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一道大题,喝了口水,感受到一丝尿意,麻利的跑了一趟茅房。
回来的时候,鼻尖还萦绕着一股臭味,挥之不去。
果然,科举,除了实力,运气也是很重要的。
反正,以后他是坚决祈祷自己,不要被分到臭号旁边,太煎熬了。
拿出一旁的薄荷叶,烧了一点水泡上,闻着那股清新的味道,头脑总算是清醒了几分。
看向那道律法题,张时安反反复复读了两遍。
“某甲与某乙共谋盗窃,甲为主犯,乙为从犯。
案发后,甲被捕,乙逃脱。
官府审讯甲,甲供出乙为同谋,并称乙曾提议杀人灭口,但甲未同意。
后乙被捕,坚称自己仅为从犯,且从未提议杀人。
问:甲乙二人之罪如何判定?若乙确曾提议杀人,甲未实施,是否影响甲之罪责?”
这道题目不仅涉及共犯的罪责划分,还牵扯到口供的真实性、犯罪意图的认定等复杂问题,极为刁钻。
张时安微微皱眉,心中暗忖:“此题不仅考察律法条文,更考验对律法精神的理解。”
思考了一段时间,这才斟酌着落笔,开始解题。
他首先根据《唐律疏议》中的规定,明确共犯罪的罪责划分:
主犯从重,从犯从轻。甲为主犯,乙为从犯,因此甲应承担主要罪责,乙承担次要罪责。
他在纸上写下:“甲为主犯,罪重;乙为从犯,罪轻。”
接着,他分析乙的提议是否属实。题目中提到,甲供称乙曾提议杀人灭口,但乙否认。
张时安认为,此情节的真伪需进一步查证。
若乙确曾提议杀人,则其罪责将加重;若甲诬告,则甲需承担诬告之责。
他在纸上写下:“乙是否提议杀人,需查证。
若属实,乙罪加重;若甲诬告,甲需担责。”
然后,他判断甲的罪责是否受影响。即使乙曾提议杀人,但甲未实施,根据《唐律疏议》中的“犯罪未遂”规定,甲的罪责不受乙的提议影响。
甲的罪责仍以盗窃为主,杀人未遂不成立。他在纸上写下:
“甲未实施杀人,罪责不受乙提议影响。”
最后,他综合以上分析,得出结论:甲为主犯,盗窃罪成立,罪责从重;乙为从犯,盗窃罪成立,罪责从轻。
若查证乙确曾提议杀人,则乙罪责加重;若甲诬告,则甲需承担诬告之责。
甲的罪责不受乙提议杀人的影响。他在纸上写下:
“甲盗窃罪重,乙盗窃罪轻。乙若提议杀人,罪加重;甲若诬告,需担责。甲罪责不受乙提议影响。”
解题的思路清晰,让人一看便了然,这个案子该如何去判?
反正张时安觉得,自己要真是一方青天,遇到这样的案件,他还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的。
这种题目其实比那些伦理案件,要好评判的多。
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一沾上那种案件,基本上没人愿意去插手。
其中最为严重的,也就是女子经受家暴的案件。
可以说,是最频繁,也是最不好管的。
等把这两道大题通通解完,张时安又给自己补充了点能量。
这才继续看向那道天文题,天文题。说实话,他接触的很少。
哪怕接触过,一般也是夫子粗略的讲解过去。
古代天文题,统称为天问,眼前这道题,问的是。
“夫天者,万物之祖,日月星辰之所系也。
昔者尧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今子生于盛世,习于经史,当知天文之奥,以明天道,以察时变。试问:
天有九重,其高几何?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何以知其远近?
星辰之布,若出其里,何以辨其方位?
四时之序,何以不紊?
昼夜之变,何以不忒?
天象之变,何以预知?灾异之兆,何以避之?
子若能明此数者,可谓知天矣。”
张时安还是能够看懂的,所谓第一问“天有九重,其高几何?”
古人认为天有九层(九重天),但天到底有多高?它的边界在哪里?
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何以知其远近?”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仿佛从天空中升起和落下,但我们如何知道它们离我们有多远?
“星辰之布,若出其里,何以辨其方位?”
意思就是,星星散布在天空中,我们如何确定它们的位置和方向?
至于,“四时之序,何以不紊?”
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为什么总是井然有序,不会混乱?
“昼夜之变,何以不忒?”
白天和黑夜的交替,为什么总是准确无误,不会出错?
“天象之变,何以预知?灾异之兆,何以避之?”
天象的变化(如日食、月食、彗星等)如何预测?自然灾害或异常现象的征兆,如何避免或应对?
最后,“子若能明此数者,可谓知天矣。”
如果你能明白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可以说是真正理解了天道的规律。
说句实话,张时安真的觉得古代的天文,简直厉害的不像话。
通过一年四季以及星象和气候,搞出来的二十四节气,让每个季节每个时候该做什么都井然有序。
以及相差不大的时间,会出现一些什么样的自然景象,都无比的准确。
好在问的都是比较基础的题目,也不能说是基础吧,反正对于张时安来说,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他,这些问题,应该算得上是常识。
只不过,该如何把这段常识,答的出彩,有理有据,就需要点思考。
把这些问题一一罗列出来,又按照顺序,把自己的答案写在空白的稿纸之上。
“伏闻天者,至高无上,至远无极。
九重之说,盖古人以象言之,实则天无边际,浩渺无垠。
日月星辰,悬于其间,运行不息,各循其轨。
日月之行,虽有远近,然其道恒常,故可测而知。
星辰之布,虽错综复杂,然其位不移,故可辨而识。
四时之序,因地球绕日而行,倾角不变,故春夏秋冬,循环往复,不紊其序。
昼夜之变,因地球自转,故有明暗交替,不忒其时。
天象之变,虽微妙难测,然古人观天象,制历法,推演星移,故可预知。
灾异之兆,虽不可避,然修德省身,顺应天道,可减其害。
子问天高几何,日月星辰何以辨,四时昼夜何以序,天象灾异何以预,此皆天道之常,人事之基。
知天者,知命也;知命者,知人也。子若能明此理,可谓知天矣。”
写完之后的张时安,有些纠结,古人到底知不知道,什么叫做地球自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