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政二十八年
三月三日
大朝会
群臣入太极殿,今日讨论的核心议题,太子册封大典、太子大婚、晋王大婚的事情。
群臣三呼万岁,分两班而立,定帝道:“礼部尚书彭越,钦天监李天风,太子册封大典的日子可有确定,一应礼仪是否准备妥当!”
钦天监李天风出列道:“陛下,钦天监依紫薇星天像图变化,帝星见伴星今年最明亮的日子在六月十八日,这伴星为太子星位,因此六月十八日为大吉日,当可行册封礼!”
礼部尚书彭越出列道:“陛下,六月十八日为陛下万寿节,如果再行太子册封,准备两场大仪礼,恐准备会有失妥当,请陛下明断!”
“彭越,国之立储,社稷基石,岂容你推诿,金羽卫,摘了他的官帽,押入天牢,大理寺严加审问,朕到要看看谁想拖延太子册立之事,有何叵测居心。”
定帝听完震怒,直接把礼部尚书彭越下了天牢。
彭越被摘了官帽,给金羽卫压出去,大声疾呼。
“陛下,臣绝无此意啊,正因为太子册封为我朝重要礼仪,陛下万寿节也为我朝一等一的大事,不能失礼啊,臣是忠心为陛下考虑,为大魏社稷考虑啊!”
定帝不待他解释,大声怒斥。
“为朕考虑,为社稷考虑,先太子薨逝两年,国无储君,你可曾想过,今日朕不听理由,拿下,如果谁办不好这件事,日后朕摘的就不是官帽了,朕要的他的脑袋!”
定帝手一挥,金羽位押着喊冤的礼部尚书走了,群臣无人敢劝阻。
定帝在朝臣中点出一人。
“大理寺卿钟劲松”
“臣在!”
“给朕严查,若真有人背后阻挠,严惩不待!”
“臣遵旨!”
“礼部左侍郎戴兆廷!”
“臣在!”
“太子册封礼,由你全权负责,今年朕的万寿节,可以简单办,不用大办!”
“臣遵旨!”
.........
定帝处理完此事,又问起太子、晋王大婚的安排。
“钦天监李天风,太子大婚、晋王大婚,可否定下吉日?”
“回陛下,太子大婚、晋王大婚,都定在八月初八!是最好的日子!”
袁梅风回答道。
“好,这个日子好,就定下来,戴兆廷,太子大婚、晋王大婚都需要大办,因为此事为我朝与梁朝结为兄弟之邦的见证,我们魏国不能失礼与梁国,婚事所需花费,户部可有做好预算?”
户部尚书王越出列:“陛下,按照太子和亲王规制,大婚一应礼仪、物品采买、东宫修缮等费用共计需要银三百万两,但是考虑太子和晋王迎娶的是梁国的两位公主,礼仪物品需要增加,并且考虑需要针对梁国的嫁妆给一份回礼仪程,恐怕总计花费将超过六百万两,去年刚结束江北之站,江州防务、兵士抚恤、安置花费巨大,现在户部存银不够,尚有四百万两缺口。”
“四百万两,如此之多?张禄,内库可以拿出多少?”
定帝问张禄。
张禄急忙跪下回话:“陛下,本来内库可以调用的现银大概二百万两,但是福王殿下,新年之前押解了三百万两现银入了内库,所以可以拿出四百万两!”
“好,朕的两个儿子大婚,这个缺口朕来补上,王越,缺口可以找张禄,朕从内库出!”
“谢陛下!臣遵旨!”
户部尚书王越长舒了一口气回了列,这烫手的差事总算能应付过去了。
...........
“窦相,安国公慕容聘出京应该有二十多日了,对于荆州、江州两地军务的整顿,可有最新的消息奏保?”
陛下突然问起。
窦相不急不慢的出列,从袖口掏出两封奏折,递给张禄上承陛下,禀道:“安国公昨日已有奏报到尚书台,荆州周王所辖兵士,已经裁撤完成,四万兵士已经由周王提前安排遣散,并且周王自行承担了遣散费用,另外还有一万人,周王安排进入自己的庄园屯田自给,一方面考虑减轻国家负担,另外屯田可以兼顾养兵,万一有战事叛乱发生,可以随时应征,农闲时一切训练照旧,保留的五万兵马的指挥权,已经移交给安国公,安国公处理完荆州事务,正在往江州而去!”
定帝听完这个消息,只是微微颔首,脸上并无太多表情,片刻后微微一笑。
“周王言必称为朕分忧,为国分忧,这提前裁兵、遣散、安置屯田,一桩桩一件件到是处理的很迅速、很漂亮嘛,窦卿说朕是不是要嘉奖他呢,而且这慕容聘这差事是不是完成的太轻松了。”
陛下看完安国公和周王的奏折,合上假装不在意的合上说着,不过这话有点冷。
窦相不以为意,自然明白陛下话里的言外之意。
“陛下,周王乃陛下嫡子,为陛下分忧是理当之事,不必另加赏赐!”
定帝也就接着往下说了。
“那就下一份嘉奖旨意吧,赏赐就不做了,但是勉励一下还是可以的!”
“陛下圣明!”
.......
窦相对定帝再禀道。
“陛下,还有一件事情得一同处理。”
“窦卿请言!”
窦相向陛下进言道。
“陛下,太子册封在即,还有太子、晋王大婚,今天漠北、梁国都已经议和了、而西辽也全境安定,从未有如此和平安定之局面,未来将鼎力造福民生!所以这次三大喜事,不若陛下可下旨召周王、燕王、福王进京,一方面可以让陛下一家团聚,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让几位殿下观礼,以定君臣之位、日后好尽心竭力的辅佐太子殿下!”
窦相这话是顺着陛下的想法说的,北魏五位封王的皇子全部回京,这在近十年来是从未有过的事情,陛下如此安排自然有深意。
定帝点头道。
“窦卿所言极是,朕也想念三位皇儿,只是这福王年初才出京返回封地,这下到让他多些舟车劳顿了,罢了朕封王的五个皇子,这十年来从未团聚过,借着这次大喜,一家人好好团聚团聚吧,朕的万寿节也可以和诸位皇儿度过,享享天家之福。
另外也让鸿胪寺去一趟西辽,看能否让长公主回一趟东都,顺带可以带朕的两个外孙外孙女给朕看看,朕有十多年没有见过她了,甚为想念!”
“臣遵旨!”
“散朝吧。”
.........
出了朝会,众臣皆喜笑颜开而去,唯独礼部左侍郎戴兆廷愁眉苦脸,万寿节、太子册封、太子大婚、晋王大婚,还有三王回京,自己不过是礼部的二堂官,什么时候当过那么大责任!
这尚书大人非要触了陛下的霉头,这下将自己连累了。
戴兆廷连连叹息,只觉得这差事不好办。
“兆廷!”
后面有人唤戴兆廷,戴兆廷回头,见窦相和户部尚书王越过来,急忙上前行礼:“学生见过恩师,见过王尚书!”
窦相拍拍他肩膀,笑着鼓励道:“年轻人,不要怕事情难办,就怕陛下不愿意用你,兆廷,太子册封和大婚是重中之重的大事,办不好固然是要重罚的,但是若办好了,陛下将如何重赏呢,你若在太子眼中留下了好印象,日后前途恐怕不可限量啊,你自己想想!”
说罢窦相转身走了,王越也拍拍戴兆廷的手臂笑着而去。
两个老头相识一笑。
“王越,这傻小子,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他自己还迷糊着呢!”
“窦相,兆廷会明白的!”
那边戴兆廷仔细琢磨恩师的话,突然就明白了,“自己可是当年陪太子一起在尚书局跟着窦相进学的人,现在陛下如此信任,这可真是天大的机会啊!”
想到这里不由的得意起来,走路的步子都迈的欢快了许多。
当日往燕州、荆州、西辽、兴州的快马出了盛京,东都城的未央宫马上就要热闹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