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顿火锅一直吃到半夜。
直到快子时的时候,朱棣才意犹未尽的抱着老朱给的小箱子,出了凉国公府的大门。
走出大门的那一刻,他不由回头又看了一眼把他一路送出门的二哥、三哥。
“老四,好好做这个皇帝,莫要辜负了老爹的期望,也莫要让九泉之下的大哥失望。”朱樉高声喊了一嗓子。
“老四,之后哥哥我去天竺就藩,你可要多给一些支援。”这是晋王朱?的提醒。
朱棣因为喝了酒,显得有些醉醺醺的,闻言很是郑重的先朝朱樉行了一礼。
“二哥放心,我必定不会让老爹、大哥、还有你们失望。”
他说完这句话,又转向朱?:“三哥也放心,只要是我能给的,无论三哥想要什么,我保证给到位……。”
等他回到皇城自己的住处,外面子夜的打更声已经敲响。
不过此刻他却是没有一丝一毫的睡意,注意力全部都放在了手中的小箱子上。
他郑重其事的把小箱子打开,一眼就看到了其内一摞摞极其熟悉的小册子。
他对这些小册子印象极其深刻,小时候和大臣们奏对,或者是独自思考一些问题的时候,老朱怀里总是会揣着这样一个小册子,有事没事的时候就会掏出来看上两眼。
当年他还有二哥、三哥都曾经问过老朱这是什么,老朱每次都哈哈一笑,笑着说这是他留给大哥的礼物,让他们莫要打这些东西的主意。
但现在这些陈旧的小册子却是全都到了他的手里。
他当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回来了,怎么还不睡啊?”
寝宫之内听到了外面动静的徐仪华披着外衣,亲自掌着灯走了出来。
她出来的时候,正好看到朱棣正抱着手中的一个小箱子在发呆。
“哦……!”
听到自家王妃的提醒,朱棣这才回过神来,解释道:“王妃,今日我因为科举上的事情,去凉国公府见了爹,这个小箱子就是老爹给我的,他说这里面有我想要的答案,让我回来看看。”
“我想要先把这些东西看完了再睡。”
“那也不急于一时吧!”
“明天起了再看不一样吗?”
徐仪华看屋子里有些昏暗,便替他把旁边的油灯挑了挑,这样显得更亮一点。
“不!”
“不看完这些东西,咱今晚睡不着的!”
朱棣抚摸着这些小册子,特别是最上面的一些,一看就很有些年头了。
“那我陪你!”
徐仪华没有再劝,而是坐到了朱棣对面。
她想了想又叫来了一个门外的太监,让他往屋里加了一个放着木炭的暖炉。
朱棣看着体贴又温柔的王妃,不由的便又想起了之前二哥和他说的那个隐密。
他和徐仪华其实在订婚之前并没有见过面。
如果真要算起来的话,那一次自己被老朱吊在树上挨打应该便是他们第一次见面了。
一想到当时的情况,朱棣即便已经快四十的人了,依然忍不住老脸一红。
不过他脸本来就有些黑,此刻又是半夜,这才没有被对面的徐仪华发现异常。
甩了甩脑袋,把心中这些杂七杂八的想法剔除掉,朱棣开始脸色郑重的看起了箱子内第一本小册子。
“洪武初年,对咱来说最头痛的事情便是中书省左丞相的人选。”
“咱属意两个人,一个是李善长,一个是刘伯温,但这两人却都有问题。”
“李善长其人,有功时自傲,有权时善妒,其做事儿最卖力时是出卖咱,又被咱不计前嫌请回来的时候。”
“如今咱已经封他为功劳第一文臣,若是再让他做左丞相,咱担心其会本性暴露,做事不知收敛。”
“而刘伯温虽能审时度势,但其乃是江南文臣推举出来的代表,如今咱大明从地方到朝廷七成的官员皆出自江南,而江南出身的官员又最喜结党,再让他做丞相,咱担心其未来会尾大不掉……。”
“最终咱妹子给咱出了个主意,让徐达做左丞相,李善长为右丞相,刘伯温为御史大夫,如此三人互相制衡……!”
朱棣看着老朱开篇写着的关于洪武初年朝堂的政治局面,以及老朱当时的处理办法,眼中不由就露出了沉思之色。
大明刚建国的时候他还太小,根本就察觉不到朝堂上的暗流涌动,但现在看起来,依然觉得惊心动魄。
毕竟那个时候老朱面对的是满朝志得意满,祈求封公封侯的武勋悍臣,心思莫名的前朝官吏,各地依然没有消停的割据势力,草原北元的虎视眈眈,以及一个满目疮痍,急需修生养息的庞大帝国。
朱棣觉得若是把他放在老朱那个位置,他抓破脑袋恐怕也平衡不好这些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但他老爹做到了,而且做的相当的好。
好到他几乎就没有感受到危险,每天无忧无虑的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时光。
渐渐地朱棣便沉浸在了老朱记载的朝廷政治博弈之中,整个房间中除了他不时翻书的声音,彻底安静了下来。
而很快,他就看到了一件与科举有关的记载。
“洪武三年,在宋濂等人的请求下,咱终于进行了第一次科举取士,结果选上来的进士让咱大吃一惊,这些人有将近七成都是江南人,咱暗中调查,发现即便剩下的那些人,也都和江南的儒家书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咱意识到了一个问题,若是朝廷选拔官员的制度定制为科举制,那未来天下所有官员都将出身江南,或者是江南那些书院大儒的弟子,这对大明来说是一件极其可怕的事情。”
“咱倒是不害怕,但未来若是标儿做了皇帝,定然要被满朝江南系文官所制,所以,经过咱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暂停科举。”
“咱要给那些普通百姓家的子弟成长的机会,尤其是帮咱打天下的军户子弟,至少十五年,咱不能再进行科举取士,不但如此,咱还要多多从吏员中挑选有才干的人才顶替原先那些江南系文官。”
“咱要用十五到二十年时间,把如今官场从前元官场带过来贪污成风的风气彻底扭转过来,如此等二十年后,第一批洪武年之后出生的,真正意义上的大明读书人能够参加科举时,咱再进行科举取士,便能录取到真正心向我大明的文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