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权紧攥着齐王的信件,脸上的肌肉不自觉紧绷,牙关轻咬,眼神中满是忧虑。这朝廷赋税政策一旦变动,大宁多年的心血怕是要付之东流。眼下大宁百废待兴,与建州女真的合作才刚有起色,额外的赋税压力,无疑是雪上加霜。他在书房中来回踱步,每一步都踏得极重,仿佛要把心中的忧虑都踩进地板里。
“来人,速速把林公请来!”朱权猛地停下脚步,对着门外候着的侍卫厉声吩咐道,声音里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急切。
不多时,林公匆匆赶来,神色关切:“王爷,唤老夫前来,可是出了大事?”
朱权将信件递给他,语气沉重:“林公,你看看这封信。朝廷赋税政策恐有大调整,且听闻会更加严苛,这对大宁而言,是生死存亡的关头。”
林公接过信,迅速浏览一遍,随后陷入沉思。片刻后,他缓缓说道:“王爷,朝廷赋税加重,大宁的军屯和商业必将遭受重创。军屯是大宁边防的根基,赋税过重,百姓难以承受,军心民心恐将不稳;商业方面,商户利润被压缩,积极性受挫,物价也可能随之失控。如今科举稳定,大宁正盼着借此培养和留住人才,可赋税重压之下,百姓生计艰难,恐无心向学,这对大宁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啊。”
这时,书房门被轻轻推开,沈书瑶走了进来。她身姿挺拔,步伐间带着利落劲儿,虽是女子,却有着不让须眉的英气。作为朱权的侧妃,她平日里就对大宁事务格外上心,听闻赋税之事,赶忙前来。
朱权抬眼看向沈书瑶,眉头微蹙,说道:“书瑶,你来得正好,这朝廷赋税之事,实在棘手,本王思来想去,觉得这背后定是陛下在试探我们藩王的态度。”
沈书瑶微微欠身,目光专注地看着朱权,认真倾听他的话语,待朱权说完,她轻轻点头,眼中满是认同,温和地回应道:“王爷所言极是,从这些方面确实能看出朝廷的深意,足见王爷对局势的洞察敏锐。陛下近年来对藩王管控愈发严格,此次赋税变动,想必是有多重考量。”
朱权微微点头,眼神中透露出深思熟虑后的坚定:“林公所言极是,书瑶所言也在理。本王认为,这赋税调整背后,定有更深层的政治意图。陛下近年来对藩王管控愈发严格,此次赋税变动,或许是对我们的一次试探。蓝玉案刚过,朝廷局势微妙,我们行事必须万分谨慎。但本王绝不会坐以待毙,大宁的百姓和基业,本王定要护好。”蓝玉案不仅让朝廷上下人心惶惶,也使得朱元璋对军权把控更为严格,藩王手中的军事力量也被纳入重点监管范围,这赋税调整说不定也是加强管控的一环,朱权心里暗自揣测,但他的眼神中没有丝毫畏惧,反而闪烁着破局的决心。
林公捋了捋胡须,眼中满是赞赏:“王爷高见。如今之计,我们一方面要摸清朝廷赋税调整的具体细则,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需提前谋划应对之策。在军屯上,可进一步优化土地分配,提高生产效率,以增加产出应对赋税;商业方面,鼓励商户拓展新的贸易路线,降低成本,同时,加强对市场的监管,防止物价失控。对于因赋税而可能中断学业的学子,王爷或许可出手相助,一来能为大宁留住人才,二来也能赢得民心。”
沈书瑶接着说道:“王爷,我在城中了解情况时,想到一些或许能助力军屯和商业的法子,不知当讲不当讲。像军屯方面,听闻农户们有特殊耕种技巧,或许能一试;商业上,我有些朋友熟悉商路,也许能开拓新路径,为大宁谋求出路 ,不知王爷觉得如何?”
朱权沉思片刻,目光坚定:“林公所言有理,书瑶这想法也不错。只是,要摸清朝廷赋税调整的具体细则,谈何容易?朝廷向来行事谨慎,这消息恐怕还在酝酿之中,一时难以获取确切内容。但本王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定能找到突破口。”
林公微微一笑,说道:“王爷,此事虽难,但并非毫无办法。老夫听闻,朝中户部尚书的一位远房亲戚在大宁经商,或许可通过他打探一二。”
朱权眼中闪过一丝希望,随即又黯淡下来:“这等机密之事,那商人即便知晓,又怎会轻易透露?”但他很快又振作起来,“不过,只要有一线可能,我们就不能放弃。林公,此事就拜托你了,务必小心行事。”
林公胸有成竹地说:“王爷放心,老夫与那李掌柜曾有过一面之缘,知晓他近期在生意上遇到了些麻烦。我们先帮他解决难题,他想必会投桃报李。”
朱权点头同意:“那就有劳林公去办此事。务必小心行事,切不可让朝廷察觉我们在打探消息。如今蓝玉案余波未平,朝廷内人人自危,稍有不慎,我们便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但我们为了大宁,哪怕前路荆棘密布,也绝不能退缩。”
林公领命而去。朱权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心中虽依旧忐忑不安,但眼神中却多了几分坚毅。他深知,这只是应对朝廷赋税调整的第一步,后续还有诸多艰难险阻等待着他,但他已做好了迎接一切挑战的准备。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京城,一场关乎大宁命运的朝会正在奉天殿举行。**朱元璋高坐在奉天殿的龙椅之上,目光冷峻地扫视着殿下的群臣。此时正值洪武二十六年,历经多年的南征北战与治国理政,朱元璋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沧桑,眼神中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与决绝。蓝玉案后,朝堂之上人心惶惶,官员们行事愈发小心翼翼,生怕触怒龙颜被牵连其中,整个朝廷的权力结构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一些原本依附蓝玉的势力被清洗,新的权力格局正在形成,而朱元璋也借此机会进一步加强了对朝堂的掌控。
“诸位爱卿,如今国家初定,边疆虽安,但各项开支仍十分庞大。朕思来想去,决定对藩王封地的赋税政策进行调整,以充实国库。你们对此有何看法?”朱元璋的声音低沉却有力,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其中隐隐带着对国家长远发展的考量。他深知,藩王势力若不加以制衡,日后恐成大患,而赋税调整不仅能充实国库,还能借此试探藩王的态度,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基础。但他也并非不关心民生,只是在权衡利弊后,认为此举利大于弊。
户部尚书赵勉,神色凝重,趋前一步:“陛下圣明。藩王封地近年来发展迅速,适当增加赋税,既能充实国库,也能让藩王们明白,他们的富贵皆源于朝廷。只是,此事还需谨慎行事,以免引起藩王们的不满。蓝玉案才过,藩王们本就人心惶惶,赋税调整一事,还望陛下三思而后行。”赵勉自蓝玉案后,行事愈发谨慎,深知朝廷局势复杂,此次赋税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提出建议时,既考虑到增加财政收入的迫切需求,又担忧藩王的反弹,他背后代表着一批务实派官员,期望在稳定政局的前提下推动改革,同时也害怕因改革引发新的动荡而被波及。
“哼,朕的旨意,他们敢不满?”朱元璋冷哼一声,眼中闪过一丝威严,“朕对藩王已是格外宽厚,如今不过是让他们尽些本分。若有人敢违抗,朕绝不姑息!蓝玉的下场,便是他们的前车之鉴。”朱元璋借蓝玉案树立权威,对藩王势力的警惕从未减少,此次赋税调整,也是他进一步削弱藩王潜在威胁、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
礼部尚书刘仲质,一脸忧虑,拱手进言:“陛下,臣以为,赋税调整一事,可先在部分藩王封地试点,观察效果后再全面推行。这样既能避免引起太大的动荡,也能根据试点情况对政策进行优化。当前朝廷局势不稳,官员们还未从蓝玉案的阴影中走出,平稳过渡才是上策。”刘仲质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浸润,秉持以和为贵、循序渐进的理政理念,在朝中,他的观点常体现着那些重视稳定与秩序的官员立场,蓝玉案后,他更明白稳定朝堂的重要性,希望通过平稳过渡的方式实现朝廷政策的调整,避免因操之过急引发混乱,危及自身家族在朝中的地位和利益。
吏部尚书李邦彦此时也站出来说道:“陛下,赋税调整关乎民生与藩王稳定,在推行时,不妨考虑各地实情。大宁地处北疆,战略位置关键,但其经济依赖军屯与边境贸易,赋税过重,恐影响边防稳固。臣听闻,大宁去年因旱灾,粮食产量已然减少,若赋税大幅增加,百姓怕是难以承受,届时不仅民生艰难,边防士兵的补给也会受到影响,还望陛下斟酌。”李邦彦在朝中主管官员任免,对各地情况较为了解,他此番发言,既考虑到大宁的实际情况,也担忧赋税过重引发的连锁反应会影响朝廷对边疆的掌控,同时也想借此机会展示自己对国家全局的把控能力,提升在朝堂中的话语权。
刑部尚书周新也上前一步,忧心忡忡地说:“陛下,赋税调整若引发藩王不满,他们暗中串联,后果不堪设想。蓝玉案才过,朝廷根基未稳,此时更应谨慎行事。臣建议,在试点前,可先派遣密探前往各藩王封地,探清他们的态度和动向,再做定夺。”周新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以善于断案和洞察局势着称,他的担忧代表了一部分对朝廷局势有着深刻认识的官员的想法。
朱元璋微微点头,目光中透露出沉思:“诸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大宁与齐王封地情况特殊,确实需要慎重考虑。但国库空虚,赋税调整又迫在眉睫。朕意,先派密探前往大宁与齐王封地,了解民情与藩王动向。同时,让户部与工部协同核算,若在这两地试点,赋税调整到何种程度既能充实国库,又不致引发民变与藩王反抗。三日后,再议此事。”朱元璋心思缜密,深知此事关乎重大,虽有决心加强对藩王的控制,但也明白不可操之过急,需权衡各方利弊,确保万无一失。
三日后,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密探回报,齐王为人谨慎,虽对赋税调整有所担忧,但不敢有违抗之意;大宁百姓因赋税之事人心惶惶,朱权表面平静,却在暗中联络各方,似有应对之举。户部与工部呈上核算结果,详细分析了在大宁与齐王封地不同赋税调整方案下的财政收入与民生影响。经过一番激烈讨论,朱元璋最终决定:“就先从齐王和宁王的封地开始试点。这二人,一个向来谨慎,一个在大宁经营多年,颇具影响力,若他们能率先接受赋税调整,其他藩王想必也不敢有异议。大宁地处北疆,战略位置重要,加强对大宁赋税的管控,有助于增强边疆防御力量,稳固国家的北部防线。但赋税增加幅度需循序渐进,密切关注民生与藩王反应,若有异常,立即调整策略。”
众大臣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朱元璋的目光望向窗外,心中盘算着如何通过赋税调整,进一步加强对藩王的控制,巩固大明江山的统治。
大宁这边,林公按照计划找到了李掌柜。
“林公,您说的这事,可是朝廷机密,我一介商人,怎敢随意打听?万一被朝廷知晓,那可是杀头的大罪啊!蓝玉案的惨状,我可不想经历。”李掌柜面露难色,连连摆手。
林公微笑着说:“李掌柜,大宁如今面临困境,若能提前知晓赋税调整细则,对大家都有好处。您在大宁经商多年,想必也不希望大宁衰败。听闻您运输受阻,我与关卡官员有些交情,或能帮忙。”
李掌柜眼睛一亮,随即又犹豫道:“林公,您的好意我心领了。只是这朝廷机密……”
林公趁热打铁:“李掌柜放心,绝不会牵连您。”
李掌柜思索良久,终于下定决心:“好吧,林公,我也是偶然听亲戚提起,此次朝廷赋税调整,主要针对藩王封地的军屯和商业。军屯赋税预计增加两成,商业税根据不同行业调整,一些利润较高的行业,税率可能提高一倍。”
林公心中一惊,但表面上仍保持镇定:“多谢李掌柜告知。您放心,您的恩情,大宁上下不会忘记。关于货物运输的事情,我会尽快帮您解决。”
林公告辞后,立刻赶回王府,将打探到的消息告诉了朱权。
朱权听完,脸色变得十分难看:“两成的军屯赋税,一倍的商业税,这对大宁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看来,陛下这次是真的要对藩王下手了。蓝玉案后,我们藩王的处境愈发艰难,此次赋税调整,恐怕只是个开始。但本王绝不会任由朝廷摆布,大宁定能挺过这一关。”
沈书瑶在一旁坚定地说道:“王爷的决策深谋远虑,定能带领大宁度过此次难关。我定会全力以赴,联络各方,协助王爷落实这些应对之策。”说完,她便迅速行动起来,开始联络各方人士,践行自己的承诺。
林公安慰道:“王爷,事已至此,我们只能想办法应对。以大宁如今的实力,虽有困难,但也并非无法承受。只要我们合理规划,定能度过难关。听闻朝廷与东南亚贸易频繁,大宁商业或许能另辟蹊径,王爷不妨派人探寻商机;同时,对于那些因赋税而面临学业困境的学子,可设立专项资助,为大宁培养后备人才。”
朱权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林公说得对,书瑶也快去安排。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主动出击。立刻召集军屯和商业的负责人,本王要与他们商讨应对之策。同时,派人去打听朝廷与东南亚贸易的具体情况,看看大宁如何能参与其中。本王要让大宁在这困境中闯出一条生路。”
很快,军屯指挥使和几位大商户代表被召集到王府。大宁地处北疆,气候干旱少雨,土地多为沙质土壤,冬季漫长且寒冷,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限制。在人口结构方面,除了汉族百姓,还有不少少数民族聚居,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来源各有不同。而大宁的经济基础主要依赖军屯和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贸易,商业规模相对较小,且多集中在少数几个城镇。
“诸位,想必你们也听说了朝廷赋税调整的消息。此次赋税大幅增加,对我们大宁的军屯和商业都是巨大的挑战。但本王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大家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出来。如今朝廷局势受蓝玉案影响,对我们愈发不利,我们更要团结一心。”朱权目光坚定地看着众人,眼神中透露出破釜沉舟的决心。
军屯指挥使皱着眉头说:“王爷,军屯赋税增加两成,这意味着百姓们要多交不少粮食。咱们大宁此地,气候干旱,土地贫瘠,要增加产出实在太难。而且,开垦新荒地谈何容易,冬季又长,一年到头能种的时间没多少,百姓们怕是有心无力啊。蓝玉案后,军中人心也有些浮动,这赋税压力一来,恐怕更难稳定。再者,如今朝廷对蒙古防御吃紧,军屯的壮丁们时常要抽调去充实边防,这耕种的人手就更少了,赋税却还增加,实在艰难。”
一位商户代表也忧心忡忡地说:“王爷,商业税提高一倍,我们商户的利润将大幅减少。大宁本就地处偏远,往来客商不多,生意本就难做,这下很多小商户可能会因此倒闭,这对大宁的商业发展极为不利。如今朝廷与东南亚国家有往来,可这赋税一高,我们连参与贸易的资本都快没了。”
朱权沉思片刻,说道:“关于军屯,我们可以引进耐旱耐寒的作物品种,像莜麦、胡麻这些,更适合大宁的气候和土壤。组织有经验的农户,指导大家改进种植方法,合理灌溉,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设立奖励制度,对产出高的农户给予奖励,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至于商业,我们可以鼓励商户联合起来,共同采购货物,降低成本。此外,本王打算派人去探寻与东南亚贸易的机会,拓展商业渠道。听闻朝廷与东南亚往来频繁,大宁不能错失良机。同时,本王决定设立专项资助,帮助那些因赋税而面临学业困境的学子,为大宁培养人才。本王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大宁定能化险为夷。”
林公补充道:“还有,我们可以在大宁城内设立专门的市场监管机构,防止商户恶意抬高物价。对于那些因赋税增加而面临困境的小商户,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王爷,咱们也可借此机会,培养本地人才,为大宁长远发展考虑,正好顺应科举大势。另外,近日听闻有东南亚学子来京城求学,大宁也可与之交流,吸引人才。”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朱权看着众人,心中涌起一股暖意:“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大宁就一定能度过这次难关。大家回去后,立刻按照我们商讨的办法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