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俊怀着复杂的心情,匆匆离开了袁术的营帐。他深知此次出使的任务未能完成,袁术的野心勃勃,绝不会因他的一番说辞而放弃对九江郡的觊觎。回到寿春,陆俊径直前往太守府,将与袁术会面的详细经过,一五一十地禀告给了叔父陆康。
陆康听完,面色凝重,他缓缓站起身来,在厅中来回踱步。寿春的命运,此刻就悬于一线,他必须做出最为艰难的抉择。沉思良久,陆康果断下令:“立刻安排人员,全力防守!通知各营将士,务必坚守岗位,不得有丝毫懈怠!”
随着陆康的命令下达,寿春城内瞬间进入了紧张的备战状态。士兵们穿梭于大街小巷,搬运着守城器具;工匠们日夜赶工,修缮着城墙的破损之处;百姓们也纷纷行动起来,有的帮忙准备粮草,有的协助军队运送物资。整个寿春,如同一只严阵以待的猛兽,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狂风暴雨。
与此同时,袁术率领着大军,一路势如破竹。他的军队犹如一把锋利的利刃,连续攻破了当徐、下蔡、平阿、义成、钟离5县,兵锋直指寿春。每到一处,袁术的军队都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所过之地,敌军望风披靡。
短短数日,袁术的大军便已兵临寿春城下。看着眼前这座巍峨的城池,袁术的眼中闪烁着志在必得的光芒。他深知,寿春乃是九江郡的核心,一旦拿下,整个九江郡便尽在掌握。
陆康深知寿春的重要性,他紧急调集九江郡的所有兵力,集中于寿春与合肥两地。同时,他也明白,仅仅依靠现有兵力,想要抵挡袁术的进攻,难度极大。于是,他开始发动城中百姓,鼓励他们参军入伍,共同保卫家园。一时间,寿春城内,百姓踊跃参军,士气高涨。
袁术见陆康拒不投降,且积极备战,心中不禁大怒。他下令攻取阴陵、西曲阳、成德、浚遒、全椒、阜陵、历阳7县,试图切断寿春的外援,将其彻底孤立。在袁术的强大攻势下,九江郡的大部分地区相继沦陷,如今只剩下寿春与合肥两地,仍在陆康的掌控之中。
此时的寿春城内,人心惶惶。面对袁术的强大压力,许多人开始动摇,建议投降以保全性命。然而,陆康却坚决反对,他深知投降只会带来更大的灾难。为了坚定守城的决心,陆康下令斩杀所有提议投降之人,以绝众人的投降之心。
陆康的这一举措,虽然稳定了军心,但也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然而,寿春的百姓大多爱戴陆康,他们深知陆康是一位清正廉洁、爱民如子的好官。在陆康的感召下,百姓们纷纷参军送粮,全力支持守城。
袁术见劝降无果,百姓又如此支持陆康,心中愈发恼怒。他决定不再等待,下令颜良为主将强攻寿春,自己领着部分兵马攻打合肥,伺机攻打江东。一时间,寿春城外,战鼓雷鸣,喊杀声震天。袁军如潮水般涌向寿春城墙,一场惨烈的攻城战就此拉开帷幕。
“袁军又来了!”一声惊呼,打破了寿春城的宁静。陆逊立刻提起身边的长枪,如同一道黑色的闪电,冲到了城墙旁。他眯起眼睛,望着城外那密密麻麻的袁军方阵,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紧张与兴奋。
这三天来,陆逊经历了无数次这样的战斗。他深知,袁术的军队不愧是威名赫赫,士兵们悍不畏死,勇猛善战。在过去的三天里,袁军损失不下三千人,然而,九江军在守城器具齐全的情况下,死伤也将近3000人。
寿春本是一座坚城,城墙高大厚实,易守难攻。陆康集中了各地郡军,加上百姓积极参军,城中兵力渐渐充足。然而,陆逊心中却充满了忧虑。他知道,这些郡军和民夫,大多未经严格训练,在面对袁军这样的强敌时,能否坚守阵地,实在难以预料。
看着袁军已经冲到了城墙下面,一架架用木头和麻绳捆绑制成的云梯,如同一条条巨大的蟒蛇,搭在了城墙上。那些袁军士兵,就像是一群疯狂的蚂蚁,闷着头沿着云梯往上爬。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狂热与坚定,仿佛这座城池已经是他们的囊中之物。
陆逊挺起长枪,大声喝道:“都准备好了!给我用石头砸!不准放一人上来!”在他的命令下,士兵们端起早就准备好的石头,拼命朝着城墙下面砸去。那一块块石头,就像是密集的雨点,不停地砸向城墙下的袁军。
袁军的装备虽然精良,但面对这些从高墙之上飞落的石头,却毫无抵抗力。士兵们纷纷被砸得头破血流,惨叫声此起彼伏。然而,袁军并没有退缩,他们依然奋勇向前,一个摔下去,又有两个爬上来。
陆逊站在城墙之上,冷眼看着下面袁军的惨象,心中却没有丝毫怜悯。他知道,战争就是如此残酷,若是城门被攻破,他们这些守城官兵的下场,恐怕比这些袁军更加悲惨。他也不知道叔祖陆康下令抵抗袁军的决定是否正确,但作为陆氏子弟,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全力支持。
城头上的攻击异常强势,然而,袁军士兵却像是不要命一般,迎着石块往上冲。终于,在经过一番激烈的争夺后,有袁军士兵爬上了城头。那名第一个爬上城头的袁军士兵,手中提着一把大刀,另一只手猛地往城头上一搭,咬牙一用力,将上半身撑上了城头。
见到自己率先冲上城头,袁军士兵不由得咧嘴一笑,露出一口泛黄的牙齿。他手中大刀一挥,寒光闪过,一名九江军士兵被砍成两段,鲜血四溅,喷了他一身。郡军和民兵们一时被吓傻了,呆立在原地,不知所措。然而,九江军的精锐士兵们却毫不畏惧,他们怒吼着,全冲了上去。经过一番激烈的搏斗,这名袁军士兵终于被九江军杀死。
很快,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越来越多的袁军士兵突破了石块的攻击,冲上了城头。“不想死的,就把袁军赶下去!”陆逊怒吼着,拿起长枪,如同一头猎豹般,杀向袁军。九江军的士兵们紧随其后,与袁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
这样的场景,在这三天内已经发生了很多次。不用陆逊吩咐,守军士兵们纷纷提起兵器,与袁军展开殊死搏斗。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与决绝,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他们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喝啊!”陆逊一声怒吼,手中长枪闪电般刺出,正中一名袁军士兵的咽喉。那名袁军士兵满脸怨恨地看着陆逊,缓缓倒下。陆逊冷漠地收回长枪,这样的目光,在这半个多月里,他已经看过无数次,早已习以为常。
相比于陆逊的干净利落,其他九江军士兵的表现就要差上许多。无论是精锐度还是装备,九江军都比袁军差了一截。更不用说那些临时拼凑起来的郡军和民军了,他们在袁军的攻击下,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陆逊一边杀敌,一边观察着袁军的动静。他发现,随着战斗的持续,城墙上的九江军渐渐不支,袁军的优势越来越明显。陆逊知道,此时必须采取行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他急忙调来援军,随着援军的加入,袁军的优势瞬间消失。陆逊见状,知道时机已到,当即怒吼一声:“贼兵已却!兄弟们,将他们赶下去啊!”他的声音如同洪钟般响亮,在城头上回荡。
有了陆逊这一吼,九江军的士兵们士气大振。他们跟着怒吼起来,那声音震耳欲聋,仿佛要将整个天空都震破。随着怒吼声响起,所有的九江军同时往前踏了一步,强大的气势,逼得前面的袁军士兵不得不往后退。
九江军的士兵们一个个瞪着赤红的双眼,挺着散发着寒光的兵刃,一步一步地朝着袁军逼近。他们的脸上充满了愤怒与坚定,仿佛要将这些侵略者彻底赶出自己的家园。在九江军的猛烈攻击下,原本占据优势的袁军,被渐渐赶下了城池。
城墙上的战斗暂时告一段落,然而,双方都知道,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袁术绝不会轻易放弃,他一定会再次发动攻击。而陆康和他的九江军,也将继续坚守,为了寿春,为了他们的家园,为了他们的尊严。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颜良不断调整战术,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攻击。陆康和陆逊则带领着九江军,顽强抵抗,一次次击退了袁军的进攻。寿春城下,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双方士兵的鲜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九江军的伤亡越来越大,城内的物资也逐渐匮乏。陆康和陆逊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知道,这样下去,寿春迟早会被攻破。
为了寻找破敌之策,陆康和陆逊日夜商议。他们分析袁军的战术,寻找其弱点;同时,也在思考如何利用九江军的优势,给予袁军致命一击。在一次商议中,陆逊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
“叔祖,我认为我们可以利用夜袭,打乱袁军的部署。袁军连日攻城,必定疲惫不堪,防守也会有所松懈。我们可以挑选精锐士兵,组成敢死队,趁夜偷袭袁军大营。”陆逊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详细地阐述着自己的计划。
陆康听后,沉思良久。他知道,夜袭是一场冒险,但此时的寿春,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或许这是唯一的机会。最终,陆康点了点头,决定采纳陆逊的建议。
于是,陆逊开始挑选精锐士兵,组成敢死队。这些士兵都是从九江军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他们个个武艺高强,胆识过人。在夜幕的掩护下,敢死队悄悄地出城,朝着袁军大营摸去。
袁军大营内,士兵们经过连日的攻城,早已疲惫不堪。大多数人都在营帐中沉沉睡去,只有少数哨兵在巡逻。敢死队利用地形的掩护,悄无声息地接近了袁军大营。
当他们到达袁军大营附近时,陆逊一声令下,敢死队如同一群猛虎般,冲向袁军大营。他们手中的兵器闪烁着寒光,瞬间打破了袁军大营的宁静。袁军士兵们从睡梦中惊醒,惊慌失措地拿起兵器抵抗。然而,他们还没来得及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就被敢死队杀得丢盔弃甲。
颜良得知大营遭到偷袭,急忙率领亲卫赶来支援。他看到眼前混乱的场景,心中大怒。他挥舞着手中的大刀,亲自上阵,与敢死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陆逊看到颜良亲自出马,心中一动。他知道,若是能在此时斩杀颜良,这场战争便可以结束。于是,他带领着敢死队,朝着颜良冲去。颜良见陆逊冲来,毫不畏惧,迎了上去。奈何颜良武艺高强,只几回合陆逊就仓皇而逃。
这场夜袭,持续了整整一夜。最终,敢死队虽然未能斩杀颜良,但却给袁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袁军士气低落,不得不暂时停止攻城。而寿春城内的九江军,也得到了短暂的喘息机会。
然而,双方都明白,这场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袁术不会善罢甘休,他一定会再次发动攻击。而陆康和陆逊,也将继续带领着九江军,坚守寿春,等待着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