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兄!”林辰苦笑着说道:“我现在回去还来得及吗?”
“额…哈哈哈…”长孙冲闻言一愣,然后哈哈大笑:“林兄,要么让长乐和你说如何?”
林辰连连摆手,“别别别…我算是怕了你们伉俪了,她来林某就更没法拒绝了!”
”林大哥这是在编排长乐吗?”紫云楼门口,长乐带着一众公主笑着看向林辰!
林辰抱拳施礼,“臣林辰见过公主殿下!”
未等林辰起身,高阳双手背在身后走到林辰面前,“林辰,你这拜见哪位公主?这一众可都是公主哦!”
林辰伸手敲了敲高阳的脑袋,“除了你之外!某都拜见!”看到高阳撅嘴,林辰接着笑道:“怎么?不服啊?要么让房俊来跟某说?”
“哎呀…”高阳红着脸看了一眼站在一旁的房遗爱,“林大哥就会取笑漱儿!不理你了!”
十二三岁的小娘,看着被父辈定下的夫君,带着娇羞、悸动和憧憬!虽说房遗爱有点木讷,但看着高阳的眼神里满含宠溺!
“这就是林辰?这么年轻吗?”
“怎么和印象里的不一样?”
“这个年纪就能写出那么精品的诗词?难道那个传言……”
“嘘…别瞎说…你没看到几位公主都对他礼遇有加吗?找死呐?”
……
草坪上人群中的窃窃私语,林辰充耳不闻!
到时年纪稍长的萧锐站出来,高声说道,“诸位静一静,一年一度的芙蓉园诗会已然开始,诸位与其在这里无端猜测,不如冥思静想,作出好的诗词!
午后孔祭酒和虞院正会带着国子监弘文馆的各位大儒前来,所以大家的时间并不宽裕,抓紧时间吧!
若是已经有了腹稿的才子,紫云楼前方的桌子上,笔墨纸砚已经准备完毕,你们可以直接挥笔!
请各位放心,每个人的手稿在被评判过后,肯定还会归还到各位手中!若是有人愿意收藏,你也愿意割爱,到时由孔祭酒颜教授会帮忙议价!保证不会让你的作品埋没!
好了,各位!开始吧!”
萧锐说完,走到林辰面前,抱了抱拳笑道:“林兄,久仰大名,一直缘锵一面,今日算是了了夙愿了!”
如今的萧瑀是大唐宰相,尚书右仆射,作为萧瑀的长子,萧锐一直都是沉稳睿智,儒雅谦和的翩翩才子!在长安城也是名声赫赫的!而且善书法,一手隶书写的更是出神入化!
贞观五年尚襄城公主李惠,拜驸马都尉!而且萧锐还有一个很着名的姑妈,前隋萧皇后!自贞观四年东突厥灭国后,萧皇后回长安一直住在朱雀广场南面的兴道坊!
程处默站在林辰身边,对着林辰轻声介绍道,“萧锐,襄城公主的驸马,尚书右仆射宋国公萧瑀家的长子!贞观五年芙蓉园首届诗会第二名!”
林辰闻言抱拳笑道:“萧兄!初进京城,未曾谋面,萧兄勿怪!不过萧兄的大名林某可是早有耳闻!”
萧锐走上前,拍了拍林辰的肩膀,笑道:“一直听长孙说林兄是个不及弱冠的年轻人,某自不信!今日一见,果然,闻名不如见面!诗名满京城的林辰竟然是个翩翩俊郎君!也难怪近日平康坊那些个小郎都在翘首以盼呢!”
拉住林辰的胳膊,萧锐接着邀请道:“走,我们楼内坐下说话,这会子诗会刚刚开始,还有时间,等午后大儒们来了,连说话的时间都没有了!
自上次在国子监见过林兄的墨宝后,宣毅(萧锐的字)可是崇拜的紧呐!知道林兄最近忙,一直不敢前去打扰,对了林兄,你那酒坊最近咋样了?有没有正式运营?”
林辰看了一眼长孙冲,见长孙冲点头,于是笑道:“小打小闹而已,劳萧兄关注,最近刚刚出酒!估计再有十天半月就可以上市了!等酒楼开业,一定请萧兄前来品尝!”
萧锐闻言笑道,“那感情好!近几日府里大人带回两三斤陛下御赐的精盐,听说也是出自林兄的手笔!还有刚刚在东市上出现的碳炉,林兄高才!萧某佩服!
一直觉得读书只是为了育人,却不曾想林兄已然做到了为生民立命!看来林兄的贞观四句不是嘴上说说而已,一直都在践行呐!”
此话一出,刚刚进入楼内的人全都是浑身一震,都用不可思议的眼神看向林辰!
在座年轻一辈都知道贞观四句出自林辰,都在感叹着林辰才华之横溢,思想境界之高,但从未曾想过这这四句落到实处将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景象,此时听到萧锐之言,猛然回想,是啊,林辰不是一直都在努力做着这些看似小事,却真真正正能改变民生的大事?这岂不就是为万世开太平?
“萧兄谬赞了!”林辰对着萧锐抱拳回道:“林某只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罢了,可真没想过这些!萧兄如此夸奖让林辰汗颜呐!”
萧锐伸手托住林辰的手臂,“某知道林兄不在乎这些虚名,但这世道不是每个人都有林兄这魄力的,可以振兴家族的买卖,毫不在意的就献给了朝廷,纵然林兄有这样那样的顾虑,但这等为国为民的境界可不是一般人能有!”
襄城公主走上前,把手里的茶碗递给林辰,对着萧锐笑道:“夫君这是准备就这么和林郎君互相吹捧吗?今儿个可是长乐妹妹的诗会,你们要是相惜可不可以以后约个时间再促膝长谈?可别破坏了诗会!
长乐妹妹今日把林郎君请来,可是为了让林郎君作两首精品诗词的,你这占着郎君,让林郎君如何有空构思写作?”
萧锐闻言笑道:“抱歉,林兄,光顾着高兴了,把这一茬给忘了!今儿个还等着欣赏林兄的大作呢!”
林辰笑了笑:“无妨,只是不知道今日这诗会有没有命题?这外面一眼看去就不止五百人,若是随便写,那光是阅卷评比就是个浩大的工程!”
长孙冲闻言笑道:“都是凑热闹的,真正能入眼的不会超过十篇!这几年大唐趋于稳定,读书也就不再是奢望,陛下也想着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所以这诗会虽说也不见得能出什么惊艳的作品,但至少能促进百姓向学!不然也不会让前三名直接进秘书省了!不外乎是为了调动学子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