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听闻戴全所言,永昭帝坐在椅子上随即悠悠开口问道:
“戴全,你觉得忠顺王此刻宴请这些人目的何在?”
永昭帝猛地抬眸,目光如利刃般射向戴全,声音陡然拔高,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威严与冷厉 。
戴全心中一凛,忙垂首敛目,小心翼翼斟酌着词句,生怕说错了一个字:
“陛下圣明,此中内情奴才不敢妄加揣测,不过奴才觉得………”
“怕是和之前南宫那边脱不了干系。”
戴全忙不迭地垂首敛目,把心一横,硬着头皮回话道。
他咽了口唾沫,小心翼翼继续说道:“早在半个月之前,成国公和赵国公便联袂前往慈宁宫问安太后。”
“之后外界便有传闻流出……说起太后言谈间隐隐透出望陛下能宽待太上皇之意。”
“言及二位陛下乃手足兄弟,毕竟血浓于水,陛下当多念及亲情。”
听到戴全所言,永昭帝至始至终都端坐如松,十分平静。
只是眼底原有的失望之色悄然褪去,他淡淡地说道:
“朕念及他们其中不少人祖上也是曾随先帝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故而一直隐忍不发。”
“对他们的些许逾矩之举,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盼他们能收敛心思,一心为国效力。”
“原以为没了背后撑腰之人,这群家伙就会老实一些。”
“没想到朕小瞧了他们了,到底皆是投机取巧之辈,贼心不死,难堪大用!”
当年在崇熙帝兵败被俘后的消息传来后,朝野瞬间一片哗然,大夏自从开国以来何曾听闻过这等事情,一时京师震恐。
鞑靼兵更是一路挟着崇熙帝从大同出发,途经朔州等地直插雁门关。
沿途杀掠吏民无数,进而抵达太原周边,参将董蹇、杨德昭战死。
而崇熙所立的太子陈标不过垂髫之年,稚气未脱,并不足以担当监国重任。
满朝文武皆惊慌失色,市井坊间亦是人心惶惶。
甚至朝中有人提出当南下迁都暂避锋芒,以图后举。
后宫姜太后更是忧心如焚,为了稳定当时的京师局势,在内阁的调度主持下,朝中诸臣选择拥立崇熙帝同母弟睿王陈嗣循为帝,即永昭帝。
在此危急关头,永昭帝临危受命,先是果断下令抄斩宦官曹顺瑾全家,重挫内部混乱气焰,以平定民心。
随后在当时的兵部侍郎陆宗翰、镇国公府后军都督牛继宗等主战派的支持下,永昭帝严词拒绝了南迁。
并且遥尊崇熙帝陈嗣徕为太上皇,断绝了鞑靼部想要以此威胁朝廷的念头。
他派出京师仅剩的猛将勇士,积极征调各地武器、装备和物资,据城固守待援。
最终以火炮与步兵协同战术一举击退了骄横跋扈的鞑靼骑兵,解京师之困,挫败了其南侵企图。
之后永昭帝更是调集河南、山西、山东等地诸卫精锐步、骑兵组成六军,浩浩荡荡向逃窜的鞑靼残部发起反攻。
大军一路势如破竹,先后经过居庸关、宣府镇,最终抵达兴和,斩获无数,逼得鞑靼退兵而走。
永昭二年,鞑靼眼见南下无望,鞑靼可汗便派人上书请罪,恳求大夏重开贡市,并有意送还崇熙帝。
在朝中多位老臣的强烈要求下,永昭帝才勉强同意并派人接回了崇熙帝,回来后却将其软禁于南宫之内。
永昭帝经此一役,稳稳坐上了皇位,此后十余载间,他更是夙兴夜寐、兢兢业业。
在内阁诸臣心中威望日隆,满朝上下无不对他的勤勉与治世之才称赞有加。
然而有一事却始终如鲠在喉,成为了永昭帝的心头大患,那便是关乎社稷传承的子嗣继承人选。
永昭帝继位后不久便在数位亲信臣子的鼎力支持下,便下了一道旨意:
废黜了陈标原有的储君之位,改封其为济王,随后又敕封自己唯一的儿子陈柏为太子。
此举在朝堂之上虽有些争端,但并未掀起什么惊涛骇浪。
毕竟新帝登基另立储君也在情理之中,可不曾想陈柏命短,没多久便撒手人寰,这就让某些人嗅着一些气息了。
近些年来,朝中针对立储一事已然是暗流涌动,各方势力逐渐开始粉墨登场。
尤其是以大学士元弘和都御史安重海为首的清流一派,早在三年前便和永昭帝提过此事,希望永昭帝早立太子以固国本。
永昭帝却对此提议不以为然,便将那封奏疏撇弃一旁。
彼时他觉得立储之事尚有充裕时间权衡斟酌,未将其视为燃眉之急。
可他万万没有料到,此事并未就此平息,在朝中反倒似野火燎原愈演愈烈。
这些年永昭帝虽也纳了不少年轻貌美的妃嫔进宫,期盼能开枝散叶,瓜瓞绵延。
但这些妃嫔或是久无所出,或是偶有身孕,却也未能保住龙种,皆以小产告终,此等情形令他感到颇有些头疼。
就连他的亲信礼部尚书王融也曾私下忧心忡忡建言道。
如若陛下不愿意重立陈标为太子,不妨可在宗族内尽早挑选贤能后辈子弟。
将其先行册立为储君以堵悠悠众口,待日后皇后有所出再做决断。
永昭帝清楚的知道,在朝会上书的那几名御史看似一个个言辞凿凿,一副心忧国事的模样。
实则不过是被派来投石问路的,背后其实有着勋贵集团在暗自推动。
他的眼眸子深处隐约闪过一丝杀机。
自己只要稍有示弱,但凡表现出一丁点的妥协,这群家伙就会如同饿狼扑食般一拥而上。
要不是他以雷霆手段强行将这些流言蜚语给镇压下去,只怕局势会更加错综复杂。
“哼!”
永昭帝轻哼一声,眼中满是不屑与讥讽之色道:
“朕推行仁政,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一心只为江山社稷、天下百姓。”
“如今在某些人眼里,反倒成了软弱可欺的把柄,妄图借此拿捏朕,真是痴心妄想!”
他不是不清楚手下人的心思,好就好在他早有防备。
京军遭受重创后,在军队上他并没有重建和继续任用原本掌管三大营的将领。
而是针对其调兵效率低下、兵将不相熟等问题,难以应对突发状况,强行推行了团营制改革。
随后永昭帝不顾崇熙一脉众多武勋反对,在各地选拔精兵十二万建立京师十二团营。
并分别调派年轻一代亲信将领担任团营游击,戍守京师的安全。
同时加强对戍军的监督和管理,每年派遣督察院文臣督管宣府、大同、蓟州三地军屯复垦,核查军营人数,防止边防官吏吃空饷。
而原本分管在京及在外的都司、卫所军队的五军都督府则几乎成了旧武勋们养老闲置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