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他们来到了常校长的官邸听松庐。
在会客厅里,萧同兹见到了常校长,以及侍从室的其他几位要员。
让他感到意外的是,会客厅里的气氛,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严肃,反而显得有些轻松。
常校长正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一份报纸,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
“德济来了,坐吧。”
常校长指了指对面的沙发说道。
萧同兹连忙坐下,心里更加疑惑了。
“德济啊,中央通讯社的那些设备,都运到武汉了吗?”
常校长突然问道。
萧同兹愣了一下,连忙回答道:“回校长,大部分设备都已经运到武汉了,只有一部分……还滞留在金陵。”
“哦?为什么?”
常校长问道。
“因为……因为当时情况紧急,日军进攻的速度太快,我们来不及把所有的设备都运走。”
萧同兹解释道。
“我听说,曾经有一个叫陈怡的姑娘,在你们通讯社实习过?”
常校长又问道。
萧同兹仔细回忆了一下,说道:“是有这么一个人,她是金陵大学新闻系的学生,曾经在我们这里实习过一段时间,后来……好像去了鹰酱的《密勒氏评论报》。”
“嗯。”
常校长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他转头对钱大钧说道:“大钧,你去把收音机打开。”
钱大钧连忙走到一旁的桌子前,打开了收音机。
“滋滋……”
一阵电流声过后,收音机里传出了一个清脆悦耳的女声:“这里是金陵之声,现在播报午间新闻。”
“在刚刚结束的战斗中,我367团将士浴血奋战以寡敌众,击溃了日军的进攻,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在战斗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抗战之歌……”
“金陵之声,将持续关注金陵战场的最新战况,敬请收听……”
收音机里,陈怡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将金陵战场的战况以及367团的胜利,向全国人民播报。
萧同兹听着这熟悉的声音,看着常校长和钱大钧脸上露出的会心笑容。
他终于明白了。
原来,所谓的金陵之声,是李云霄一手策划的!
而那个播音员,正是曾经在中央通讯社实习过的陈怡!
他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既为陈怡的勇敢担当,也为金陵城中那些浴血奋战的将士们。
“好!好!好!”
委员长连说了三个好字,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
“这个李云霄,真乃奇才也!这个陈怡,也是巾帼不让须眉!”
钱大钧也笑着附和道:“是啊,委座,这个金陵之声,不仅鼓舞了士气,也向全国人民传递了我们抗战的决心!”
萧同兹的心情,也渐渐平复下来。
他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
金陵之声的出现,不仅没有造成混乱,反而成为了一个激励人心、传递正能量的平台。
而此时,在金陵中央通讯社的播音室里,陈怡正襟危坐,目光坚定地注视着面前的话筒。
她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现在,金陵之声将播报一封特殊的信件,一封来自367团曹俊烈士的遗书。”
播音室外,几名工作人员紧张地忙碌着,确保广播信号的稳定传输。
他们知道,这封遗书的分量有多重,它承载着一位烈士的爱国情怀,也寄托着全国人民对抗战胜利的期盼。
陈怡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一丝沉重和敬意:“曹俊烈士,安徽怀宁人,教导总队学员,367团一营副营长。在金陵保卫战中,他率领所部将士,与日军浴血奋战,直至壮烈牺牲。”
“在牺牲前,他留下了一封遗书,这封遗书是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写下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对母亲的思念,以及对侵略者的仇恨。”
“今天,我们金陵之声受曹俊烈士生前战友所托,将这封遗书公之于众,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位英雄的事迹,铭记他的精神。”
“同时,我们也希望这封遗书能够被曹俊烈士的母亲听到。曹俊烈士的家乡,在安徽怀宁,但由于战乱,我们无法直接联系到他的家人。因此,我们希望,听到广播的听众,如果您认识曹俊烈士的家人,请务必将这封遗书的内容,转告给他的母亲。”
陈怡的声音微微颤抖,她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继续说道:“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聆听,这封来自战场上的遗书。”
“亲爱的母亲……”
陈怡的声音在播音室里回荡,通过电波传遍了金陵城的每一个角落,也传向了全国各地。
武汉,听松庐的会客厅里一片肃静。
侍从室的要员们也都静静地听着收音机里的广播,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凝重的表情。
他们都被曹俊的遗书所感动,被这位年轻军官的爱国情怀所震撼。
“母亲,恕儿不孝,不能在您膝前尽孝了……日寇猖狂,犯我中华,身为军人,理应以身许国,马革裹尸,虽死无憾……”
陈怡的声音继续在收音机里回荡,将曹俊遗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清晰地传递到每一个听众的耳中。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张茹正匆匆忙忙地走在校园里。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她身后传来。
她下意识地回头一看,只见一个黑影正飞快地翻越着学院的围墙。
张茹愣了一下,但她并没有在意,以为只是哪个调皮的学生,在抄近路。
她继续往前走,突然,一阵悠扬的乐曲声,从学院操场的广播里传来。
紧接着,一个清脆悦耳的女声,响彻整个校园:“这里是金陵之声……”
张茹停下了脚步,她被这个声音吸引住了。
这是陈怡的声音。
“……亲爱的母亲,请您不要为我悲伤,您的儿子,是为了保卫祖国而牺牲的,他是光荣的……请您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他日抗战胜利,若您有幸路过金陵时,如有波涛如山,那便是我来见您了!”
陈怡的声音,在广播里继续回荡,饱含深情地朗读着曹俊的遗书。
张茹的眼眶湿润了,她被这封遗书深深地感动了。
她仿佛看到了那个年轻的军官,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身影。
也仿佛听到了,那个年轻的军官在弥留之际,对母亲的深情呼唤。
张茹慢慢地走向操场,她发现操场上已经聚集了很多人。
有学生,有老师,还有一些穿着军装的士兵。
他们都是从城里各个地方溃退下来的残兵溃兵。
只见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听着收音机里的广播,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悲伤和敬佩。
他们都被曹俊的遗书所感动了,被这位年轻军官的爱国情怀所震撼。
甚至有许多人,都流下了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