真心求和?”
渡边一郎听闻,脸色骤变,连忙说道:“陛下明鉴,这都是一些不法之徒所为,并非我国国君之意。我国国君一直致力于维护两国和平,听闻此事后,十分震怒,已下令严惩这些不法之徒,并加强对沿海地区的管理,确保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胡亥见状,心中冷笑一声,心想:“这倭国使者果然能言善辩,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不过,我也不能就这样轻易放过他。”于是,胡亥说道:“既然如此,朕给你倭国一个机会。若你倭国能在一个月内,将所有侵扰我大秦百姓的不法之徒尽数捉拿归案,并向我大秦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朕便考虑与你倭国结为友好邻邦,互通贸易。否则,休怪我大秦铁骑踏平你倭国。”
渡边一郎听闻,心中暗自叫苦。他深知,要在一个月内将所有不法之徒尽数捉拿归案,谈何容易。但他也明白,若不答应胡亥的要求,倭国必将面临大秦的征讨。权衡再三,他只好硬着头皮说道:“陛下放心,我倭国一定竭尽全力,在一个月内完成陛下交代的任务。”
胡亥见渡边一郎答应了自己的要求,心中甚是满意,说道:“好,朕就等你倭国的消息。你等先退下吧,在咸阳城好好休息,待你倭国完成任务后,再来向朕复命。”
倭国使者退下后,胡亥对身旁的丞相李斯说道:“丞相,你觉得这倭国使者所言是否可信?”
李斯沉思片刻,说道:“陛下,这倭国使者言辞虽恳切,但不可轻信。倭国向来野心勃勃,此次遣使前来,恐怕另有图谋。臣以为,陛下应在加强军事戒备的同时,密切关注倭国的动向,以防倭国趁机偷袭。”
胡亥点头道:“丞相所言极是。朕已下令让军队加紧训练,做好随时出征的准备。同时,派密探前往倭国,打探倭国的虚实。若倭国敢有不轨之心,朕定不轻饶。”
且说倭国使者回到驿馆后,渡边一郎愁眉不展。他深知,要完成胡亥交代的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他又不敢违抗国君的命令,只好与同行的使者商议对策。
经过一番商议,他们决定先派人回国,将大秦的要求禀报给国君,让国君定夺。同时,在咸阳城四处打探消息,看看能否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倭国使者一边在咸阳城四处活动,试图结交大秦的官员,了解大秦的内部情况;一边焦急地等待着国内的消息。而大秦这边,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军事准备。胡亥下令,让军队在边境地区集结,加强巡逻,随时准备应对倭国的挑衅。
一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倭国使者却始终没有等到国内的消息。胡亥得知后,心中大怒,下令将倭国使者召入宫中,当面质问。
渡边一郎来到宫中,面对胡亥的质问,他无言以对,只好伏地请罪。胡亥见状,冷笑道:“你倭国既然无法完成朕交代的任务,就休怪朕不客气了。朕即刻下令,让大秦铁骑出征,踏平你倭国。”
渡边一郎听闻,吓得脸色惨白,连忙说道:“陛下息怒,我倭国并非有意违抗陛下的命令,实在是时间紧迫,难以完成任务。还望陛下再给我倭国一些时间,我等定当竭尽全力,完成陛下交代的任务。”
胡亥沉思片刻,说道:“既然如此,朕再给你倭国半个月的时间。若半个月后,你倭国仍无法完成任务,朕定将亲自率军征讨,让你倭国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渡边一郎连忙谢恩,退下后,他心急如焚,立刻派人快马加鞭回国,催促国君尽快做出决定。
然而,此次倭国国内并未发生内乱。原来,倭国国君收到使者汇报后,与国内一众权臣商议,竟生出别样心思。他们认为大秦的火车、坦克等技术奇货可居,若能掌握,倭国便能迅速强大,即便大秦兵强马壮,也不足为惧。
于是,倭国国君回复使者,让其在咸阳等待。随后,倭国精心筹备,再次派遣使者团,带着大量珍宝,浩浩荡荡奔赴咸阳。
这一次,使者团来到咸阳宫,行礼之后,态度却与之前大相径庭。为首使者挺直腰杆,高声说道:“大秦皇帝陛下,我倭国国君知晓陛下拥有火车、坦克等神奇技术,我倭国愿以数倍于这些技术价值的珍宝相换,陛下应速速将技术传授于我倭国,如此方能彰显大国气度,保两国长久和平。若陛下拒绝,我倭国虽小,也不惧一战!”
此言一出,朝堂瞬间哗然。大臣们纷纷指责倭国使者狂妄自大,竟妄图以珍宝强换大秦机密技术,还敢出言威胁。
胡亥更是怒目圆睁,拍案而起:“大胆!你倭国屡次侵扰我大秦百姓,本就罪无可恕。如今不仅不认罪赔偿,还妄图索要我大秦核心技术,如此嚣张,真当我大秦铁骑是摆设?”
大将军蒙恬上前一步,大声道:“陛下,无需与这等狂妄之徒多费口舌,末将愿立刻率军出征,踏平倭国,让他们知道大秦的厉害!”
丞相李斯则皱眉进谏:“陛下,倭国此举虽无理至极,但此刻贸然出兵,恐会陷入长久战事,损耗国力。不如先以言辞驳斥,看其如何应对。”
胡亥强压怒火,冷声道:“你回去告诉你们国君,我大秦技术乃无数工匠心血,岂会轻易示人?你们若真心求和,速速按之前要求,严惩不法之徒,赔偿损失,再上表请罪,否则,休怪我大秦刀剑无情!”
倭国使者却毫无惧色,依旧强硬道:“陛下,我倭国国君诚意满满,带来的珍宝足以弥补一切。若陛下执意拒绝,待我倭国自行钻研出类似技术,两国关系恐再难挽回。”
朝堂之上气氛剑拔弩张,一场更大的危机似乎正在悄然逼近。胡亥究竟会如何抉择?是听从蒙恬之言,即刻出兵;还是依李斯之计,继续周旋?而倭国又会有何下一步动作?列位看官,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