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信上说的是什么?”狄若曦问道。
“狄大人,这封信是写给安禄山的。”赵瀚洺说道。
“啊?”这下可把狄若曦和身边的人都震惊到了。
“就是写给安禄山的。吐蕃国在信中说,准备和安禄山联手,对剑南、陇右发起攻击,妄图一举歼灭我大唐。”赵瀚洺回道。
“痴心妄想!”狄若曦狠狠地说。
“你可会讲吐蕃语?”狄若曦问道。
“狄大人,小人会一点。”赵瀚洺答道。
“如此甚好,那你给本官做翻译,本官要审审这名使者。”狄若曦说道。
“你是谁?”狄若曦问道。
赵瀚洺将其翻译为吐蕃语。
“我乃吐蕃国使者多吉贡布。”那男子神色自若地答道。
“多吉贡布,本官问你,你为何来到长安?”狄若曦又问。
“我们赞普让本使来长安面见最贵的大燕国皇帝。”多吉贡布说道。
大燕国皇帝?这不是安禄山那叛贼吗?吐蕃国使者怎么到长安来找安禄山呢?要找安禄山,也是去洛阳找呀?狄若曦心中感觉很诧异。
“你告诉他,这是大唐的国都,这世上没有什么大燕国!”狄若曦十分生气地说。
赵瀚洺将狄若曦的话原封不动地翻译给了多吉贡布。
多吉贡布也是万分诧异:“这不应该是大燕国吗?怎么会是大唐呢?难道长安还没有被占领吗?”
经过审问才知道,安禄山确实和吐蕃国勾结,向吐蕃借兵十万,条件就是,将河西走廊与西域全部让给吐蕃国。如果吐蕃国出兵攻打南诏,大燕国绝不干预。
这名使者就是带着国书来长安面见安禄山的。
原来,安禄山此前暗中修书送往吐蕃国,在信中大肆吹嘘,宣称自己已然攻克洛阳,最迟一个半月内必定拿下长安。
吐蕃国收到此信后,见有利可图,便迅速响应,陈兵边境,并派这名使者便怀揣国书,悄然潜行至长安,欲与那“大燕国皇帝”商定两路夹击剑南和陇右的具体时间和兵力部署。
使者满心以为,长安此时已在安禄山的掌控之下,却没料到,长安城竟然仍在大唐的坚守之中!
听完这番话,狄若曦恍然大悟,差点笑出声来。
“你再问他,既然是使臣,为何没有随从与翻译?”狄若曦又说。
赵瀚洺又问了一遍后说道:“狄大人,说来好笑。这吐蕃国使者是从剑南到长安来的。
他们翻过秦岭后,被一伙土匪包围,随从和翻译全部被杀,只剩下他这名正使杀出重围,孤身一人来到长安。
因干粮已经吃尽,又语言不通,这才游荡到了延秋门外,想碰碰运气,没想到被守城军士抓获。”
听完这话,狄若曦也笑了。
原以为抓了一个奸细,没想到是一场乌龙。太子殿下已经派了崔汉衡出使吐蕃,等他一到,说明利害,应该可以扭转乾坤。
这名使者必须优待。若不是他的阴错阳差,自己怎能获得如此重大的情报呢?
于是,狄若曦决定,带着翻译和这名使者前去面见太子殿下,他有一个想法,必须当面禀报太子殿下。
看到狄若曦带来的吐蕃国使者,听了他的禀报,李亨大吃了一惊。原来张垍说安禄山跟吐蕃国有勾结,看来并不是虚言。
他想起了大唐与吐蕃之间的恩恩怨怨。
贞观十二年,吐蕃松赞干布亲率二十万大军入侵吐谷浑,太宗皇帝以吏部尚书侯君集、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行军元帅,在松州打败了吐蕃。
咸亨元年,吐蕃大举进军西域,高宗派薜仁贵、阿史那道真出击,结果在大非川全军覆没。
仪凤三年,高宗任命李敬玄为洮河道大总管兼安抚大使,率领十八万大军进攻吐蕃,结果又是大败而归。
则天皇后万岁通天元年,以王孝杰为肃边道行军大总管,率领七万大军前往西域迎战吐蕃,王孝杰在寅识迦河之战中大败而归。
圣历元年,则天皇后再次以王孝杰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十万大军进攻吐蕃,结果又是大败而归。
父皇当政以来,与吐蕃的战争更是频繁。
开元二年,以薛仁贵之子薛讷为陇右防御使,率军抵御吐蕃,获得大胜。
开元十七年,命朔方节度使李祎率领大军长途奔袭石堡城,大获全胜。
开元二十六年,九曲之战爆发,唐军战败。
天宝八年,哥舒翰指挥唐军对吐蕃军发起攻击,青海湖之战取得胜利。
天宝十年,鲜于仲通率军 8万攻南诏,南诏求助于吐蕃,大败唐军。
自大唐立国以来,与吐蕃之间的大战就有十来次,虽说是互有胜负,但明显是败多胜少。
如今,在这关键时刻,吐蕃竟然选择与叛军勾结,妄图趁大唐内乱坐收渔翁之利,将大唐的疆土肆意瓜分,其用心之险恶,昭然若揭!
若不是安禄山叛军压境,攘外必先安内,他恨不得立即出兵吐蕃,打上青藏高原!
但是,作为一名穿越者,他心里很清楚,真正打上青藏高原的,也只有元朝和清朝,再就是和平解放西藏的那一次。
“这件事如何处置?”李亨问狄若曦。
“太子殿下,微臣有一计策。”狄若曦已经憋了很久了,就等李亨垂询于他。他恭敬地说道,“如今安禄山并不知吐蕃使臣已落入我们手中。
殿下可下令在长安城中召集一些吐蕃百姓,伪装成使团,再挑选一位能言善辩且精通吐蕃事务之人充当翻译,让他们前往东都洛阳拜见安禄山。
令他们向安禄山传递假消息,安禄山必起疑心,如此就可以打乱其原本的部署。”
李亨听后微微点头,眼中露出一丝赞许:“何人可当翻译?”
“殿下,这不是现成的吗?”狄若曦指着礼部书吏赵瀚洺说道。
“赵瀚洺,你可愿意前往?”李亨问道。
“老臣一直期盼着为大唐赴汤蹈火!”赵瀚洺昂首挺胸,目光坚定而炽热。
“甚好!本宫以你为承务郎,前往东都。事成之后,本宫升你为礼部主事。”李亨说道,“你要想办法说服吐蕃使者,为我所用。安禄山那里也有翻译,你们一言一行都要谨慎,切不可露出丝毫破绽。”
从一个未入流的书吏,一下子升为从八品下的承务郎,虽然只是一个散官,也难掩赵瀚洺心中的激动。
“微臣遵命!”说着,赵瀚洺恭敬地朝着李亨行了一个大礼。
他在心里想道:烛之武垂垂老矣,犹可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劝退秦师,解郑国之困厄于倒悬。我赵瀚洺就是大唐烛之武,一定不负太子殿下之重托。
李亨满意地点了点头。没想到,大唐真是人才济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