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五年五月初五,端阳佳节。
紫宸殿外彩旗招展,鼓乐喧天。都灵儿身着绛红色鸾凤朝服,头戴七凤金冠,在女官搀扶下缓步走向大殿。今日是她的太子侧妃册封大典,皇帝特许按正妃规格操办,可谓荣宠至极。
\"娘娘小心台阶。\"青萍小声提醒。
都灵儿微微颔首,眼角余光扫过两侧文武百官。她看到父亲昔日的同僚程御史投来善意的目光,也看到以户部尚书刘大人为首的一干大臣面色阴沉。更远处,柳如眉一袭鹅黄宫装,笑得甜美,眼中却闪烁着毒蛇般的冷光。
殿内,皇帝高坐龙椅,萧景煜立于一侧。都灵儿行至御前,三跪九叩,听宣册封诏书。当\"都氏温良贤淑,才德兼备\"等赞语响彻大殿时,她眼眶微热。父亲若在天有灵,当欣慰女儿终于洗刷了都家耻辱。
\"儿臣谢父皇恩典。\"都灵儿声音清越,礼仪完美无缺。
皇帝满意点头,正要赐宴,忽听殿外一阵骚动。一名太监慌慌张张跑进来:\"陛下!坤宁宫来人报,皇后娘娘突然昏厥,口吐鲜血!\"
满殿哗然。皇帝霍然起身:\"怎么回事?皇后今晨不是已经大好了吗?\"
\"奴...奴婢不知。\"太监伏地颤抖,\"太医说,说像是中毒...\"
都灵儿心头一紧。三日前皇后确实已能下床行走,她还亲自为皇后诊过脉,确认无碍。怎会突然中毒?
\"陛下!\"刘尚书突然出列,\"臣听闻民间有巫蛊之术,可使人忽病忽愈。皇后娘娘病情反复,恐有蹊跷!\"
萧景煜眼神一厉:\"刘大人此言何意?\"
刘尚书不答,却有一名坤宁宫宫女冲入殿中,扑跪在地:\"陛下!奴婢在皇后娘娘枕下发现此物!\"她高举一个小布偶,上面扎满银针,贴着皇后生辰八字。
都灵儿瞳孔骤缩——那布偶针法竟与她用来为皇后针灸的银针手法一模一样!
\"都侧妃!\"柳如眉突然尖叫,\"这不是你常用的针法吗?\"
殿内瞬间死寂,所有目光如利箭射向都灵儿。她感到一阵眩晕,这陷阱布置得如此精妙,竟连她行医的习惯都算计在内。
皇帝面色阴沉如水:\"都氏,你有何话说?\"
都灵儿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陛下明鉴,灵儿若要害皇后娘娘,当初何必冒险相救?\"
\"或许正是为了取得信任!\"刘尚书厉声道,\"都明远当年勾结外敌,其女入宫为婢,步步为营,所图非小啊!\"
\"刘大人!\"萧景煜怒喝,\"无凭无据,休得血口喷人!\"
都灵儿突然跪下:\"陛下,请容灵儿查看皇后娘娘症状。若真是中毒,灵儿或可救治。\"
皇帝沉吟片刻,点头应允。一行人匆匆赶往坤宁宫。皇后面色青紫,呼吸微弱,确实像中毒之兆。都灵儿诊脉后,眉头紧锁:\"不是寻常毒物,像是南疆蛊毒。\"
\"你怎会知道南疆蛊毒?\"柳如眉尖声质问。
都灵儿不慌不忙:\"家父曾任岭南巡抚,收集过当地医书,灵儿自幼翻阅。\"她从荷包取出一枚药丸,\"这是解毒丹,可暂缓毒性。\"
刘尚书立刻阻拦:\"陛下!岂能让她再接触皇后娘娘?\"
皇帝犹豫间,萧景煜突然道:\"父皇,儿臣愿以性命担保都侧妃清白。若皇后有闪失,儿臣愿同罪!\"
都灵儿心头一震,望向太子坚毅的侧脸,胸中涌起一股暖流。
皇帝终于点头。都灵儿将药丸化水喂皇后服下,又施以针灸。不多时,皇后呼吸渐稳,面色也恢复了些许血色。
\"陛下,\"都灵儿转向皇帝,\"此毒需连续下药三日方能见效。请查这三日进出坤宁宫之人,尤其是接触过皇后饮食者。\"
皇帝当即下令彻查。很快,一名负责皇后药膳的宫女被抓,经审问供出是受柳如眉指使。更惊人的是,还在柳如眉寝殿搜出了与布偶相同的布料和剩余蛊毒。
\"贱人!你敢诬陷本宫!\"柳如眉歇斯底里,突然指向刘尚书,\"是他!都是他指使我做的!他说只要除掉都灵儿,就让我当太子正妃!\"
朝堂震动。刘尚书面如土色,跪地喊冤。皇帝震怒,下令将柳如眉打入冷宫,刘尚书革职查办。同时,为表彰都灵儿救后之功,加赐\"贤德\"二字封号,地位仅次于太子妃。
当夜,萧景煜来到栖鸾阁,将都灵儿紧紧搂入怀中:\"今日若非你沉着应对,后果不堪设想。\"
都灵儿靠在他胸前,听着有力的心跳:\"殿下为何如此信任灵儿?若灵儿真有异心...\"
萧景煜抬起她的下巴:\"因为你是都灵儿。\"简单一句话,却比任何誓言都动人。
风波过后,朝堂格局大变。刘尚书一党倒台,萧景煜借机安插自己人入主户部。都明远一案重审加速,越来越多证据表明他是被冤枉的。
然而好景不长。永和五年冬,皇帝突发恶疾,卧床不起。萧景煜日夜侍奉榻前,都灵儿也多次奉药,但皇帝病情每况愈下。
腊月初八,大雪纷飞。都灵儿正在为太子妃诊脉,忽听丧钟响彻皇宫——皇帝驾崩了!
\"殿下...\"都灵儿匆忙赶到乾清宫,只见萧景煜跪在龙榻前,背影孤寂。她轻轻跪在他身旁,握住他冰凉的手。
\"灵儿,\"萧景煜声音沙哑,\"朕现在只有你了。\"
这一声\"朕\",让都灵儿意识到,她眼前的男人已是大周的新天子。而她的命运,也将随之改变。
国丧期间,整个皇宫笼罩在肃穆与不安中。先帝灵柩停放在乾清宫,萧景煜按制守灵二十七日。都灵儿协助新任皇后——原太子妃李氏打理后宫,安抚先帝嫔妃。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先帝驾崩不足半月,以太后(先皇后)胞弟郑国公为首的旧党开始蠢蠢欲动。他们不满萧景煜重用新政官员,更忌惮都灵儿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陛下,国不可一日无君,亦不可无后。\"郑国公在朝堂上直言,\"李皇后体弱多病,恐难胜任中宫之责。请陛下另立新后,以安社稷。\"
萧景煜冷笑:\"皇叔此言差矣。李皇后乃先帝亲选,贤良淑德,虽体弱却无碍理政。朕暂无废后之意。\"
退朝后,萧景煜来到都灵儿的昭阳宫(原栖鸾阁),面色阴沉:\"郑国公这是冲着你和李皇后来的。他们怕朕立你为后。\"
都灵儿为他斟茶:\"陛下,灵儿本无奢望后位。但郑国公等人结党营私,若不遏制,恐生祸乱。\"
萧景煜握住她的手:\"朕知你心。但朕既为天子,必要肃清朝纲。都明远一案,就是突破口。\"
原来,萧景煜查到当年构陷都明远的正是郑国公一党,目的是打击支持太子的清流官员。如今新账旧账一起算,朝堂必将掀起腥风血雨。
就在此时,李皇后突然病重。都灵儿日夜守护,发现皇后所服药物被人动了手脚。她暗中更换药方,并告知萧景煜。
\"果然开始对皇后下手了。\"萧景煜眼神冰冷,\"灵儿,从今日起,你亲自负责皇后饮食药物,不得假手他人。\"
都灵儿领命,同时加紧收集郑国公一党的罪证。她利用嫔妃身份出入宫廷之便,与父亲旧部程御史等人秘密联络,逐渐拼凑出一张庞大的权贵贪腐网络。
永和六年正月,萧景煜正式登基,改元景明,史称景明帝。登基大典上,都灵儿着贵妃服制立于嫔妃首位,引来无数艳羡目光。然而她心知,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果然,登基大典次日,太后召都灵儿入慈宁宫。
慈宁宫内檀香缭绕,太后端坐主位,虽已年过五旬,却保养得宜,不怒自威。
\"都贵妃,可知哀家为何召你?\"太后开门见山。
都灵儿恭敬行礼:\"请太后娘娘明示。\"
\"你聪慧过人,又得皇帝宠爱,本是一桩美事。\"太后话锋一转,\"但你出身低微,又为罪臣之女,若皇帝执意立你为后,必遭朝野非议。\"
都灵儿心头一震,面上却不显:\"灵儿不敢有此非分之想。\"
太后冷笑:\"是吗?那为何皇帝近日频频召程御史密谈?不就是想借重审都明远案为你洗白?\"
都灵儿这才明白太后真正担忧——一旦都明远平反,她作为忠良之后的身份将再无瑕疵,立后便少了一大障碍。
\"太后明鉴,父亲冤案重审乃陛下为昭雪忠良,非为灵儿一人。\"
\"巧舌如簧!\"太后拍案,\"哀家今日就把话挑明——你若安分守己做个贵妃,哀家可保你荣华富贵;若妄想后位...\"她没说完的话里满是威胁。
回到昭阳宫,都灵儿思虑再三,还是将太后之言如实告知萧景煜。
萧景煜怒极反笑:\"好个太后!真当朕是傀儡不成?\"他揽住都灵儿,\"灵儿,朕答应过为你父亲平反,也答应过立你为后。天子一言九鼎,绝不食言。\"
都灵儿靠在他怀中,心中却忧虑重重。太后在朝中势力根深蒂固,若强行对抗,恐伤国本。
景明元年三月,李皇后病情突然恶化,弥留之际召都灵儿至榻前。
\"妹妹...本宫知你心善...这后宫交给你了...\"李皇后气若游丝,\"小心...太后...她...\"
话未说完,李皇后便香消玉殒。都灵儿悲痛之余,更警惕太后接下来的动作。
果然,李皇后丧期未过,太后便联合朝中大臣上表,请立柳如眉为后——原来柳如眉因父立功,已被放出冷宫。
\"荒谬!\"萧景煜在昭阳宫大发雷霆,\"柳如眉谋害先皇后证据确凿,也配为后?\"
都灵儿却异常冷静:\"陛下,太后此举意在试探。不如将计就计...\"
她附耳低语,萧景煜眉头渐展:\"爱妃果然妙计。\"
次日朝堂,萧景煜当众宣布:\"柳氏德行有亏,不堪为后。然太后所虑亦有道理。朕决定广选秀女,择贤立后。\"
这一招以退为进,既拒绝了柳如眉,又暂缓了立后之争。太后虽不满,却也无话可说。
选秀消息一出,天下震动。各地官员纷纷送女入京,盼着一朝飞上枝头。都灵儿作为贵妃主持选秀,面对无数青春貌美的竞争者,却胸有成竹。
因为她知道,萧景煜的心早已属于她。而她要做的,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为自己和父亲讨回公道。
选秀前夕,都灵儿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偶然发现一封藏在玉佩夹层中的密信。信中内容令她魂飞魄散——她竟非都明远亲生,而是前朝末代公主的遗孤!当年都明远奉命搜查前朝余孽,却因怜悯婴儿无辜,暗中收养了她。
这一惊天秘密彻底颠覆了都灵儿的自我认知。若此事曝光,不仅她性命难保,连萧景煜的皇位都会受到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