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诗之九
登楼揽胜,盛世抒怀:唐玄宗《登蒲州逍遥楼》深度品鉴
长榆息烽火,高柳静风尘。
卜征巡九洛,展豫出三秦。
昔是潜龙地,今为上理辰。
时平乘一作承道泰,聊赏遇年春。
黄河分地络一作脉,飞观接天津。
一览遗芳翰,千载肃如神。
唐玄宗登临蒲州逍遥楼,凭栏远眺,山川胜景尽收眼底,往昔岁月与当下盛景在心头交织,遂挥笔写下《登蒲州逍遥楼》。此诗将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实的豪迈情怀融为一体,借山河之景,抒发了一位帝王对国家昌盛的欣慰、对历史文化的尊崇,以及对太平盛世的珍惜与展望。
首联:烽火渐息,柳下太平
“长榆息烽火,高柳静风尘。”诗的开篇,一幅宁静祥和的边塞画卷徐徐展开。长榆,这片曾经饱受战火洗礼的边塞之地,如今已不见烽火的硝烟。那象征战争的熊熊烈火已然熄灭,只留下一片安宁与寂静。高大挺拔的柳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枝叶摩挲,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沧桑。“息”和“静”两个字,如同神奇的画笔,将战争的喧嚣与纷扰彻底抹去,生动地勾勒出国家边境的和平景象。曾经弥漫的战争风尘已然消散,百姓们无需再因战火而流离失所,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享受着和平带来的幸福生活。这不仅是对当时国家安定局面的真实写照,更奠定了全诗平和、安稳的情感基调,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和平的珍贵与来之不易。
颔联:帝王出巡,威德远扬
“卜征巡九洛,展豫出三秦。”此联将视角转向帝王的出巡之举。“卜征”,古人出巡前往往会进行占卜,以祈求平安与顺利,这一行为体现出帝王对国家事务的谨慎与重视。唐玄宗经过精心筹备,踏上出巡之路。“巡九洛”,九洛泛指九州大地,意味着他的足迹遍布华夏的每一个角落;“出三秦”,三秦之地作为关中要地,是国家的重要区域。帝王的出巡,并非简单的游历,而是一种政治活动,是对天下的巡视与掌控。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安抚民心,同时也向四方展示着大唐的威严与昌盛。每到一处,百姓们夹道欢迎,感受着帝王的恩泽。这一联生动地展现出唐玄宗作为一国之君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他希望通过出巡来巩固统治、造福百姓的决心。
颈联:往昔今朝,盛世感怀
“昔是潜龙地,今为上理辰。”颈联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蒲州,这片特殊的土地,曾经是唐玄宗即位之前的潜龙之地。那时的他,或许还在韬光养晦,默默积蓄力量,心怀壮志等待着一展宏图的机会。而如今,时光流转,他已登上皇位,开创出天下大治的盛世局面。“昔”与“今”的强烈对比,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历史的大门,让人们看到岁月的沧桑变迁和时代的巨大跨越。唐玄宗抚今追昔,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这盛世的到来并非偶然,是无数人的努力和付出换来的。这其中既有自己的励精图治,也有贤臣良将的辅佐,更离不开百姓的辛勤劳作。这种对历史的回顾与对当下盛世的感慨,不仅流露出他对自身功绩的自豪,也表达了他对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的珍惜之情。
尾联:山河壮丽,缅怀先贤
“时平乘道泰,聊赏遇年春。黄河分地络,飞观接天津。一览遗芳翰,千载肃如神。”尾联先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赞美与珍惜。在这和平昌盛的年代,一切都顺应着天道,百姓生活富足,国家繁荣稳定。唐玄宗趁着美好的春日,登上逍遥楼,想要尽情欣赏这大好河山。“黄河分地络,飞观接天津”,诗人的目光望向远方,只见黄河奔腾汹涌,如一条巨龙蜿蜒前行,将大地划分为不同的脉络,它的雄浑与壮阔让人敬畏。而高耸入云的逍遥楼,仿佛要与天河相接,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显雄伟壮观。站在楼上,俯瞰山河,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脚下。最后,诗人的目光落在楼中前人留下的墨宝上,那些文字仿佛穿越时空,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千年之后,先贤们的风采依然熠熠生辉,他们的智慧和精神令人肃然起敬。这不仅体现了唐玄宗对文化传承的尊重,也为全诗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读者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整体赏析
从艺术手法来看,这首诗堪称典范。对仗工整,用词精妙,“长榆息烽火,高柳静风尘”,动静结合,以烽火的熄灭和柳树的静谧,生动地展现出和平的景象;“黄河分地络,飞观接天津”,从地理的宏大到建筑的高耸,气势磅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诗中巧妙运用对比,将昔与今、历史与现实相互对照,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强烈。从内容上,诗歌层层递进,从边境的安宁到帝王的出巡,再到历史的感慨与山河的壮丽,最后落脚于对先贤的缅怀,层次分明,内涵丰富。整首诗既展现了唐玄宗对国家太平的自豪与欣慰,也体现了他对历史文化的敬重和对盛世的珍惜。它不仅是一首文学佳作,更是研究唐代历史与文化的珍贵资料,为我们揭开了大唐盛世的神秘面纱,让我们领略到那个时代的辉煌与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