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
学宫广场上依旧人潮涌动,朝歌城中的子民们聚集在这里围观。
凤一站在高台之上,目光扫过下方的人群,声音清朗而有力,传遍每一个角落:
“诸位,学宫第一次招人结束。”
他的话音刚落,广场上顿时响起一片低语声。
“这么快就是三天就过去了?”
“好像也没多少人合格吧。”
“对啊,能走出那什么阵的人也太少了。”
“能点亮那个碑的更少……”
……
百姓们交头接耳的议论着。
凤一抬手示意众人安静,随后继续说道:“被招收的孩童,需在十日内前来学宫报到。”
“超过时限未到者,学宫将永不录取。”
此言一出,人群中顿时响起一阵惊呼。
有人低声嘀咕:“十天,时间这么紧。”
“小子,听见没,今天开始,你就住学宫吧。”
“……”
凤一似乎早已料到众人的反应,微微一笑,继续说道:
“此外,进入学宫后,每年可回家探亲一次。”
“学宫一应吃穿用度,皆由学宫提供,诸位不必为此担忧。”
听到这里,广场上的人群议论声更大了。
一名中年男子挠了挠头,低声对身旁的同伴说道:“吃穿用度皆由学宫提供?”
“这……意思是大王替我们养孩子?”
“若是这样,那我是不是可以多生几个,让大王帮着养……嘿嘿……”
他的同伴闻言,忍不住笑骂道:“你这人,想得倒美。”
“大王是为了培养人才,可不是替你养家糊口”
“你生了也得有资质,大王才给你养……”
“我家那小子这次就进学宫了。”
“嗯……今晚回去在努力努力……”
一名妇人则有些担忧地皱起眉头,低声说道:
“一年才能回家一次吗?”
“孩子还那么小,若是想家了怎么办?”
旁边一名年长的老者摇了摇头,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
“嗨,成为修士,哪能像普通人一样天天在家,能一年回家一次就不错了。”
“我听说啊,有些修士一闭关就是几十年,连家人都见不到一面。”
“对对,我也听说过。”
另一人附和道:“修士修炼起来,时间对他们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咱们的孩子能成为修士,那可是光宗耀祖的大事,一年回家一次已经很好了。”
……
凤一站在高台上,听着下方百姓的议论,心中不禁莞尔。
他清了清嗓子,再次开口:“诸位,学宫今后每年招生一次,凡是符合条件者,皆可前来参加考核。”
“希望诸位回去后,能将此消息广为传播。”
百姓们闻言,纷纷点头称是。
一名年轻的父亲拉着自己的孩子,激动地说道:
“听到了吗?明年你还有机会。”
“回去后一定要好好准备,争取明年通过考核。”
孩子用力地点了点头,眼中满是坚定:“爹,我一定会努力的。”
凤一看着这一幕,心中也不禁生出一丝欣慰。
他暗自思忖:
“这些百姓虽然平凡,但他们的眼中却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或许,这正是大王和太子殿下开办学宫的初衷。”
“给每一个人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他收回思绪,高声宣布:
“今日之事已毕,诸位,请回吧。”
“切记,被招收的孩童,十日内务必前来学宫报到,逾期不候。”
百姓们纷纷行礼,随后三三两两地散去。
广场上,议论声依旧不绝于耳,但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几分希望与憧憬。
凤一站在高台上,目送着人群渐渐散去,心中默默说道:
“大商的未来,或许就藏在这些孩童之中。”
“希望他们能不辜负大王和太子殿下的期望,成为真正的栋梁之材。”
……
书房中
烛火摇曳,映照在殷郊沉静的面容上。
他坐在书案后,手中握着一份奏章,目光却并未落在上面,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凤一站在书房中央,神情恭敬,手中捧着一份名册,低声禀报:
“太子殿下,招收人数已经统计出来了。”
殷郊闻言,抬起头来,眼中闪过一丝期待:“哦?有多少人?”
凤一翻开名册,语气平稳却带着几分郑重:“通过阵法者,共计六千六百六十六人。”
“其中,拥有修行天赋者有三千二百二十二人,剩余三千四百三十九人无修行天赋。”
殷郊听到这个数字,眉头微微一皱,语气中带着几分失望:
“才六千余人通过阵法吗?”
“朝歌城人口众多,孤本以为至少会有上万人通过。”
比干站在一旁,见殷郊神色失望,连忙上前一步,轻声安慰:
“太子殿下,这人数其实已经不算少了。”
“心性坚韧者本就难得,更何况还是孩童。”
“往后招收的人数,恐怕只会更少。”
“此次能有六千余人通过,已是大商之福。”
殷郊闻言,沉默片刻,随后轻轻叹了口气:“亚相所言有理,或许是孤的期望过高了。”
他放下手中的奏章,目光变得深邃而坚定:“不过,既然这些人通过了阵法,便说明他们心性上佳。”
“无论是否有无修行天赋,都值得培养。”
“凤一,你们务必用心教导,不可有丝毫懈怠。”
凤一躬身行礼:“太子殿下放心,臣等定不负大王信任,竭尽全力教导这些孩童,为大商培养人才。”
殷郊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几分威严:“此外,一应物资,你们可直接去军需处领取。”
“若有短缺,及时禀报,孤会亲自处理。”
凤一恭敬应道:“诺,臣这就去办。”
殷郊挥了挥手,示意凤一退下。
待凤一离开后,书房内陷入短暂的沉默。
殷郊眉头微皱,目光在比干和商容之间扫视,似乎在权衡着什么。
比干见殷郊神色依旧凝重,忍不住低声问道:“太子殿下,可是还有什么顾虑?”
殷郊看向比干,目光中带着几分深思:
“亚相,孤在想,这六千余人中,有三千多人虽无修行天赋。”
“他们虽然心性上佳,但却是缺少教导他们的人。”
比干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太子殿下果然思虑周全:
“老臣和丞相或许能担任这些人的教导任务。”
商容站在一旁,目光在比干身上停留片刻,心中泛起一股复杂的情绪。
他在心中叹息:
“自己年岁已高,许多事情现在已经是感到力不从心。”
商容打量着比干,心中渐渐生出一个念头:
“或许,等大王出关,自己该向大王请辞丞相之位了。”
“如今的比干,精力充沛,才干出众,足以担此大任。”
“而自己,或许该退居幕后,去学宫中教导那些孩童,再为大商尽上最后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