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年轻的卢象升出现在朝堂上,迷迷糊糊的好像天上的大馅饼,一下子把自己砸晕了,居然有机会见到皇帝,不明白究竟有什么样的事情待着自己。
早朝速度还是非常快的,皇帝朱由校默默无语的坐在龙椅上,魏忠贤精神抖擞地站在一边,朱小松哈欠连天。
终于到了最后的时刻,皇帝朱由校还是缓缓的开口了,“太子南下祭祖,途经南京,重点考察一下东林党,考察一下东林书院,最终作出一个定性,还缺一名主将,太子举荐卢象升。”
忽然之间听到自己的名字,卢象升赶紧站出来,跪在地上,“臣卢象升参见皇上。”
文武百官这才注意到这个年轻人,内心都在感叹,这个年轻人运气真的是太好了,居然能够得到太子的信任,还能够得到皇帝的认可,以后升官发财,那简直就是祖坟冒青烟了。
赵南星非常不服气,必须选东林党的人,卢象升和东林党的关系可不好,非常的一般。“臣有异议。卢象升虽然是进士出身,但是年纪上轻,经验不足,能力有待考证,怎么可以担任这么重要的职务?皇上请三思,太子是国家的国本,太子南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祭祖又是关乎江山社稷,怎么可以轻率地决定?”
朝堂之上鸦雀无声,只有跪在地上的卢象升明白,这时候所有的人,都在关注这个年轻人,皮肤非常的白,一看就是一个小白脸,这样一个文弱的书生,长得又非常瘦弱,虽然个子非常高,恐怕也没多少战斗力,怎么可以当主将呢?
你就是一个文官,又不是让你冲锋陷阵,凭什么用一个文官?虽然也有官当主将,比如孙承宗,可是人家都有一定的名望,你一个无名之辈,又没有什么显赫的家世,凭什么这样的好事落到你的头上?
太子朱小松觉得应该给满朝文武上一课,这次恐怕是做梦不行了,马上就有了想法,“看来有很多人对于卢象升,担任主将有疑问,孤现在可以给你们一个比试的机会,只要你们能够光明正大的赢了,谁就可以成为主将!”
赵南星觉得自己争取的这个机会是相当不错,卢象升好不容易得到一个表现的机会,自然也是充满了信心。
“如果满朝文武都没有意见,孤现在可就出题目了。”
朱小松用眼睛打量着满朝文武,发现没有一个人说话,魏忠贤站在一边笑嘻嘻,从哪找了这么一个文弱书生,又不懂得什么拉帮结派,从来就是非常的清廉,这样的人就没有什么朋友,君子只做君子的事情,谁又知道这个人有没有军事才华?
领兵打仗到底行不行?这还是个未知数,自己还是不要说话了,皇帝朱由校也是非常好奇,这个卢象升到底有什么神奇的闪光点,为什么自己怎么也看不出来,自己的儿子真的有一双慧眼?
“既然满朝文武都没有别的意见,太子你就赶紧出题吧。”
“来人,把大刀抬上来。”
只见一把长1.2米,宽30厘米,简直就是一块厚铁板,被四个人抬了上来,就放在金銮殿的正中央,满朝文武倒吸了一口气,这比试难道是大刀?
卢象升还在纳闷的时候,太子朱小松用儿童稚嫩的声音,“现在只要有人能够拿起这把大刀,在表演一段刀法,就可以得到这个主将的位置。”卢象升大惊失色,自己从来就没有暴露过自己的力气非常大,这太子究竟是怎么知道的?
文武百官可不这么想,毕竟这么大的大刀,如果是个空心的,那还可以理解,看样子起码得一百多斤,想轻易地拿起来,恐怕是非常的困难,如果是空心的,那就比较简单了。
文人在做事情的时候,总是瞻前顾后,当了官也一样,万一自己拿不起来,这不就丢脸了吗?
英国公张维贤这是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个好机会,立马站出来,“臣愿意亲自一试。”
皇帝朱由校点头表示同意,太子朱小松看着有人出来搅局,心里有点不太高兴,但脸上笑得依然非常灿烂,“英国公,你可以尝试一下。”
张维贤走到大刀前面,吐了一口吐沫,两只手摩擦一下,气沉丹田,轻轻的弯腰,两只手握在大刀刀柄之上,一咬牙,大刀缓缓地被拿了起来,本来自己也就以为一百多斤,没想到起码得150斤,如果说是拿起来问题还不大,想要用这把大刀杀人,恐怕是自己做不到,哪怕是表演一段刀法,自己也没有那本事。
慢慢地又放下,“皇上,这把大刀起码150斤,臣能力有限,能够拿起来,并不能够表演刀法。”
文武百官现在有点相信了,毕竟英国公张维贤这个人做事还是有一定的条理,做事情也比较靠谱,具有非常大的信任度。
卢象升缓缓起身走到大刀面前,一只手就把大刀拿起来了,顺势表演了一段八卦刀法。
在场的所有人简直就是目瞪口呆,想想也不可能啊,就这么一个瘦弱的年轻人,居然有这么大的力气,可以把这把大刀拿起来,而且还可以轻松地表演一段刀法,看来武功不错。
魏忠贤虽然提前有准备,对于这个结果还是比较吃惊的,毕竟自己得到的消息就是,卢象升这个人比较喜欢研究兵法,力气比较大。
力气有多大呢?按照自己的估计,大概也就七十多斤的大刀,没想到对方的力气这么大,这简直就是一个大力士。
皇帝朱由校看到对方的精彩表演,连忙拍手称赞,“刀法不错,人更不错,就你了。”
太子朱小松赶紧跪下谢恩,“多谢父皇成全,儿臣这次南下祭祖,需要调动北京三大营其中的两营,刚好和南京军营互换,父皇还要给儿臣三道空白的圣旨,到了江南之后,正好随机应变,东林党的问题必须解决。”
皇帝朱由校根本就没有考虑,“赏赐太子上方宝剑,一品以下的官员,可以先斩后奏,三道空白圣旨,内阁注意一下,魏次辅你就亲自陪同太子南下。”
魏次辅本来就是魏忠贤的人,急忙站出来表示,“臣遵旨,一定尽心尽力辅佐太子。”
高攀龙作为御史,觉得这样不合规矩,“皇上,太子拿着三道空白的圣旨,风险太大,这不合规矩。”
太子朱小松对高攀龙不满意了,“孤取三道圣旨,是为了便宜行事,毕竟南京和北京的距离太远,突发问题就要解决,这是为了更好地处理大明王朝的问题,比如你们东林党的问题,肯定要有一个说法,如果没有圣旨,又怎么让老百姓相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