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诗之五十八
君臣间的诗意“对话”:唐玄宗《续薛令之题壁》赏析
唐玄宗续薛令之题壁《本事诗》云:开元中,东宫官僚清淡,薛令之题诗自悼,有“无以谋朝夕,何由保岁寒”句。上幸东宫,览之,索笔题其傍云云。令之遂谢病归。
啄木觜距长,凤皇羽毛短。
苦一作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
唐玄宗的这首《续薛令之题壁》,虽短短二十字,却以精巧的构思和生动的意象,在君臣之间展开了一场意味深长的“对话”。它不仅是对薛令之自悼诗的回应,更深刻展现出特殊语境下微妙的政治关系和人物心态。
首联:形象对比,暗藏褒贬
“啄木觜距长,凤皇羽毛短。”开篇,唐玄宗便运用极为精妙的对比手法,构建起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啄木觜距长”,诗中的啄木鸟,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它那长长的嘴,尖锐且有力,犹如一把锋利的凿子;脚爪强健,间距颇长,抓握有力。这独特的生理构造,是它赖以生存的“利器”,凭借这些,它能够在树干间灵活穿梭,精准地啄开树皮,捕食藏于其中的害虫,满足每日的生存需求,代表着一种为眼前实际利益而奔波的务实形象。
与之相对的,是“凤皇羽毛短”。凤凰,在传统文化中,一直是高贵、祥瑞、志向高远的象征,其身姿优雅,羽色绚丽,本应翱翔于九天之上,接受众人敬仰。可在此处,凤凰却被描述为羽毛短。这一描述,打破了人们对凤凰的固有印象,暗示着即便拥有尊贵的身份和高远的志向,在某些情境下,也可能面临困境,无法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
这看似简单的对两种鸟的描绘,实则有着深刻的隐喻。啄木鸟影射薛令之,暗指他过分关注个人生计,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得失,显得目光短浅;而凤凰则象征着唐玄宗自己所代表的皇家,拥有着更为宏大的格局和高远的志向,两者形成鲜明的反差,在无声之中,传达出唐玄宗对薛令之的一种隐晦的评价与态度 。
颔联:态度明确,暗示选择
“苦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此联笔锋一转,从形象的对比深入到对薛令之态度的回应。“苦嫌松桂寒”,“松桂”在古代文化中,常常被用来象征高洁、坚贞的品质,它们不畏严寒,四季常青,傲然挺立。在这里,“松桂寒”指代东宫的环境,虽然清苦,却充满着高洁的志向和坚守的精神。唐玄宗在此暗示,如果薛令之实在难以忍受东宫的清苦,无法坚守这份高洁,对眼前的艰苦条件抱怨连连 。
“任逐桑榆暖”,“桑榆”一词,原指日落时余晖照映的地方,常用来比喻世俗的安逸与利益。这句诗直白地表明,倘若薛令之是这样的态度,那么他尽可以去追求世俗的温暖与利益,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强硬,以及对薛令之抱怨行为的不屑。这既是一种放任,也是一种警告,明确地传达出唐玄宗对薛令之的不满,暗示他若不能安于东宫的职责,就自行做出选择 。
整体赏析:言简意赅的政治隐喻
隐喻手法精妙
整首诗巧妙地运用了啄木鸟和凤凰、松桂和桑榆等一系列隐喻,将君臣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各自的立场以及唐玄宗的态度,以一种委婉而又精准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隐喻手法的运用,既避免了君臣之间可能产生的直接冲突,又能让对方准确无误地明白自己的意图,展现出极高的语言艺术和政治智慧 。
情感态度鲜明
从诗中,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唐玄宗对薛令之抱怨的不满与轻视。他虽未使用严厉斥责的言辞,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上位者的权威与决断。这种情感态度的表达,既维护了君主的尊严,又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臣子体面,体现出封建王朝中君臣相处时独特的分寸把握 。
反映政治生态
这一唱一和的题壁诗,犹如一面镜子,深刻地反映出开元时期宫廷内部的政治生态。它揭示了官员对待遇的诉求与君主对臣子忠诚和职责的要求之间存在的矛盾,生动地展现出封建王朝中君臣相处的复杂与微妙,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环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